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繁体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党项人的兴衰概述

党项是中国古代众多的羌族部落支系中的一支,所以又称党项羌。大约在公元6世纪后期的南北朝时期,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古称析支的地方,开始有党项人活动。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他们起初过着游牧和狩猎的氏族社会生活,以游牧为业,不知稼穑;织牛羊毛为屋,服裘褐披毡;俗尚武力,无法令;无文字,候草木以记岁时。是同一居住地区羌系部落中的强大者。党项羌内部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大姓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隋朝以来,中原内地出现了统一安定的局面,党项开始与内地联系密切。唐朝初年,党项在中原王朝恩威并施之下,由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率部众归附唐朝,太宗封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并赐姓李。党项就成为唐朝属民,接受唐王朝的统治。

大约同一时期,与党项邻近的吐蕃强盛起来,威胁到党项,党项请求内迁。唐朝便将陇西党项移置到今甘肃庆阳一带,当时称庆州。安史之乱后,更多的党项部落迁徙到今陕西一带的银州、夏州、绥州、延州等地。此后,迁居在庆州一带的党项称作东山部,夏州一带的党项则称作平夏部。

唐朝末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帮助唐政府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又赐姓李,授权统辖今陕西一带的夏州、绥州、银州、宥州和静州。

到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中原多事,党项族也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势力,不过仍与中原有朝贡关系。北宋初年,党项首领李继迁对宋朝时叛时降,并一度和契丹—辽朝结成犄角之势,共同对付宋朝。1002年,李继迁攻下北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改称西平府,次年迁都于此。

灵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西北重要的农业区,灵州的失陷是北宋王朝的一大损失。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位后,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采取 “倚辽和宋” 的策略,同时向宋、辽称臣。宋、辽积极拉拢党项。

1031年,李德明死后,他儿子李元昊继位,倚仗辽的援助,称帝建国,与宋公开对抗。1038年,元吴仿照汉制,自称皇帝,取国名“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大夏国位置在宋朝西北,所以历史上称为“西夏”。

西夏国历时190年,在中国历史上先后与宋辽、宋金鼎足而立约近200年之久,最盛时拥有22个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1227年,北方草原新兴的蒙古族灭了西夏。党项作为一个民族从此开始走向消亡的道路。一部分党项人被蒙古族同化,另一部分则融合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去了。

党项人的崛起

党项人是羌人的后裔(党项羌),十六国时期,羌人领袖姚苌占据关中,建立后秦,称霸一方。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后秦被刘裕所灭。羌人四散奔逃,活跃在青海一带,后来融合了很多民族,混血成了党项人。

为了适应生存,党项人打仗特别勇猛,对自己人特别讲团结,对敌人特别狠,有仇必报,不死不休。

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党项人主要分成了八部(拓跋、野利、细封、费听、往利、颇超、米擒),八部以自称北魏皇室后裔的拓跋部势力最强。

青海那地太穷了,党项人想发达也没条件,日子越过越憋屈,什么人都敢来欺负他,尤其是吐蕃人,逮着党项人往死里揍。

党项人被迫与吐谷浑联姻,共同抵抗穷凶极恶的吐蕃人,并且不断迁往陇东、宁夏和陕北一带。

贞观九年(635年),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归附唐朝,被唐太宗封为西戎州都督、平西公(从此,拓跋部又称平夏部)。

安史之乱后,党项人被唐朝迁到了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一带。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李彝兴的远祖),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袭罔替,并赐国姓李。

黄巢起义后,大唐王朝就剩半口气了,藩镇割据,军阀混战。

李思恭闷声发大财,趁机割据一方,以夏州为大本营,逐渐扩充势力,占据了夏州、银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静州(今陕西米脂)、宥州(今陕西靖边)河西五州。

地盘到手,党项人很鸡贼,没实力就不作妖,乖乖地给各位老大当小弟,坚决不显摆,不拉仇恨。

整个五代,党项人都一如既往地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乖得不要不要的。

而且党项人还两头下注,和辽国勾勾搭搭,左右逢源。

靠着这份机灵劲,党项人躲过了中原战火,获得辽国的支援,小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极了。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党项人叛宋

