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繁体

只身一人建立南宋

宋高宗赵构,大家可以说都知道这个皇帝。毕竟有太多的评书演义说那段历史了,而且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也有他的身影。不过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赵构的形象并不好。因为他处死了岳飞、重用奸臣秦桧、还对金国称臣、没有收复失地等。这些可以说都是他昏庸的标志。确实,这些都是赵构做的一些错事。不过这些错事都是建立在他建立南宋之后做的,我们只知道他做了很多错事,却不知道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建立南宋。要知道,他可是只身一人建立南宋的,而是还牢牢掌握国家大权。能做到这两点的皇帝,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赵构出生于1107年,是宋徽宗第九个儿子。由于他母亲郑氏身份低微,不被皇帝宠爱,所以赵构少年虽然聪明,却并不受宋徽宗重视。1121年,赵构被封为康王,不过此时赵构虽然已经是王,并没有什么实权,仍旧不受重视。赵构真正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在金国进攻北宋的时候。

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1126年,金国包围开封府的时候,赵构由于不被宋徽宗喜欢,被派往金国当人质。不过后来金国又放他回来了。后来金国再次包围开封的时候,赵构授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在外面征兵去援助京师。不过1127年,开封府被攻破,出现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和文武大臣都被金国掳走了,北宋灭亡了。之后赵构就在应天府继承皇位,重建宋朝。就这样,南宋出现在历史上了。这些事看起来很简单,不过从没有人想过,赵构是怎么建立南宋的,又是如何掌握南宋大权的。可以说,赵构能做到这些绝对不简单。

我们先看一下赵构是怎么建立南宋的。

首先,赵构是宋徽宗唯一幸存的儿子。

靖康之变的时候,除了赵构,宋徽宗所有儿子以及他本人都被金国抓走了。金国不仅抓走了宋徽宗的子嗣,还抓走了基本上所有的皇室成员。当时幸存的皇室只有赵构和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了。要知道,北宋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都是由他的子嗣继承皇位的,赵匡胤的后来可以说算是成了骗子。如果按照正统的话,赵构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可以说,宋徽宗儿子的身份是他成为皇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其次,百姓还是继续支持宋朝的。

北宋在靖康之变时灭亡了,这说明北宋是亡于外患,不是亡于内忧。北宋的百姓还是支持政府的,他们并不反对自己的政府。可以说北宋是在巅峰时期被金国灭亡的。宋徽宗统治时期,他本人虽然昏庸无能,不过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还是非常高的。百姓的日子都还过的不错,除了有少数的人进行起义,绝大多数人是支持政府的。老百姓本来在北宋的统治下过的好好的,现在北宋突然灭亡了,百姓怎么可能不怀念北宋。有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当赵构重建宋朝的时候,百姓都是认可的。毕竟北宋统治时他们过的都还不错。

第三,北宋中央政府虽然都被掠走了,但地方政府都还在。

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前,内部统治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而且中央政府对地方能牢牢掌控。要知道,北宋建立之后,吸取唐朝及五代十国的教训,开始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所有大权都掌握在中央的手中。宋朝之后,地方再也没有能力和中央作对。此时的地方是不存在割据的可能。靖康之变发生的时候,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中央突然消失了,地方突然没了效忠的对象。此时的地方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自己独立建立新政权,第二就是效忠其他政权。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由于北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掌握大权,此时的地方如果选择独立,可能会非常麻烦,绝对会出现混乱。毕竟没有一个人能独揽大权。当地方正在纠结是否效忠其他政权的时候,赵构重建了宋朝,地方政府迅速都归附中央。地方之所以这么快归附中央,是因为在中央的下面地方官可以获得更大的好处。要知道,宋朝时官员的工资待遇高、地位高、生命又有保障,只要有可能,他们肯定愿意做宋朝的官。也正是这样,赵构刚建立宋朝,就迅速掌控了地方。

第四,赵构手中有一部分军队。

靖康之变前,赵构奉命去招兵,虽然他没有前去替开封解围,但手中还是掌握军权的。自古以来都是枪杠子里出政权,有了军队的支持,赵构才有称帝的资本。如果没有军队支持的他,他即使称帝,灭亡都是在所难免的。

