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古人如何保暖?其智慧令人佩服

繁体

秋季,随着季节变冷,人们纷纷开始添秋衣、穿秋裤。那么,古人穿什么御寒保暖呢?最早的“秋衣秋裤”是什么样的?除了衣物防寒之外,古人保暖还有哪些妙招?

深秋,古人如何保暖?其智慧令人佩服

其实,在气温下降的时候,古人会穿一种两层的衣物,这种衣服一层里子,一层面子,且不多做垫絮,统称为“裌衣”。当时,裌衣的地位类似今天的“秋衣”。等到更冷的时候,人们便在两层麻衣之间塞入各种保暖的东西,如麻絮、鸭毛、芦苇等。

魏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保暖衣物——“纸裘”。人们以楮树皮为原料,蒸煮、调制、压实后制成衣服,用它做出来的衣物柔韧、厚实,且穿旧、穿破后稍作修补还能继续使用。

唐宋时期,“纸裘”开始在民间流行,除了普通百姓,文人也加入了“穿纸衣”的行列。

深秋,古人如何保暖?其智慧令人佩服

唐朝时,因为棉花稀有,但材质舒适,成为专供达官贵人使用的衣料。到了明初,全国强制推广棉花种植,棉纺织技术迅速发展,棉袄广泛流行。

在古代,除了穿衣保暖,还有许多其他的保温、取暖的妙招。

生火取暖是主要方法之一。我国最早的取暖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燎炉”,这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的“火盆”。后来,便于携带的手炉出现了,也被称为“袖炉”或“捧炉”。将手炉拢入宽袖大袍中就如“暖手宝”一样温暖。还有一种盛热水后放在被中取暖的用具,叫脚婆,又称汤婆子。

深秋,古人如何保暖?其智慧令人佩服

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保暖方面也很有讲究。

秦朝的火墙是现代“地暖”的雏形。将房屋墙壁砌成空心夹墙,而墙下有通道与炉灶相连,尽头有气孔可排出烟气。炉火在炉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顺着夹墙对墙体加热,利用墙体升温,使整间房屋变得暖和,而宫廷的取暖设施则更加精细。西汉曾有一座温室殿,殿内设有各种保暖设施,室内则用花椒和泥的混合物刷涂墙壁,不仅可以保温,还有似有若无的香气。

参考资料:《深秋,古人如何保暖》解放日报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