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随着季节变冷,人们纷纷开始添秋衣、穿秋裤。那么,古人穿什么御寒保暖呢?最早的“秋衣秋裤”是什么样的?除了衣物防寒之外,古人保暖还有哪些妙招?
其实,在气温下降的时候,古人会穿一种两层的衣物,这种衣服一层里子,一层面子,且不多做垫絮,统称为“裌衣”。当时,裌衣的地位类似今天的“秋衣”。等到更冷的时候,人们便在两层麻衣之间塞入各种保暖的东西,如麻絮、鸭毛、芦苇等。
魏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保暖衣物——“纸裘”。人们以楮树皮为原料,蒸煮、调制、压实后制成衣服,用它做出来的衣物柔韧、厚实,且穿旧、穿破后稍作修补还能继续使用。
唐宋时期,“纸裘”开始在民间流行,除了普通百姓,文人也加入了“穿纸衣”的行列。
唐朝时,因为棉花稀有,但材质舒适,成为专供达官贵人使用的衣料。到了明初,全国强制推广棉花种植,棉纺织技术迅速发展,棉袄广泛流行。
在古代,除了穿衣保暖,还有许多其他的保温、取暖的妙招。
生火取暖是主要方法之一。我国最早的取暖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燎炉”,这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的“火盆”。后来,便于携带的手炉出现了,也被称为“袖炉”或“捧炉”。将手炉拢入宽袖大袍中就如“暖手宝”一样温暖。还有一种盛热水后放在被中取暖的用具,叫脚婆,又称汤婆子。
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保暖方面也很有讲究。
秦朝的火墙是现代“地暖”的雏形。将房屋墙壁砌成空心夹墙,而墙下有通道与炉灶相连,尽头有气孔可排出烟气。炉火在炉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顺着夹墙对墙体加热,利用墙体升温,使整间房屋变得暖和,而宫廷的取暖设施则更加精细。西汉曾有一座温室殿,殿内设有各种保暖设施,室内则用花椒和泥的混合物刷涂墙壁,不仅可以保温,还有似有若无的香气。
参考资料:《深秋,古人如何保暖》解放日报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第一、价值观的改革几千年来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自私自利、当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价值观被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这样的无产阶级价值观所代替,延续了几千年的...
- 蛋糕,就是社会发展成果。将蛋糕做大,大家就能分享更多成果,获得更多的蛋糕。理论上,这确实没错。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蛋糕一直在...
- 年底了,老婆孩子,都盼着我回家呢!”张杰仰面朝天,双手抱头,左腿压着右腿,搓搓着黑若焦炭的脚,说着说着眼泪儿悄悄地淌流到脸颊,思乡...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如雷贯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马光以一部《资治...
-
30年前,刚独立的俄罗斯积极尝试加入北约,老布什政府则承诺北约不会向东扩张一英寸。30年后,在俄乌军事冲突中,俄与北约虽未直接交火,但...
-
文 = 鹿野马航MH370事件过去了整整十年。谁策划的?动机是什么?飞机在什么地方?至今,这些关键问题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最新消息,美国海底勘探公司“海洋无限”正在重...
- 胡锡进:被打的草根网红夫妇要离开郑州回老家,让人伤感胡锡进2023-11-24 14:08:38发布于北京资深媒体人+关注视频信息1.29.6亮亮丽君夫妇在郑州讨生活,买房后向开放商索要所...
-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消化吸收、吐故纳新、融合统一的巨大洪流,她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气魄消化了外来文化,融合了本域多民族文化,清理和改造了...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作者:发财金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当有人还在质疑中医的真伪性,黑人中医已开始在四川悬壶济世。尽管患者在撸起袖子...
- 朱元璋参加推翻蒙元统治的战争,建立了长期被外族征服以后的中国皇朝。前面二百余年,宋代两度亡国,宗社覆灭,人民流离 ;蒙元时代,蒙古、色目是征服者,汉人、南人是被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