这就是赵构能顺利当上皇帝的原因。当然,除了这些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赵构自身的原因。这一点我们放到下面和赵构掌握实权的时候一起讲。很多人觉得称帝之后就能掌握大权了,事实上,在乱世中称帝和是否掌握大权完全不是一回事。司马睿当年也南渡建立东晋称帝了,到死不也没掌握大权。而赵构之所以能掌握大权,可以说和自己的手段有很大关系。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南宋虽然建立了,但内忧外患不断。外患很明显,北方的金国还在威胁自己,而且还一直想灭亡新建立的南宋。除了金国,还有金国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楚、伪齐等,这些政权也是反对自己的;内忧就是,地方虽然都归附中央了,但由于南宋刚建立,中央在地方的统治并不稳定。而且还是很多人趁机起义,这些对南宋的统治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当然,内忧里除了这个还有就是很多大臣对赵构也造成了威胁,不管是奸臣还是忠臣,只要他们手握大权,肯定会威胁到皇权的,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此时的赵构需要解决内忧和外患之后,才能彻底掌握大权。我们看一下赵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在南宋初期的内忧外患中,并不是所有的都非常棘手。南宋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是两部分,第一是金国和伪楚、伪齐等政权。这里面金国的威胁最大。第二部分是内部掌握大权的大臣。至于其他的百姓起义,在当时来说规模并不大,对南宋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而且由于大多数百姓都支持宋朝,所以参与起义的人数并不多。所以赵构最先处理的就是金国和内部掌握实权的大臣。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对于这两个问题,赵构是同时处理的。赵构最初只用了一个办法,就是进攻金国,准备收复失地。在这种旗号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南宋的队伍中,南宋的实力越在逐渐强大。不过从后面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赵构只是打着这个旗号而已,事实上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收复失地。或者说,他知道绝大多数人是不想收复失地的,他们只想保卫现有的领土而已。不过这个旗号最初的时候可以凝聚人心。赵构进攻金国的时候,很多主战派的人都效忠于宋朝。这样,南宋就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不过旗号归旗号,不能当真,如果当真的话会有很大麻烦。

南宋建立一段时间后,当统治逐渐稳固之后,赵构就不想再进攻金国收复失地了。这时赵构就准备和金国和谈,这样那些主和的人员也开始支持赵构了。此时的赵构是主战派和主和派都使用,自己利用他们的矛盾来掌握实权。当时赵构利用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负责布置军队,现实自己的实力。还利用秦桧等主和派人员和金国和谈,可以说是两手齐抓。

金国看到了宋朝实力和谈判条件之后,就同意和谈了,就这样,南宋彻底站稳脚了。而且在国内,赵构也掌握了大权。当外患解除之后,赵构开始重用那些手握军权的大臣镇压国内的一些起义,就这样,国内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小。南宋的威胁可以说彻底解除了。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这就是赵构在北宋灭亡之后,能重建宋朝和掌握实权的原因。可以说,赵构当时做的所有事情还是非常高明的。当然,赵构后来之所以一直和谈,不愿意收复失地,并不是因为他昏庸,而是情况不允许。先不管南宋能不能打得过金国,光是打仗的开支就让宋朝受不了。南宋绝大多数收入都用来打仗了,可以说国库已经空虚了。要是一直打仗的话,老百姓肯定不愿意。再者就是,失地要真的收复的话,武将的权威就会大大提升,到时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这些都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看的话,赵构做的并没什么错。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对赵构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比如《宋史》对他的评价是: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当然,大家可能说这是自己捧自己。后来美国学者也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可见,很多人还是认同他的。

昏庸之君,还是中兴之主?

说起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许多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当抗金名将岳飞准备直捣黄龙、收复中原时,赵构一天之中发布十二道金牌命其班师回朝,此后以“莫须有” 的罪名将其杀害。而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对整个大金的态度——求和自保。

经历靖康之难后,金国一心想要灭了南宋,此后持续对宋用兵,金兵南渡一度将宋高宗追至定海(今浙江舟山)。渡江后的赵构,对金兵的穷追不舍感到恐慌,写信给金国统治者乞求放过自己,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这种认怂的精神,相比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认怂,简直就是后无来者。

作为南宋开国皇帝,在是战是和的战略性问题上,果断地听从了北方归来的秦桧的意见。此后,相继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对金一味的妥协退让,显得毫无骨气,这是很多人不喜欢赵构的一个原因。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其实整个北宋王朝的存在感也一直很低,即便打算对周边政权强硬,也没有那样的实力。因而后世一部分学者认为,宋高宗赵构的求和政策有利于宋朝基业的延续,是合乎国情,顺应时势的做法。换个角度思考,这种苟延屈膝的做法,老百姓是受益的,也符合北宋时用银两换和平的一贯风格。