建隆三年,赵匡胤建宋三年后,搞定了李筠、李重进叛乱;摆平了手下一帮兄弟(杯酒释兵权),彻底坐稳了皇位。

大局已定,党项人当家人李彝兴(本名彝殷,避赵匡胤老爹赵弘殷讳改名彝兴)派使臣进贡三百匹战马,彻底臣服赵匡胤。

乾德五年(967年),李彝兴病逝,赵匡胤追封为夏王(李彝兴在柴荣时期已经被封为西平王),儿子李光睿(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避讳改名李克睿)继位。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克睿病逝,长子李继筠继位。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筠去世,弟弟李继捧继位。但李继捧缺乏号召力,党项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随即开始白热化。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的叔父、绥州刺史李克文向宋太宗赵光义上表,认为李继捧“不当袭职,恐生变乱”,建议把李继捧弄到开封去,摆明了借宋朝之手把李继捧撵走,希望自己好掌权。

这样的建议实在是正中宋太宗的下怀,就跟天上掉馅饼一样。就在李继捧向宋朝献出夏、绥、银、静诸州,把全家都搬到开封之后,宋太宗立马就派使臣把刚刚权知夏州的李克文和绥州刺史李克宪迁到开封城。李克文乖乖献出了唐僖宗赐给拓跋思恭的铁券和御札,明白表示归顺之心。

客观的说,李继捧叔侄献出土地和铁券、御札的行为,从宋太宗的角度来说,是消除割据行为、统一天下的识时务之举。但站在当时某些党项人的角度和立场来看,李继捧他们那就是出卖祖宗土地的叛族举动。

党项权贵群情激愤,怒目相视。

好在李继捧投降了,大宋王朝也派军队来了,党项权贵万般不愿,也不敢造次,只能捏着鼻子认怂。

党项李氏虽然势单力孤,偏偏就有人不惧天朝上国的雷霆之威,西北五州虽然偏僻贫瘠,偏偏就有人不屑东京汴梁的纸醉金迷。

以失去自由为代价的锦衣玉食,以背井离乡为代价的荣华富贵,远不及党项人风餐露宿的尊严和逐草而居的自由!

大漠孤烟,黄沙漫卷,党项的传奇人物,李继捧的堂弟——李继迁

党项李氏虽然势单力孤,偏偏就有人不惧天朝上国的雷霆之威,西北五州虽然偏僻贫瘠,偏偏就有人不屑东京汴梁的纸醉金迷。

以失去自由为代价的锦衣玉食,以背井离乡为代价的荣华富贵,远不及党项人风餐露宿的尊严和逐草而居的自由!大漠孤烟,黄沙漫卷,党项的传奇人物,李继迁由此横空出世……

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李继迁出生在银州(陕西榆林米脂县),无定河边长大的少年,血液中流淌着党项人悍勇好战的基因,也继承了李氏家族与生俱来的睿智果敢,“擅骑射,饶智数”,12岁就被叔叔李克睿封了个小官,统帅一个部。

982年,当李继捧向太宗献地称臣之际,年方弱冠的李继迁正率部坐镇银州,消息传来,不由得惊怒交加。

这块土地,早在唐朝便为李氏所有,现在祖宗几代人辛苦打下的江山,不仅要拱手送人,自己还要入京为质,血气方刚的李继迁不甘束手就擒,连夜召集族人商议对策。

其弟李继冲建议斩杀宋使,立即起兵,而谋士张浦却分析认为,此时党项势单力孤,族众又人心不齐,如果公然举兵造反,那么屯驻边境、准备接收定难五州的宋朝大军,随时可能对银州城发动致命一击,不如“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

反复权衡之下,李继迁接受了张浦以退为进的建议,对宋朝使节虚与委蛇,态度恭顺地表示愿意奉旨入京,但就在动身之际,其乳母却突然“亡故”,只得向宋廷请旨,先行安葬老人。

982年六月,在征得太宗同意之后,李继迁率领数十名死忠族人,扮作出殡亲属,又将兵器暗藏于灵柩之中,以发丧之名离开银州。

出城不久,众人脱下丧服、取出兵刃,直奔事先商议的去处、夏州东北数百里外的地斤泽。

那里不仅水草丰美,便于畜牧,而且四面沙碛,兵难骤进,具备易守难攻的地形条件,更关键的是,当地还有大量散居的党项人,如果能成功联合这些力量共同抗宋,又何愁大事不成?

