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奥古斯丁·贝熙叶(1872—1958),法国医生。1913年来到中国,担任过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圣米歇尔医院大夫和北堂医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共产党员、爱国青年学生和国际友人奔赴革命根据地;冒着生命危险,开辟出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医疗物资运往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第二故乡
让·奥古斯丁·贝熙叶,1872年出生于法国克鲁兹省新浴堡市奥维涅山庄。贝熙叶从小精力充沛,喜欢冒险。20岁时,他考入波尔多军医大学,成为医学博士。他曾以军医身份先后到印度、越南、波斯等法国在亚非地区的殖民地。1913年,41岁的贝熙叶抵达天津,开始了在中国长达41年的生活。
贝熙叶擅长普通医科和外科。1914年4月,贝熙叶到达北京。到京后不久,他为腰部生疽而生命垂危的北洋政府官员进行手术治疗,使其不到两个月就康复了,由此他精湛的医术获得广泛认可,贝熙叶一时成为京城高层人士争相邀请的西医大夫。袁世凯聘请他为自己的医疗顾问,贝熙叶因此被称为“皇帝的医生”。此后,贝熙叶一直担任总统府医疗顾问,先后为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诊疗疾病。贝熙叶的病人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市民百姓。他一直希望能够扩建圣米歇尔医院,这样不仅可以治疗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也能为中国人提供服务。
贝熙叶热情好客。在北京稳定下来后,他购置了距离使馆不远的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16号一处四合院。每逢周三,他都会在家中举办沙龙,款待中法友人。
法国前驻华大使毛磊对贝家沙龙印象深刻:
时近黄昏,使馆区渐渐平静下来,社交生活的往来走动即将开始,几个人影正向驻馆医生的住所走去。医生在此居住多年,在北京的法国人圈子里是位知名人士。此公每星期都要接待一批朋友。这些人不一定都是公认的汉学研究家,但是对于中国,以及更广泛地说,对于亚洲地区,无不怀有浓厚的兴趣。
贝熙叶把法国沙龙文化带到了中国。许多法国知名人士,包括外交官员、汉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都曾参加过贝熙叶组织的聚会。贝家沙龙还经常接待许多中国知名人士,特别是有赴法访问或工作经历的人,促进了中法思想文化交流。贝熙叶参与创办了北京中法大学,并与教育家蔡元培、李石曾等共同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贝熙叶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在北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让他已经离不开这里。他甚至和老朋友汉学家安德烈·铎尔孟一起在西山买了一块墓地,打算在此度过余下的人生。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浓厚兴趣和热情。
在贝家花园救死扶伤
1923年,贝熙叶在北京西山地区建造了一处中西合璧的宅邸,兼具中式庭院和西式花园风格,当地人称“贝家花园”。这个花园成了中法友好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1926年4月至8月,国民军与直奉两系军阀进行了4个月的南口保卫战。因为战争,北京西北部的四千多名逃离家园的难民聚集在百望山下新建成的上义师范学校里。由于人群密集,卫生条件差,很多难民生了病。贝熙叶周末从城里返回贝家花园的途中,都要在学校里待上几个小时为难民看病,直到看完才离开。
温泉中学临近贝家花园,学校聘请贝熙叶为校医,师生有急病时就请他诊治。
贝家花园不仅是贝熙叶当时的住宅,也是他义诊的诊所,当时附近需要诊治的村民常常来到这里找贝熙叶看病,他都分文不取。贝家花园山坡上的碉楼原本用来防御,贝熙叶将其改建为村民治病的诊所。一层为候诊室,二层为诊疗室,三层储存药品。当时一家报纸曾对他进行了报道:
他一直都在为当地的民众免费看病,提供药品……他把家建在了这个穷乡僻壤。这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质朴的农民让他想起了自己家乡的人。
时至今日,贝家花园附近的村庄仍然有很多老人对贝熙叶有深刻的印象,饱含着敬意。在贝家花园碉楼的底层铁门门楣上,有一幅汉白玉石匾镶嵌在墙上,上面写着“济世之医”4个大字。贝家花园附近,还有当地村民因感念其治病救人的善行而以之命名的“贝大夫桥”,体现了当地群众对他的感激和尊敬。
自行车“驼峰航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中国生活二十余年的贝熙叶,看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北平城逃难的人流、千疮百孔的城墙、熊熊燃烧的建筑……这一切深深刺痛了他。
贝熙叶第一时间与法国驻中国使馆武官一起进入宛平城,成为第一批接触并治疗卢沟桥事变伤员的大夫之一。贝熙叶见证了中国被日本侵略的事实,成为一位坚定的抗战人士。他曾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在北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扩展到西山地区。由于日军实行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物资紧张,尤其是药品奇缺,很多伤员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而日军对药品控制很严,尤其是西药,严禁流入根据地。市面上也很难买到西药。日军在温泉镇设立了警备队,在通往北平的路上设了重重哨卡。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为根据地秘密筹集药品和医用物资,并努力寻找一条联系根据地的安全通道。