当然,赵构对金采取求和策略,无意收复北方失地,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希望通过北伐将徽钦二宗迎回,让自己失去皇位,也不希望地方群众实力的壮大影响自己的统治。

必须提到的一点是,宋高宗赵构在当皇帝之前还是很有担当和勇气的。在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时,曾只身以亲王身份和金军交涉,在金营中做过短期的人质。

不过此后金军再次包围开封时,被授予以河北兵马大元帅救援京师的他开始畏惧金军起来,两次转移阵地以避金军锋芒。即便在南宋建立初期,任用岳飞、韩世忠、李纲等主战派武将积极抗金,也只是为了作为向金求和的筹码。

赵构作为一个皇帝,其实骨子里是一个文艺青年——一个极有天赋的书法家。宋高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收复失地,即便在抗金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在位期间重用奸臣秦桧,以及之后的汤思退等奸佞小人。从文治野心和用人方面,和其父宋徽宗很像,即便不算昏庸的君主,也绝对谈不上是一代明君。

说说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赵构

宋高宗书法

总的来说,宋高宗赵构的成就以书法著称。如果说作为皇帝,在政治上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就是通过屈辱求和,延续了宋王朝继续统治中国南方的历史,勉强算得上“中兴之主”。

宋高宗赵构是昏君还是明君?当我们翻阅历史的篇章,看到一个天子守国门,对外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的铁骨铮铮的大明王朝出现时,必定会对清初大儒王船山的这段评价无比信服:“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

赵构即位之前真的是有勇有谋吗?他在金营当人质时的表现如何?

很多人认为宋高宗赵构在即皇帝位之前曾经是有胆有谋的,与他即位之后“谈金色变”,一味忍辱求和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事实是这样吗?其实,赵构当年在金军大营之时的“有胆有谋”主要是记载在《宋史·高宗本纪》中,但是大家仔细看看这段记载,可能就会有疑问了。咱先来看一下事情的经过: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正月,金军驻扎在北宋都城汴京西北,派人前往宋朝商讨议和之事。宋朝政府派出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人出使金军大营,大营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金国答应了,但是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必须让宋朝亲王和宰臣一同到金营中交割。

于是“钦宗召帝(即后来的宋高宗赵构,时任康王)谕指,帝慷慨请行”,随后与少宰张邦昌(后来被金国扶植为伪楚国皇帝)前往金营交割土地,金国将领完颜斡离不“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次月,“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也就是有宋朝将领姚平仲曾经夜袭金国大营,虽然没成功,但是成功地让金国生气了,于是完颜斡离不等人开始谴责康王赵构和少宰张邦昌,张邦昌的表现是“恐惧涕泣”,赵构的表现是“不为动”。完颜斡离不觉得摸不着头脑啊,赵宋皇帝各个都很怂,为什么赵构这么有种呢?是不是宋朝送来的是个假王爷?于是他提出要换一个亲王来当人质,宋朝随后又把肃王赵枢(宋徽宗第五子)送来,赵构这才得以回到宋朝境内。

京城解围之后,宋朝派王云再次前往议和,想着赔款而不割地,但是金国不同意,提出必须再次让赵构前来交割土地,“不然,进兵取汴都”。赵构此时再次奉命前行,他的使命是“奉衮冕、玉辂,尊金主为伯,上尊号十八字”。但是途中被人拦下,没有去成,这也正是赵构没有在“靖康之变”中被俘的原因。

看一下赵构即位之前出使金国的经历,大家是不是会有疑问——

第一、赵构两次前往金军大营都是封皇帝之命,就算是不想去也得去,人家肃王赵枢不也去了吗?

第二、赵构在金军大营的表现是“意气闲暇”,受到完颜斡离不斥责之时的表现是“不为动”,请问《宋史》中这几个字的记载是从哪来的?莫非有史官跟随出使金国了?莫非是完颜斡离不告诉宋朝史官的?肯定不是!知道赵构在金军大营中的表现的,只有赵构本人和张邦昌,而张邦昌后来被立为伪楚政权的皇帝,随后被赵构处死,他能给史官交代的,只能是皇帝英明神武啊!

第三、赵构两次前往金军大营的使命都是割地,以及认金国为大爷(尊金主为伯),请问这能证明赵构有胆有谋吗?

