“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繁体

前美国总统卡特在2018年时表示:“美国242年的建国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堪称世界上最好战的国家”。

但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美国的小弟澳大利亚,才是真正的“好战分子”。其自1901年独立以来,仅遭受过一次外敌入侵,几乎不存在民族仇恨、边界争端等问题。但其却参与了近代史中,几乎所有国际性战争。

“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澳大利亚积极介入与自身无关的战争,究竟是天性好战,还是另有原因呢?

1942年2月19日早晨8点45分,188架日本战机齐齐扑向澳大利亚,对位于达尔文港的军事基地展开闪电式攻击。至此起到二战结束,达尔文共经受了63次轰炸。据统计,期间共有236名澳大利亚人死亡,约400人受伤。

空袭达尔文是澳大利亚唯一一次遭受异国侵入,达尔文也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个经受过战争洗礼的城市。相较于承受上百年侵略、战乱的中国而言,澳大利亚无疑是稳定和和平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完全不涉及边界问题和地域纠纷。

“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按常理来说,澳大利亚完全可以像瑞士一样,将外界纷争拒之门外,独善其身。可真实情况却是,澳大利亚几乎时时刻刻都处于战争的漩涡之中。

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海湾战争等等。但凡是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必然有澳大利亚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自50年代起发生的区域战争,都远在澳大利亚千里之外,谁胜谁败都与澳大利亚没有半点关系。但澳大利亚却像是上班打卡一样,积极参与到每场战争之中。

从表面上来看,澳大利亚的确是天生好战。不过,在这个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安定的时代里,澳大利亚积极参战的理由,显然不会那么简单。

“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澳大利亚虽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强国身边的副手。澳大利亚的历史,大致可以以二战为分界线。

早在18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就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1901年结束殖民,成立澳大利亚联邦后,其主权依然把控在英国手中。

那个时代的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为了向外扩张,英国常年发动侵略战争,而身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澳大利亚,自然要为英国效力。

直到1931年,澳大利亚才真正获得了政治与外交的独立自主权。尽管这个时候,澳大利亚仍然属于英国殖民地,但其立场已经发生彻底转变。

澳大利亚之所以在100多年间,心甘情愿做英国的殖民地,而从未尝试反抗。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亚需要庇护者。

“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澳大利亚独占整片大陆的情况,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免于了边界纠纷,乃至内部民族、种族仇恨等问题。但另一方面,这也使澳大利亚时刻处于外部侵略的威胁之中。一旦有敌人试图侵略,地广人稀、四面开放的澳大利亚,根本就无力防备和抗击。

正是源于这种困扰,才促使澳大利亚一直奉行“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信条。曾经的澳大利亚身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自然不必担心外来侵扰。但自一战结束后,损失惨重的英国便开始走向落寞。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这个新晋世界第一强国。

到二战爆发后,力量大幅下滑的英国已经自身难保。失去庇佑的澳大利亚,在日本的空袭面前,毫无招架之力。空袭达尔文战役,彻底激发了澳大利亚寻找“新大哥”的欲望。当时最强的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澳大利亚的目标。二战没结束,澳大利亚便迫不及待站到了美国的阵营。

“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建联合国军奔赴战场。澳大利亚为了向美国表示忠心,积极派出约3000名士兵参战。据统计,16国联合国军中,澳大利亚的兵力排到了第五位。并且,澳大利亚也是五个同时出动海、陆、空三军的国家之一。战后,澳大利亚的伤亡达到1600多人,超过一半。

澳大利亚的倾力支持,令美国深感欣慰。于是在1951年时,美、澳、新西兰三国顺利签署了《澳新美安全条约》,澳大利亚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美国的盟友。

与美国的深度建交,仿佛坚不可摧的围墙,成功捍卫了澳大利亚的国土安全。得益于美国的震慑力,资源丰富、门户大开的澳大利亚,再没有遭受任何侵扰。

“好战分子”澳大利亚:比美国还凶残,几乎参加了世界所有战争

与此同时,美国在经济上也给予了澳大利亚大力扶持。据了解,自二战结束到20世纪末,美国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时,澳大利亚还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成为继加拿大之后,第二个与美国签订该协定的国家。这给澳大利亚的经济提供了重大帮助。

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虑,澳大利亚对美国的依赖不断加深。由于美国好战,频频参与外部战争。所以澳大利亚才会为了响应美国,而不断参战。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