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1896—1969),原名贺文常,字云卿。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英勇善战,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立下卓著功勋;忘我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仅如此,他还是坚强党性的楷模,毛泽东曾评价其“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联系群众”。
高举义旗
“皮靴不穿穿草鞋”
贺龙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一户贫农家庭,少年时,便以热血男儿的豪爽侠义闻名乡里,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后来,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成功夺取反动派武器,组建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并逐渐发展壮大;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积极拥护“三民主义”,率部参加北伐,因战功赫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肆虐,神州大地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许多北伐军将领背叛革命,举起屠刀,挥向曾经并肩作战的共产党人。当时,尚未加入共产党的贺龙毅然拒绝蒋介石、汪精卫的拉拢,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一边。他向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周逸群保证:“时局虽然这样紧张,我还是坚决拥护共产党,坚决执行共产党的决定。所有在我部队里工作的共产党员都不要离开,放心大胆地继续工作。”在其保护下,许多共产党员得以逃离险境。
1927年7月初的一天,他在湖北武昌见到了周恩来,激动地说:“我一直追求能让工农大众过上好日子的政党。最后,我认定中国共产党是最好的,我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共产党相信我,我就别无所求了。”同时,坚定地表明态度:“我很清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听共产党的话,决心和蒋介石、汪精卫这帮王八蛋拼到底。”之后,于23日率部抵达江西九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谭平山向其转告了我党筹划发动南昌起义的决定。听后,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只有一句话,赞成!我完全听从共产党的指示。”27日,第二十军全部集中南昌。次日,在与周恩来商讨起义计划时,再次表态:“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随后,他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以总指挥贺龙名义发布的安民告示。中央档案馆藏
8月1日,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贺龙与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4个多小时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南昌城。随后,根据党中央计划,起义军于3日陆续撤离,挥师南下,向广东进发。转战途中,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在入党宣誓仪式上说:“组织上对贺龙很了解,贺龙同志由一个贫苦农民经过斗争,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很不容易。多年来,贺龙同志积极追求真理,是经过考验的,是信得过的。”10月初,起义军在广东遭受挫折。艰难时刻,他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不怕失败,南昌暴动无论胜利与否,我都干。”“这十年是我垮了又来,再垮再干,越干越大,为什么?就因为我干的是革命,不怕失败。干革命,人民就拥护。我们可能被杀,人民却永远杀不绝。”
面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贺龙坚定选择跟着共产党“大路不走走小路,皮靴不穿穿草鞋”。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虽历尽艰辛,但他对党忠诚,矢志不渝。1943年1月7日,任弼时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专门作了《向贺龙同志学习》的讲话,认为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是“一个真正身经百战的勇士,有指挥战争和建设军队的丰富经验”,而且在于“对革命对党的一贯忠诚的态度。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因为斗争失败而气馁”。
为国献身
满门忠烈铸英魂
贺龙不仅自己投身革命,更积极动员、引导家人参加革命。在其带领下,贺氏一族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作出了重大牺牲。战争年代,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然而,他却从不以功臣自居,常对家人说,满门忠烈,都是为国家献身,那是战争和革命事业需要,不必要常提我们自己。
堂弟贺锦斋很早就追随他从事革命事业,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士兵一步步升任营长、团长直至第二十军一师师长。受其影响,贺锦斋一心向党,为表心迹,曾在诗中写道:“黑夜茫茫风雨狂,跟随常兄赴疆场。流血身死何所惧,刀剑丛中斩豺狼。”在随起义部队南征途中,贺锦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随贺龙、周逸群等人回湘西创建革命武装和根据地。9月初,由于叛徒出卖,部队在石门遭到敌人包围袭击,仓促应战下,损失惨重,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生死关头,贺锦斋毫不畏惧,主动承担掩护主力突围、阻击敌人的任务。7日,他给家人写去一封书信:“我承党的殷勤培养,常哥(贺龙)多年的教育以至今日。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刀锯鼎镬而不惧。前途怎样,不能预知。总之,死不足惜也。”9日凌晨,贺锦斋率警卫营和手枪连向敌发起猛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吾将吾身交吾党”“誓为人民灭豺狼”的铮铮誓言。