赵构小事7则:辣辣辣辣眼睛

01

淳熙十三年(1186年)五月二十一日,宋高宗赵构八十岁生辰,宋孝宗给已经禅位多年的赵构上尊号,大诗人杨万里奉命担任奉册礼官。

赵构一看是杨万里,勃然大怒,杨万里为何还在这里,快把他赶出去!

宋孝宗懵了,这发的哪门子火?

赵构解释道,杨万里曾把朕比作晋元帝。

原来,赵构非常看不起东晋开国之君晋元帝,他曾讽刺晋元帝道:“仅能保区区之江左,略无规取中原之心”。

寿皇过内,奏册宝仪节,及行礼官读至杨某,德寿作色曰:“杨某尚在这里,如何不去?”

寿皇奏云:“不晓圣意。”

德寿曰:“杨某殿册内比朕作晋元帝,甚道理?”

——宋·张端义·《贵耳集》

老王: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大哥不说二哥,赵构还真有脸去嘲讽司马睿。

02

赵构的政治偶像是汉光武帝刘秀。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孟太后诏告天下,宣布拥立康王赵构为大宋皇帝。

诏书中,最具分量的一句话就是,“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

以此来提醒赵构要中兴大宋。

五月一日,赵构正式登基,改年号建炎,建取自光武帝的年号建武,炎指的是宋朝火德。

光武中兴成为赵构保证继位合法性最大的幌子,也是南宋君臣精神胜利法,每时每刻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

然而,赵构标榜的“光武中兴”只停留在了嘴皮子上。

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宗泽上书劝赵构效仿刘秀御驾亲征,出兵北伐(“命驾南征,盗贼悉降,遂建东汉中兴之业”),赵构无动于衷。

岳飞建议赵构“用汉光武故事,亲勒六军”,却不了了之。

几百年后,乾隆皇帝写了一首诗,嘲讽赵构:

少康光武始堪称,何事建炎号中兴。

轻议武汤惭尽善,高谈尧舜匹先登。

偏安祗有姑息计,北伐曾无恢复能。

徒曰亲征望敌返,未闻业创受终膺。

老王:打人不打脸,弘历同学这是专往人脸上使劲招呼啊。

03

赵构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机缘巧合。

宋徽宗有35个儿子,他最喜欢的是老三郓王赵楷。

赵构排名第九,母亲韦氏出身贫寒,母子俩很不受宠。

虽然赵构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文武双全,能挽一石五斗的强弓,箭无虚发。

可宋徽宗正眼都不瞧他一眼。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七日,金军兵临开封城下。

正月十日,宋朝与金军谈判,统帅完颜宗望提出撤军条件,除了割地赔款外,还要亲王和宰相作为人质。

赵构和张邦昌不幸被抓了壮丁。

赵构到达金营后,沉着冷静,不卑不亢,还以箭术胜了女真人。

完颜宗望怀疑赵构是冒牌货,换了老五肃王赵枢当人质。

二月初五日,赵构被放回。

八月,金军再次包围开封,宋钦宗又屈膝求和。

十一月十六日,赵构和副使王云出使金营。

四天后,使团走到磁州,王云被当地百姓误杀,赵构再也不敢出使,逃到了相州。

闰十一月初二日,宋钦宗封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催促赵构率军勤王,此举,让赵构有了兵权。

开封陷落后,城内宗室、宋徽宗所有儿子被一网打尽,成了女真人的俘虏,赵构却幸运地成了漏网之鱼。

除此之外,宋哲宗皇后孟太后也侥幸躲过金军搜捕。

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以宋徽宗儿子的身份奉孟太后懿旨,正式登基,继承宋哲宗大统,成为宋朝新一任皇帝。

老王:赵构其实根本不怕宋钦宗回来跟他抢皇位,因为,他继承的是伯伯的江山,而不是老爹的。

04

赵构畏金如虎,恐惧之心,深入骨髓,可他的抗金策略,非常坚定,可以逃跑,可以求和,就是绝不投降。

逃跑还是逃亡天子,求和还可以做儿皇帝,投降就成宋钦宗第二了。

于是赵构称帝后,一路狂飙,四处奔逃。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二十七日,赵构从应天府逃到扬州。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军攻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兵锋距扬州仅百余里。