但顺利逃往地斤泽之后,情况却并不理想,散居的党项人,对于宋朝并没有亡国失家的仇恨,本身又习惯了无拘无束的安逸生活,要说服他们跟着自己刀头舔血,起兵造反,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处碰壁的李继迁,只得拿出先祖李彝兴的画像,那些受过李氏祖先恩惠的族人,一见画像当即跪地磕头、拜泣不止。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在利用先祖威望和感情纽带笼络众人后,李继迁逐渐赢得党项族人的拥护,在其“复兴故土”的旗号之下,响应跟随的部众与日俱增。

李继迁马上就得到党项人的支持,实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十二月,李继迁正式起兵攻打夏州,走上抗宋自立之路。

而就在李继迁以地斤泽为根据地,不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之际,赵光义兵不血刃五州在手,对于银州城中这场小小的叛乱,毫不在意,并未及时派兵进剿,也导致李继迁在叛乱初期,得以迅速壮大。

从这一刻起,李继迁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党项族的历史也在漠北的漫天黄沙之中,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而大宋帝国将要面对的,则是西北边陲持续上百年的战乱纷争。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公元983年,自觉兵强马壮的李继迁,不再满足于固守地斤泽弹丸一隅,开始出兵侵扰北宋边境,抢掠物资、偷袭宋军,也因此成功引起了宋廷的重视。

雍熙元年(984年)九月,赵光义发兵进剿地斤泽,在仔细研究地形,确定了进攻方向之后,夏州知州尹宪精选数千精锐骑兵,穿越茫茫沙漠,于深夜时分顺利潜入李继迁的老巢。

地斤泽一役,李继迁猝不及防,宋军奇袭之下,其部众被斩首五百余人,羊、马损失上万,兵器缴获无数,母亲、妻子也沦为宋军俘虏。

李继迁仅以身免,被宋军撵得到处逃窜。

可李继迁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屡战屡败,却依然活蹦乱跳的。

没办法,老李家割据五州百年,人心思李,只要李继迁还有一口气在,就能迅速回血回蓝,卷土重来。

老婆没了,野利部就送个老婆给他;

兵马没了,河西豪族马上补充。

李继迁随即与宋朝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今天我打你一拳,明天我踢你一脚,谁也别想好过。

可惜,李继迁实力太过弱小,打消耗战,他根本吃不消,逐渐落入下风。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次年(985年)二月,李继迁决定智取银州城。他亲自带着少数亲从到银州城下,对守将曹光实说他准备投降,并约在葭芦川(在今陕西佳县)献降。

曹光实也真是很实在,居然信以为真,也是他立功心切,不与旁人通气,就带着百十来号人,跟着李继迁去受降了。

没想到曹光实刚走到葭芦川,李继迁一声令下,伏兵突然杀出,万箭齐发,曹光实被射成了刺猬,宋军全部阵亡。

李继迁赶紧扒下宋军的衣服,原路返回,一举攻克银州。

智取银州之后,李继迁又趁胜焚毁会州并攻下三族寨,一时之间其声威大震,影响力与日俱增,归附的党项部落也越来越多。

其实,以李继迁当时的力量,是守不住银州城的,果然不久就丢了。他自己也明白还无法与宋军抗衡,只好决定借助契丹的力量来对付宋朝。

宋太宗大惊,赶紧派名将田仁朗、李继隆、王侁对付李继迁。

三月,李继迁在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大败;

四月,李继迁在绥州浊轮川再次惨败。

六月,李继迁在银州城被王侁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李继迁一夜回到解放前,再次一无所有,逃入茫茫的戈壁荒原。

可他在蕃族的支持下,又变得生龙活虎。

公元986年,宋朝雍熙北伐失利,李继迁旋即命张浦携重金入辽,请求归附,契丹人也想利用李继迁的力量在侧翼牵制北宋,遂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

雍熙四年(987年)二月,李继迁调转枪头,再次攻打夏州。

这一次,李继迁输得更惨,又被宋军撵回沙漠深处。

十一月,李继迁遭遇部下背叛,鼻子中箭,血流如注。

可他就是死不了,继续折磨宋朝。

宋太宗很郁闷,他每次都是差一点点就弄搞定李继迁,却每每到关键时刻,让他给溜了。怎么就打成了这揍性?