大姐贺英(原名贺民英)是贺龙干革命的坚强后盾,她不仅倾尽家产支持,更多次在遭受挫折时给其鼓励和帮助。石门突围后,部队损失极大,一度减员到百余人。危难之际,贺英带着一批粮食、药材和子弹赶来支援。她建议弟弟汲取失败教训,好好整顿队伍,并说:“你搞的是共产党,你组织起的队伍,就要发展党员、团员,要他们懂得革命道理,这才能打不垮、拖不烂嘛!过去,人家跟着你,为的是当官、发财,虽然你是实行三民主义的,他们发不了多少财,可总有个薪饷啊。如今,没得薪饷发,没得官好升,他们投你图个什么?如果不让他们懂得革命道理,哪能稳得住?”在挫折中奋起,于失败处卷土重来。在贺英等人的帮助下,贺龙用3个月重新整顿队伍。1930年春,他率主力东下洪湖,贺英则率游击队留在根据地,配合红军主力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反“围剿”战斗中,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包围根据地,贺英率部苦苦坚持。1933年5月6日,因叛徒告密,游击队驻地被敌人重兵包围,贺英奋勇作战,掩护部队突围,多处负伤,壮烈牺牲。
无论遇到多大危险,贺氏族人始终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赤诚的爱国之心顽强斗争,前仆后继。他们不为谋财求官,只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们慷慨赴死,只因心中怀有坚定信仰。“一个家族,在前辈率领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牺牲了这么多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堪称奇迹。”
不搞特殊
艰苦中磨炼意志
1951年,贺龙与家人的合影。
贺龙一生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在子女教育上,更是以身作则,常告诫他们要保持劳动者本色,绝不能有特权思想。“依靠自身努力,做有用之人,行大义之事才是根本,不要求你们成名成家,也不要想去做什么大官,但必须有一技之长,这样,于己于国家都有利。”解放初期,外甥向楚才到重庆探望,并请求舅舅帮忙安排工作。他语重心长地教导:“革命胜利了,我们见天了!你妈妈我的四妹贺满姑为革命死得好苦啊,你是烈士的后代,更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还是回到农村坚持在农村干革命,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向楚才深受触动,此后便扎根农村干革命。
他是一名慈父,但从不溺爱,总是勉励子女不要依靠任何人,要通过个人努力去争取、靠本事养活自己,实现人生理想。在孩子们读书时,便立下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照顾和待遇。1963年9月,长子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眼巴巴等着父亲出面帮忙,让学校把自己招进去。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顿训斥:“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听后,贺鹏飞羞愧不已,便下决心勤学苦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
同时,他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从不把孩子放在“口袋”里精心呵护,而是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打磨”,希望他们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贺鹏飞上初中时,有一次踢足球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休养几天后,伤还未痊愈,石膏绷带还没取,他就让儿子拄着拐杖去上学,还半开玩笑地说:“不要娇,要坚持,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也一样执行任务吗?”有人觉得这样做太不近人情,他却说,“我儿子本来就是普通百姓,再说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将来也好独当一面,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养子贺兴桐成绩优异,大学毕业被分到新华社国际新闻部工作。他得知后,立即让秘书联系学校负责分配工作的人,问哪里条件最为艰苦,得到回答是“甘肃”。于是,贺兴桐就被分配到甘肃工作,与其同去的还有贺鹏飞。
在他看来,身教重于言教,其一生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本色,成为激励晚辈成长的精神动力。这位农民出身的共和国元帅,深知粮食来之不易,早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便与广大红军和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一道节俭过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条件稍有好转,但他仍然要求子女保持节俭家风。吃饭时,碗里不准剩饭,桌上不能掉米粒。次女贺晓明曾回忆:“我们掉的米粒,父亲都一粒一粒捡起来吃掉。他这么做,我们就跟着学,学节俭,不挥霍浪费。吃完饭以后,自己要把用过的碗和筷子送到厨房洗干净,再放到旁边,这是家规。当时,家里有工作人员做这些事情,本来我们可以不做的,但是,他要求我们这样做。”细节虽小,却影响深远,孩子们耳濡目染地养成了节俭习惯。在贺晓明的印象中,父亲很朴素,也很爱漂亮,无论什么时候,衣服都会穿得非常整齐、合身,鞋子擦得很干净,但他却从不浪费。“我有一个阿姨在天津,手非常巧,她会定期到我们家来,把破破烂烂的衣服两件拼成一件,我们接着穿,袖子可能是蓝颜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但是一件破的衣服,照样干净整齐。”贺龙有一件抗战时穿过的大衣,新中国成立后,将其传给了贺鹏飞。后来,贺鹏飞将大衣传给了妹妹贺晓明。再后来,贺晓明又将这件不知打过多少补丁的大衣传给了小妹贺黎明。贺黎明穿着到延安去插队,返京时又将它干干净净地送给了陕北乡亲。
1995年11月18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纪念贺龙诞辰100周年题词。中央档案馆藏
“开国元勋,世人楷模。”贺龙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对革命胜利坚信不疑,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他有胆有识,顾全大局,心胸宽广,平易近人;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所涵养的红色家风不仅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为我们树立的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
来源:国家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