正在行宫寻欢作乐的赵构,突闻噩耗,带着五六个随从,骑马出城,乘小舟渡江,仓惶逃往瓜州后,一路狂逃至杭州。

三月初五,苗刘之变爆发,赵构被迫退位给了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

三月二十五日,苗傅和刘正彦在勤王军队的逼迫下,让赵旉退位,奉远在金国的宋钦宗为皇帝。

四月一日,在勤王大军压力下,赵构成功复辟。

四月二十日,赵构离开杭州,十八天后逃到南京。

谁知,完颜宗弼兵分四路,大举南侵。

赵构被吓破了胆,又逃回了杭州。

这次赵构在杭州待了七天后,一路逃窜至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

金军杀向明州后,他乘船逃到舟山群岛上的定海县,又从定海逃到了温州。

金兵紧追不舍,组织水师,在海上一路追赶。

幸亏,金兵水师遇上了大风暴,赵构才逃过一劫。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三日,完颜宗弼宣布“搜山检海抓赵构”行动结束。

三月十九日,赵构由海上返回浙西,结束了长达四个月的海上逃亡。

赵构后来之所以定都杭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杭州靠海近,方便逃亡。

老王:摊上这么个赵跑跑,南宋恢复中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05

赵构称帝后,朝廷财政早就崩溃了,他就没过几天舒服日子。

整个南宋,除了孟太后的工资正常发放,文武百官的工资都严重拖欠。

建炎四年十一月六日,赵构身边唯一的妹妹柔福帝姬出嫁。

按照北宋惯例,赵构应该给妹妹三千两白银、三千匹绢、五千贯铜钱做嫁妆。

可赵构没钱啊,只给了五分之一。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赵构在原杭州府衙的基础上建了一座皇宫。

皇宫位于凤凰山东麓,杭州站在山脚就可以将整个皇宫尽收眼底。

当时,南宋皇宫设了六个宫殿:

处理日常政务的叫垂拱殿;

举行庆典的叫大庆殿;

处理重要政务的叫文德殿;

内朝议事的叫紫宸殿;

发布重要政令的叫祥曦殿;

赐宴和殿试的叫集英殿。

其实这六个宫殿就是同一座宫殿,用的时候换个牌匾就行了。

赵构还特意下旨,禁止杭州百姓上山偷窥皇宫,为的就是防止百姓发现皇室的窘境。

赵构为啥不想北伐,手上没钱,心里发慌啊。

06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初三,赵构和秦桧一起聊天。

两人聊到了唐太宗李世民。

赵构大言不惭,张口就来:“唐太宗很厉害,是个贤君,可他好大喜功,假装虚心纳谏,比汉文帝差远了。”

赵构都这么说了,马屁精秦桧第一时间送来神助攻:“李世民尚且名扬天下,您现在至诚至学,可以超越汉文帝、唐太宗,比肩尧舜禹。”

丁酉,上曰:“唐太宗除乱比汤武,致治几成康,可谓贤君矣。然夸大而好名,虽听言纳谏,然不若汉文帝之至诚也。人君惟至诚临下,何患治道之不成哉?”

秦桧曰:“文帝虽至诚而少学;太宗虽问学而未诚,犹可扬名于后。今陛下至诚问学度越二君,则尧舜三代何远之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十一月初七,《绍兴和议》达成,南宋割地赔款称臣一键三连。

赵构给金国伯伯上了一封臭名昭著的国书,抬头三个字就是“臣构言”。

“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各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年为首,每春秋季搬送到泗州交纳……今臣既进誓表,伏望上国,早降誓诏,蔗使敞邑,永为凭焉。”

——《宋史纪事本末》

十二月二十九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

老王:就这也能和天可汗比?

07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十日,赵构主动禅位给了养子宋孝宗。

赵构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原因——“今老且病,久欲闲退”。

其实,赵构禅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便跑路。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大举南下攻宋,赵构第一反应就是开溜跑路。

结果宰相陈康伯和心腹大将杨存中死活不让。

如果他退位当太上皇,想跑路的话就没人拦着了。

果然,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筹划的隆兴北伐失利,赵构听说前线大军失利,又做好了随时跑路的准备,这次还真没什么人拦着他。

将逃跑贯彻始终,赵构真绝了。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初八日,赵构驾崩,享年81岁(虚岁)。

中国古代只有乾隆、梁武帝、武则天、赵构、忽必烈五位皇帝寿命超过80岁。

【赵构的皇后吴氏也很能活,享年83岁,母仪天下55年,她和赵构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金婚帝后(另外一对是铁木真和孛儿帖)】。

老王:赵构能活80岁,真是老天无眼。

来源:汉周读书、灵刻文史、历史博览等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