此时,宋太宗已经两次【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熙三年(986年)】北伐辽国失败。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党项李继迁打不死的小强

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终于回过味来,对付李继迁就得釜底抽薪,断他的根,截断河西豪蕃和党项人对他的源源不断地支持。

有鉴于此,宋太宗听取了宰相赵普“以夷制夷”的策略,将此前已经入朝归附的党项首领李继捧,重新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将其派回夏州争取招降李继迁。

应该来说,赵光义对李继捧此次出使西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仅为其赐名“赵保忠”,临行之前,更将夏、银、绥、宥、静五州的财政、赋税大权,一并奉上。

然而,虽然都是出自定难军李氏一脉,但李继迁凶狠诡谲,心性坚忍,是党项数百年难得一见的杰出人物,而李继捧软弱无能,属于典型的难成大事之辈。

单就个人性格能力而言,想要依靠李继捧劝降李继迁,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何况经过轮番变故之后,两人的身份已经是天壤之别。

曾经“正牌”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因主动献地投靠宋朝,又连累族人内迁,可以说在定难五州是威望扫地、声名狼藉。

反观“叛逆者”李继迁,为了追求属于党项人的尊严和自由,卧薪尝胆、百折不饶,俨然成为党项内部高度认可的民族英雄。

让身败名裂的旧族长去劝降众望所归的新英雄,鬼知道宋廷这样的决策是什么逻辑,而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赵保忠”不仅不忠,还是个十足的跳梁小丑,而“以夷制夷”之法,更是一笔贻笑大方的亏本买卖。

“衣锦还乡”的李继捧,很快发现李继迁在党项族内已是人心所向,自己根本无法完成宋廷交办的招降任务。

但此人难堪大任,小心思却特别活跃,眼见困据夏州城内无所作为,又担心完不成任务无法向皇帝交差,便干脆胡乱编造故事,称在其劝说之下,李继迁已经诚恳悔过,愿意归降大宋。

而赵光义得知“喜讯”后龙颜大悦,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便下诏封李继迁为银州刺史,只是当朝廷使节手捧诏书到西北宣布任命时,却遭到了李继迁毫不留情地拒绝。

按照正常逻辑,李继捧的谎言到这里就已经败露无遗了,只是死要面子的赵光义固执己见、偏听偏信,对李继捧的鬼话依然深信不疑。

而李继捧尝到了甜头,更加肆无忌惮。此后,西北隔三差五就有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回京师,不是“赵保忠”大发神威劝降番邦部落,便是党项族人又主动率部来归,而宋太宗对“功臣”李继捧更是加官进爵,封赏不断。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不仅如此,李继捧、李继迁兄弟还学会了互相配合、暗通款曲,两人经常捏造战争和夸大战果,以此向双方的主子、宋辽政府讨要封赏和获得补给。

端拱二年(989年)三月,李继迁又向辽国求婚,辽圣宗将义成公主嫁给了李继迁,并赐给李继迁三千匹战马。

有了辽国在背后撑腰,李继迁更加肆无忌惮,不断率军生事,寻衅边境,当地驻防宋军,深受其扰、苦不堪言,而西北一带,更是被其折腾得天昏地暗。

公元989年,北宋刚刚给了李继捧相当于宰相级别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继迁也赶紧向辽国谎报战功,称其领兵穿越银州、夏州,长途奔袭,攻克了宋朝的麟州,请求封赏,荒唐的是,实际执政的萧太后同样不经调查,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辽圣宗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兄弟二人默契地演着双簧,将双方的主子哄得团团转,于此同时,各自还都混得风生水起。

淳化二年(991年)七月,李继迁取得突破性进展,接连攻克银州、绥州。

只是李继迁既然已贵为“夏国王”,如果连夏州都不在手中,多少有些名不符实,野心驱动之下,李继迁于公元991年秋季,主动打破平衡,发兵攻打兄长坐镇的夏州。

李继捧闻讯紧急向宋廷求援,而北宋大军未至,李继迁又觉得难与宋军抗衡,主动退兵后向宋廷奉表请罪,再次摆出投降的姿态。

就在前一年,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大举入侵宋朝,徐河之战,宋军神奇获胜,击退这个杀神。