1939年,突破日军层层关卡的严密搜索,一份药品清单从根据地辗转送到北平城内从事地下工作的黄浩手中。
图:黄浩与妻子王佩芝
时间紧,任务重,黄浩四方奔走,终于筹措到大部分药物。然而,如何将这些药物安全地送到抗日根据地成了更大的难题。
黄浩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当时仍坚守北平的法国医生贝熙业。因为日本人对法国人的特殊待遇,贝熙业有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选择贝熙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妙峰山曾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据点之一。更巧的是,翻过妙峰山,不远处就是贝熙业的别墅——贝家花园。
当时,贝熙业在贝家花园的碉楼里设有一个乡村诊所,他常常需要从城里为这个小诊所补充药物器械等。由贝熙业来带药合情合理,不用担心敌人的盘查。
但是,秘密送药本身风险极大,贝熙业能否答应,黄浩并没有把握。
1939年2月的一天,黄浩硬着头皮敲开贝熙业在市区内的住所——大甜水井胡同16号的院门。一番寒暄后,黄浩隐晦地提出了询问。
贝熙业立刻理解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接到任务后,贝熙业仔细考察所经道路和关卡,设想可能碰到的各种意外情况。
这就是当时贝熙业送药的小汽车。车子从大甜水井胡同出发,要经过西直门岗楼、海淀镇、温泉村,全长40多公里,一路上要经过多个日军关卡。
第一次带药出城,贝熙业十分沉着,他如同往常一样停车,配合日军检查。
将近傍晚,车子终于到达贝家花园。这时,院子里早已有人等候。这些人是地下交通员。他们拿到药品之后,将它们重新包装隐藏,随后带着药分头从贝家花园后山的小路快速离开。
这些宝贵的药品辗转多地,耗时数天,才终于被安全送达根据地。贝家花园是其中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一站。
有了第一次成功经验后,这条秘密通道就此建立起来,不断有药物经这里从北平城送往抗日根据地。
在贝熙业所送的药品中,许多非常宝贵,不少甚至是连当时上海、香港都比较少见的贵重药品和医疗器械。
到1941年,贝熙业为八路军秘密送药已有两年时间。贝家花园除了作为送药的重要中转站之外,还有了别的秘密功能。
抗日战争期间,以贝家花园作为中转站,秘密前往根据地的进步人士和地下党人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贝家花园作为运送药品的秘密通道仍在继续。但是贝熙业送药面临的难度和风险与日俱增。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对日宣战,贝熙业的法国身份逐渐不能庇护他了,一旦日本人发现贝熙业和八路军联系的蛛丝马迹,他都可能被捕。除此以外,眼下还有一个贝熙业需要立即解决的难题。
日军在物资供应上日益吃紧,他们加紧了对华北物资的掠夺。汽油这种战略物资很难买到,贝熙业的汽车没办法开了。那该如何保证药品等顺利转运呢?
因为汽油紧张,小汽车没法开了,贝熙业就骑自行车。那时候他已经70来岁了。
从大甜水井胡同到贝家花园整个路途大约40公里,许多都是土路。对于已经年过七旬的贝熙业来说,体力和意志都受到极大考验。而且,这一路上还要经过数个敌人的关卡,使本就艰苦的旅程更加危险重重。
图:贝熙业骑自行车送药的珍贵照片
驼峰航线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封锁了中国最重要的陆路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获得盟国援助的主要通道,给中国坚持继续抗战造成了极大困难。中美两国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迅速开辟并不断扩大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南段,到达中国云南、四川的空中运输线,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航线沿途山峰如驼峰一样起伏,异常惊险,故被称为“驼峰航线”。
后来,人们将贝熙业送药的这条路誉为自行车“驼峰航线”,以纪念他为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批批药品经贝家花园转交给地下游击队,再翻过门头沟的妙峰山,最终送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和晋察冀边区的战地医院。白求恩到战地医院视察时,得知许多来自德国拜耳公司的贵重药品和医疗器材是冒着极大风险从敌占区搞到的,感到十分惊喜,连声称赞“了不起”。
刚开始的时候,贝熙叶用汽车运送医用物资,后来日军对汽油实施配额供应,汽车经常无法使用。为保住通往根据地的生命线,他开始骑自行车运送药品。此时的贝熙叶已经七十多岁,从北京市区到贝家花园行程达四十多公里,这位老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几十斤重的药品,一次又一次艰难地走完这段一半是土路一半是山间小道的路程。
贝家花园成为中共北平党组织的一个地下交通站。贝熙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一批地下党员、爱国青年和国际友人转移到抗日根据地。贝熙叶被称为“无私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医生”。
晚年收获惊世骇俗的爱情
1952年的那个清晨,北京的太阳正微笑地向大地抛出金黄色的微光,人们还未完全摆脱睡意,而民政局的大门就悄悄打开了,迎接一对极为特殊的新婚夫妇。
接待窗口,一位刚刚上岗的工作人员坐在那里,眼前的情况让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一个异界。他用笔轻轻点着办公桌,清了清嗓子,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请问,是您二位要结婚吗?”
