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白惜-网易号
1969年9月,林彪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且被写进了《党章》,在党内可谓是炙手可热,风头一时无两。
这一年,他怀着异样的心情,重新登上了井冈山。兴致浓时,林彪诗兴大发,授意军委办公厅的秘书代笔,替自己填写了一首词,名为《西江月•重上井冈山》:
“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词是好词,林彪显然对其也十分满意,于是完成后,林彪还命人送呈毛泽东。
毛泽东看后,却是稍微一哂,带着似有若无的笑容,拿起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一句下画了两条横线,还重重加粗。划线后,接着毛泽东又在旁边打了个问号。
“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说着,毛泽东便把这首词放到了一边。
这句词究竟有什么问题?毛泽东为何要特殊批注,还要打上个问号?这一切还要从四十年前毛泽东收到的一封信说起。
毛泽东收到的特殊“新年贺信”
1929年12月举办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会议结束后不久,新年刚过,毛泽东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新年“贺信”。信读至一半,毛泽东不禁拧起了眉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写信人认为敌人军事力量实在强大,在这般敌强我弱的时局下,我们的革命前途真的会是一片光明吗?而且信中也表示,中国革命的高潮未必很快就到来,他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还要继续打多久的红旗,一切都不得而知,而且红军的政治影响也不够深远,应当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
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浓厚的悲观情绪,令毛泽东心一沉,看到落款人的姓名后,更是眉头紧锁。写信人居然是林彪。
此时的林彪正担任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前委委员,读罢信后,毛泽东沉思良久,意识到这封信并不仅仅代表林彪个人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队里一些人存在已久的右倾悲观情绪。
林彪写这封信也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忧郁发作,觉得革命前途无望,就给毛泽东提笔写信,他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悲观情绪大约从1929年就已萌芽了,他也不是产生这种情绪的第一人。
1929年4月,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哈布林就给身为红四军主要负责人的毛泽东和朱德写了一封信,便是著名的“二月来信”。在信中,哈布林也对农村革命形势十分不看好,认为中国红军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极低,并要求毛泽东和朱德把队伍分散成小支小支,每支最多不可超过500人,同时让毛泽东和朱德离开井冈山,不要再继续当山大王打野仗了,回到中央工作。
红四军前委对这封信展开慎重讨论后,最终不愿放弃用枪杆子开创的大好局面,并没按照信中要求的去执行。
不过这封信中流露出的消极和悲观情绪还是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红四军内部。显然,林彪便是受影响的其中之一。
再加上部队接二连三的失利,林彪所率领的纵队在一次撤退行动中,擅自主张,跟敌人打了一仗,虽然打赢了,林彪却也吃了朱德给他的记过处分,这些事令他一直郁郁寡欢。
右倾悲观主义正在军内蔓延,这无疑会令井冈山危机雪上加霜,井冈山的外部危机是来自敌人的重重封锁,内部危机则是来自自己人对革命形势的怀疑和悲观,致使军队中出现士气低迷的现象。
古往今来,打仗最怕的莫过于军心不稳。而现在,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期,一些同志也随之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泥淖,他们看不到中国革命的未来,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毛泽东觉得,悲观情绪在党军内部蔓延许久,亟需重视,林彪的这封信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很有必要对林彪信中所阐述的一些问题作出纠正和回答。
信中所提到的“红旗还要打多久”则是最根本的问题,红旗代表着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的存在和发展,不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在革命的道路上就寸步难行。于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回信。
毛泽东复信林彪,借机教育全军
这封信多达七千字,是毛泽东在古田镇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伏案写成。
这封长篇复信的题目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毛泽东在信中认为林彪对敌人的军事力量估计过高,分析并批评了军内存在的右倾悲观思想。
占据信中大部分篇幅的,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思想的阐明,即要以乡村为中心,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实现大高潮。在信中,毛泽东提出了那个最著名的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了鼓舞士气,信中毛泽东不仅用理智深刻的语言阐述了革命思想,更抱着莫大的激情,用生动如诗歌一般的语言描绘出革命前景。
你认为革命的前途是可望不可即的,认为我是将烬的烛火,非也,我是站在高山之巅所望见的喷薄欲出的朝日,是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不断驶近,已遥遥露出桅杆的帆船,是在母腹中孕育成熟,即将降世的婴儿。
最后,毛泽东指名道姓地反驳了林彪的观点。
“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同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说的主要就在于这一点。”
毛泽东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直白地告诉林彪,因为缺乏信念,就会丧失行动力,从而便不能完成任务,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好好调整心态,从思想上作出转变才是最根本所在。
毛泽东倾注心血写这封回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回答林彪的问题,帮助他纠正一些错误认知,也是借着给林彪复信的机会,向全军作出教育,因此这封信并不是与林彪的私人通信,而是一封公开信。
毛泽东不仅将这封信发送给了林彪,同时也交由政治部,让政治部把信印发给红四军的各大队的党支部,让全军上下都把信中阐述的思想领悟透彻。
五十多年后的黄克诚提起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这件事,也有一些客观见解。他认为,像林彪这样,身为部下,却能向党的领导者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总比有什么心事藏着掖着,不肯对旁人说,在心里默默消化咀嚼,消化得好,那便也算了,一旦不成功,淤积于心,迟早会爆发,到时后果兴许更差。