宋辽局势紧张,宋太宗忙着防备契丹人,根本顾不上李继迁,他早就想结束西北战事了。

在辽国巨大的边境压力威胁下,宋太宗被迫接纳了党项人的回归接受李继迁的归附,封他为“银州观察使”,赐以国姓,改名“保吉”。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十年了,宋太宗低下了高贵的头,暂时默认了李继迁占据银绥的现状。

但是双方心知肚明,漫长的闹剧还远没有结束,这只是权宜之计。

只是渡过难关的李继迁,不久之后便瞒着太宗,暗中叛宋投辽,又被辽国封为了西平王。

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李继迁就这样周旋于宋辽两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往复获利,而其实力又在不断壮大,十年时间的野蛮生长,已从西北的癣疥之疾变成了边疆的心腹大患。

一代枭雄死于非命

淳化五年(994年)春,李继迁再次率部进犯宋境灵州(宁夏灵武市),西北烽烟再起。

加官进爵、裂土分茅,却依然换不得一方安宁,赵光义忍无可忍,决意不再姑息,派出当朝第一名将李继隆,出兵讨伐党项叛臣。

而李继捧听闻朝廷大举讨伐李继迁,深恐两人暗中勾结之事曝光,一方面拼命上书阻止宋军进攻,同时带着家眷亲随扎营于夏州城外,随时做好逃亡的准备。

不料“亲密战友”李继迁却率先发难,趁其不备夜袭驻地,李继捧猝不及防大败,狼狈逃回夏州,又遭部将李光嗣检举,将其所作所为向太宗一一汇报,赵光义盛怒之下将其押解回京,但念及当日献土之功而从轻发落,李继捧从此闲居京中,数年之后郁郁而亡。

而就在李继捧大难临头之际,狡猾的李继迁却早已脚底抹油,再次遁入茫茫大漠不知所踪。

李继迁实际上也守不住银州,宋军在田仁朗、王侁指挥下,在浊轮川击败李继迁,迫使他放弃了银州城逃走。宋朝打算用经济制裁使李继迁就范,因为他们缺粮,只能用当地产的青白盐来换取。

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派兵偷袭,截获宋军运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的40万石粮食,并进围灵州。宋军五路出师驰援,试图一举歼灭李继迁,但却被李继迁灵活迂回的战术所困,无功而返。

公元997年,太宗驾崩,真宗赵恒继位,李继迁又适时向新君表示归顺之意,并上表请求归还夏州故地。

真宗新立,不愿发动战争,只能从其所请,授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至此定难五州的王城,党项李氏失去十五年的夏州,再次为李继迁所有。

李继迁得陇望蜀,继续在宋朝的边境上烧杀抢掠,而此时辽宋战争加剧,强敌当前,宋军无力应付西北乱局,只能暂时选择隐忍。

历史上的西夏国和党项族的领袖人物李继迁,李元昊

李继迁的党项部落里有牛羊、苏家二族,这俩族自恃居住险远,不用担心被宋朝军事打击,所以屡屡跟随李继迁犯境,是李继迁武装反宋战略的积极拥护者和执行者,宋朝边吏多次招抚都没有效果。

不久之后,河西党项蕃部泄浪族、南山族、叶市族首领率百余帐归附宋朝,宋真宗授这些首领为本族指挥使。

就这么一个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虚衔,居然引得牛羊、苏家二族羡慕不已。

归附就有官做,那要是立点功劳,岂不是会有更大的好处?

这就是当时这两族人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鼓励下,他们在夏州地区突然发兵,攻击其他的党项蕃部,获得了一些胜利。他们把自己的战功(杀二百余户)报告给宋朝政府,期待着朝廷的赏赐。

宋真宗收到报告,觉得这是个正面典型,有很大的模范带头作用,就重赏这两族。

瞄准北宋身处困境,李继迁又于1002年攻陷夏州西面的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并于次年迁都于此。

1
0
2531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