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那么山东六国,都有哪些变法呢?

繁体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秦国有“商鞅变法”,那么山东六国,都有哪些变法呢?

众所周知,秦国是战国七雄最后的赢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建立了秦朝。而秦朝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商鞅变法所打下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有“商鞅变法”,和秦国相抗衡的山东六国,都有哪些变法呢?

一、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求贤若渴,招揽各地的人才。不久之后,在魏国迟迟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选择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一番交谈之后,商鞅的变法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于是,在秦孝公的重用下,商鞅在秦国推行了变法。对于商鞅变法来说,包含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等内容。其中,就军功授爵的内容,自然激发了秦军将士的战斗力,促使其能够在战国时期所向变法。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明显增强,已经实现了对山东六国的领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战国时期,不仅秦国有商鞅变法,对于其他六国来说,也都有变法图强的行动。

二、申不害变法

就韩国来说,在战国时期进行了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东南京襄城)人。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创始人物之一。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1年,韩昭侯册封申不害为相国。在此基础上,申不害在韩国推行了变法,内容主要是加强官吏的考核和监督,以此巩固韩国君主的地位。诚然,申不害变法增强了韩国的国力,也在一段时间内抵挡了周边诸侯国的进攻。但是,从长远来看,申不害变法不够彻底的问题暴露无遗,这促使韩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消灭。

三、李悝变法

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说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只是小修小补,那么魏国的李悝变法不仅足够彻底和全面,更是战国七雄中的第一个变法。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作为魏国的第一位君主,让李悝担任相国,从而率先开启了变法。对于魏文侯来说,认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必须要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

按照介绍,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二是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周朝推行的井田制。三是颁布《法经》,巩固变法成果。四是建立魏武卒,增强魏国士兵的战斗力。经过李悝变法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而就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都对李悝变法进行了借鉴。换而言之,李悝变法对于战国时期的变法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四、邹忌变法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而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则取代了魏国,成为新的中原霸主。田氏代齐后,齐威王重用邹忌这位大臣,从而在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号成侯。

邹忌劝说齐威王,应当接受大臣的劝谏,注重选拔人才,不仅要封赏有能力的贤臣,更需要淘汰不称职的官吏。在邹忌变法后,齐国的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击败了魏国。对于齐国来说,强盛的阶段一直持续到了战国中期。特别是在齐闵王在位初期,齐国的整体实力甚至超过了秦国。当然,在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后,齐国遭到了重创,还是走向了衰落。所以,在战国后期,齐国失去了声音,成为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诸侯国了。

五、吴起变法

众所周知,吴起是魏国的名将。比如在河西之战中,吴起就曾率军击败了秦国大军,帮助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但是,因为魏国人才济济,吴起的仕途还是受到了挫折。于是,到了公元前387年,吴起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并获得了楚悼王的重用,被册封为令尹。一年后,吴起正式在楚国进行了变法。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吴起变法注重对楚国宗室权力的限制,并削减官吏俸禄。而且,曾在魏国训练魏武卒的吴起,也帮助楚国提升了士兵的战斗力。不过,公元前381年,虽然楚国击败了魏国,但是,这一年,楚悼王突然病逝了。在吴起变法的时候,吴起本人就得罪了楚国宗室,只是因为有楚悼王的保护,吴起才得以安然无恙。现在,因为楚悼王的去世,吴起也被楚国的宗室杀害,这促使吴起变法没能在楚国长期执行下去。

六、胡服骑射

在魏国、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崛起之后,赵国自然不甘示弱。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赵肃侯的儿子。

对于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来说,帮助赵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特别是提升了赵国骑兵的实力。而这,也为赵国消灭中山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和商鞅变法比起来,胡服骑射也不是一场全面的变法,这导致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比不上秦国。所以,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还是败给了秦国,损失了45万大军,从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

七、乐毅变法

最后,对于燕国来说,其实也有一场变法,这就是乐毅变法。乐毅原本是赵国人,赵武灵王去世后,乐毅来到了魏国。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之后,千金买骨,获得了乐毅等人才的投奔。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乐毅在燕国进行了变法,内容主要是加强燕国官吏的考核,克服任人唯亲的传统,并提升燕国士兵的战斗力。到了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国等诸侯国的大军,开始了五国伐齐之战。此战,乐毅率军夺取了齐国70多座城池,这自然离不开之前变法打下的良好基础。当然,在燕昭王去世后,乐毅受到燕惠王的猜忌,被迫投奔了赵国,而齐国也趁机复国,这导致燕国又跌回了谷底。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为何却没有废除他的变法呢?

战国时期变法国家中成果最好的变法改革就是“商鞅变法”,秦国以此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那么山东六国,都有哪些变法呢?

因为变法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变法主持者多不得善终,变法成果也随着主持者的离世而丧失。但奇怪的是,虽然商鞅不得善终,被秦惠文王下令“车裂”处死,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却得以保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战国变法的根本目标是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消灭依附于落后生产关系的旧贵族,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实现富强。因此变法成果能否保全的关键是:一,能否消灭旧贵族;二,百姓能否获利。

在商鞅变法之前,魏国“李悝变法”的主要问题就是没能有效打击乃至消灭旧贵族。于是在变法主持者李悝与魏文侯去世后,魏国旧贵族随即反扑,“李悝变法”的成果也就付之东流。

吸取李悝教训的“吴起变法”便以打击旧贵族为主。但“吴起变法”没有让百姓获利,使得对旧贵族的打击也缺乏根基。等到支持者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反扑的旧贵族所杀,变法失败。

与李悝、吴起变法不同的是,“商鞅变法”在明确打击旧贵族的同时,凭借“军功爵”、“废井田”等法规成功将变法成果惠及百姓,让依靠变法崛起的耕战新兴地主成为秦国的主导。

正因如此,就算商鞅本人被秦惠文王所杀,但秦国的统治阶级已经完全是新兴地主为主。地主当然要支持维护“商鞅变法”的成果,这才没有因为商鞅被车裂而“人死政息”。

商鞅变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都有。但我们都知道,改革必然会有反对者,虽说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但不代表秦国所有人都支持他。尤其是秦国的贵族,对他反对的非常厉害。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毕竟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的势力,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了排斥。而商鞅非常强硬地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这下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当时的太子嬴驷。

变法顺利进行了,但也得罪了太子。而变法也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所以在秦国变法还是有一大批反对者的。秦孝公在位时期,他们是敢怒不敢言,可太子登基了,自己做主了,那么自然对于商鞅没有什么好的态度了。

尤其是商鞅变法深入人心,他的威望也很高,这让秦惠文王对他非常不满。恰好,贵族一帮人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秦惠文王便派人抓捕商鞅,直接车裂了他,还灭了其家族。

当然了,这里面有很大的原因是秦惠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人是杀了,变法却保留了下来。其实秦惠文王这么做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他除掉商鞅是其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这不代表秦惠文王就一定要废除变法。

因为他知道变法让秦国强大了起来,而他也是有野心的,他也不愿意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从他自称为王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不比秦孝公要小。

所以他不仅继续了商鞅变法,同时也和他父亲一样,对人才非常渴望,他重用张仪就是佐证。而秦惠文王也正是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取得了政治上的巨大胜利,也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