所以说,一个人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直言,即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也因此得到了及时纠正的机会,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在党内是值得提倡的,有什么意见,就该直接说。林彪的这个做法,也彰显了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坦荡且优秀的态度。
但随着时间推移,写信这件事,却逐渐成为了令林彪自己都耿耿于怀的事。
林彪的要求
这封信意义非凡,价值极高,被党和毛泽东很看重,因此之后的很多年里,都作为重要文献被不少党内出版物收录其中,包括《六大以来》、《抗战以前选集》等等。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准备收录这封回信,此时已经担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兼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林彪却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致函中共中央,赞同这封信的宣传教育意义,也十分同意在党内外公布这封信,不过只公布信的内容就好,不要再公开他的姓名了,以免引起不了解内情的人的误解和无端猜测。考虑到此时的林彪的职务较高,再加上毛泽东也理解他不想再因过去的错误认知,到了今日还在成为教育全军全党的教育素材的情绪,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而且毛泽东当真十分注重林彪的感受,起初,毛泽东作出的指示是,不要再收录出版这封信了。但考虑到这封信实在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特殊历史地位,不收录实在可惜。
最终在经过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后,还是决定将这封信收录到中。
不过考虑到林彪的顾虑,毛泽东亲自对信作了删改。
毛泽东删掉了信的开头和结尾几处提到林彪名字的文字,将信原本的题目《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改成了后人耳熟能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随着林彪在党中的地位职务越来越高,他愈发不愿提及这段历史,这已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想要否定其的心情愈发迫切,或许现在的林彪经常在为自己当年的“莽撞”而懊悔。
1969年,在党内如日中天的林彪重新回到井冈山。
此番重游故地,林彪心绪十分激荡,指着井冈山的悬崖峭壁跟身边警卫介绍井冈山和红军的历史往事。
“创立井冈山根据地几十年了,没有这块立足之地,就没有今天。”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军的发祥之地。”
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心情好得出奇,破天荒地滔滔不绝对下属说了很多话,令下属们都很惊奇。
第二天来到黄洋界,林彪背着双手,沉默良久,似沉浸在无限追忆中,末了,他诗兴大发,写下一首诗:“四十年前故地,万千往事涌怀;无数先烈没蒿茉......”之后又来到位于井冈山西北的七溪岭,这里过去曾是军事重地,现在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游览区。
七溪岭地势陡峭,于是林彪一行人下了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林彪体质弱,没走多久就开始气喘吁吁,秘书看他喘得艰难,忧心忡忡地劝他要不先别上山了。“不!”林彪却摇摇头,很坚决地道,“一定要上去看看。”
七溪岭对红军和林彪有着很特殊的意义,红军就是在这座山岭上,凭借天险,使用麻雀战术,抵挡住了敌人两师五团的进攻,林彪也曾在这里数度出生入死,此番重回故地,无论如何都要去看一看这个地方。
到了七溪岭,林彪令人代笔写下那首《西江月•重上井冈山》。
这首词中的第六句“岂疑星火燎原”,执笔者原本写的是“何疑星火燎原”,但林彪看后总觉得哪里不满意,斟酌后,大笔一挥,将“何疑”改成了“岂疑”。
虽然只有一次之差,但语气明显加重,那种“岂敢怀疑”的意思被表现得更深刻了,显得信仰愈发坚定不移。
但毛泽东对那段往事还是历历在目,因此看到林彪这般举动,兴许也是觉得好笑,微微一哂后,便故意在这句词上用红笔画了两条粗杠,又在旁边打了个问号。
不过无论是想抹去也好,继续故事重提也好,最终都归结于毛泽东的那句“过去的历史就不要再翻了”,可见其坦荡胸怀。
在朝着目标抵进的道路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心无旁骛,始终坚定不疑。
动摇、怀疑、退缩,这些情绪才是在大多数人身上常见的,更何况那个时代的人,他们从事的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斗争,因此即便哪怕是林彪这样的战神,在深陷黑暗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迷惘。
而毛泽东这类的人物,则扮演着为他们指引前路的明灯和拉他们出泥潭的手。
参考资料:
吕学文.1969年,林彪重上井冈山[J].共产党员,2011(22):19.
吕学文,王松山.随卫林彪重上井冈山[J].文史天地,2005(09):39-43.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3. 鲜为人知的志愿军第四、五次破桥很多人知道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却不知志愿军还有第4次、第5次破桥,而且,第5次破桥不是在晚上而是...
-
1949年上海解放,入城仪式遭外国人拦路,陈毅大怒:把人抓起来!
1949年,随着上海的解放,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也开始着手安排解放军的入城仪式。7月6日,在全民欢腾中,隆重的入城仪式缓缓开始。在此之前为了能够让入城仪式万无一失,陈毅特... - 转自新湖南1945年9月2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
-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李白《战城南》意思就是:众所周知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
- 2009年3月22日,早晨6:30,美国弗吉尼亚州,晨光明媚,微风和煦,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祥和安宁的环境中。一对夫妇正在公园小道上像往常一样晨练。然而,万万没有想到,死神正...
- 春秋和战国得名及出处提起中国的历史,我们必然绕不开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华大地,百家争鸣,各种思潮涌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经典、思想,很多都来自于那个...
- 大自然过着自己的日子,该春就春,时秋便秋,老天爷呢?不高兴就电闪雷鸣,闹一闹,顺心了,就风调雨顺,天明地丰!谁又能管得了它呢?胡耀...
- 一九二一年的阴历腊月二十一,八岁的大伯娶了十六岁的大娘。大伙儿满脸笑容,亲朋好友们彼此间客套着。小大人儿似的大伯不大高兴的样子,满...
- 上周六,一位芜湖的朋友与我聊天,聊起了清朝的腐朽与灭亡。可能,今年写贪官写得有点多,他就一味地往贪官身上泼脏水,呵呵……其实,在我看来,大清的没落,贪官、慵官、酷...
- 本文转自: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来源:中国民族建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在儒家思想引导、推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