是的,他们要结婚。这位年轻的女孩吴似丹,看上去不过二十多岁,面庞娇嫩,笑容可掬。而站在她身边的,却是一位年已八旬、面颊皱纹交错、头发花白的老者,他的名字叫奥古斯丁·贝熙业。
在这个巨大的年龄差距面前,工作人员顿时有些愣住,他有些不知所措,将材料翻来覆去,似乎要从中找出一些让他可以接受的解释。而两人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发一言,但那双眼中却满是坚定和决然。
是的,他们的身份特殊,年纪差距也极大,但这又能如何?吴似丹望着工作人员,那双眼睛清澈如水,坚韧如铁。她知道,这一刻将决定她的未来,她的人生,她的所有。
“是的,我们要结婚。”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就像她眼中的光芒,刺破了那一层层的疑惑和困惑。
是什么让她她选择了跨越这一切,选择了坚持,选择了爱情?虽然,这份爱情带给她的将是五十多年的守寡生活,将是岁月的孤独,将是亲人的不解和指指点点,但她愿意,因为那就是她所选择的爱情,那就是她的奥古斯丁·贝熙业。
那一天,吴似丹在爱情的指引下,勇敢地走向了她的命运。她所付出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吴家芳华绽放:女儿初长成
在那个梦幻般的民国时期,吴似丹的一生像是一部交织着悲欢离合的大戏。身为吴佩孚的本家,她出生于府邸中,受到父母和家族的无比宠爱。她的父亲是有影响力的银行总经理,伯父是当时翩翩起舞的蒋总统府的秘书长。这些都为她的生活铺设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曲折。吴似丹身体柔弱,幼年便患有严重的肺疾,这使得她不得不过着被困在金丝笼中的生活,像只无法展翅飞翔的金丝雀,望着外面的世界,却无法步入其中。
试图改变命运的吴似丹的父母四处为她寻医问药,希望能找到能治愈她的人。但无论如何寻找,结果总是让人失望。
就在吴似丹对生活失去希望之际,命运之神给了她一次机会。1936年,父亲吴明远请来了一个法国医生——贝熙业。
贝熙业的名字在医学界响亮无比。他的医术高超,担任过总统府的医疗顾问,孙中山、袁世凯等重要人物的健康都由他照料。他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使他在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当贝熙业踏入吴家府邸,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希望,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吴似丹只有12岁,她的生活一直在疾病的阴影中度过。而贝熙业的出现,就像一缕阳光,温暖了她寒冷的生活。
谁也无法想到,这位慈祥的医生和这个满脸忧郁的小女孩,他们的命运将如何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缓缓拉开了序幕,一个悲伤却又充满希望的序幕。
吴似丹被送到了贝家花园疗养,这是一座犹如乐园般的地方,融合了东西方的园林风格,一片宁静与美丽。贝熙业的治疗方法与众不同,他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吴似丹的生活,而是让她自由地生活在这个宛如画中的世界中。
贝熙业发现了吴似丹的才华——画画,他知道这是一个可以治愈心灵的方法。他们在凉亭中交流绘画心得,贝熙业从容地指导她,分享他的见闻和体验。他们一起欣赏画作,一起讨论艺术。他用这种轻松的方式,让吴似丹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
随着时间的流逝,吴似丹的身体逐渐好转,她不再是那个弱小的病人,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青春少女。而贝熙业,也从医生转变成了朋友、艺术导师,甚至,更深一层的感情。
然而,战争的硝烟让这个和平的世界瞬间崩溃。贝熙业决定用自己的医术去援助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人们。吴似丹见证了他的坚韧与无私,内心对他的敬佩和爱慕愈加深重。
吴似丹毕业后,她并没有选择远离这个充满痛苦和战争的地方,而是选择留下来,成为贝熙业的助手,一起救治那些受伤的人们。
在吴家的客厅里,气氛沉闷而严肃。吴似丹的父母坐在沙发上,脸上带着无法理解的表情。他们的女儿名校毕业,却选择在一个年迈医生的身边工作,这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
"丹儿,你的选择,真的对吗?"吴父心疼地问道,声音里充满了忧虑。
然而吴似丹只是微笑着,看着窗外那颗开满花的樱花树,那是贝熙业送给她的。
在贝熙业的诊所,贝熙业也多次劝吴似丹:"似丹,你应该去寻找更大的天地,我不是你的全部。"苦口婆心话语并没有打动吴似丹。
爱情无惧岁月:她不顾反对嫁给大52岁的丈夫
抗日战争结束后,胜利的喜悦和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贝熙业依旧坚守在他的医学事业中,而吴似丹,这个曾经的病患,现在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也选择继续留在他的身边,作为他的助手。
贝家花园此时充满了新的生机。吴似丹在这个美丽的花园里努力地工作,帮助贝熙业治疗病人,她的工作尽职尽责,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吴家父母看着女儿的成长,虽然有些不舍,但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吴似丹选择留在贝家花园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她喜欢医学事业,而是因为她早已爱上了贝熙业。
吴似丹的举动让父母震惊,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宠爱的女儿会选择嫁给一个已经80岁的老人。为了阻止女儿的婚事,吴父下了狠心,宣布若吴似丹执意嫁给贝熙业,他将与她断绝父女关系。
这场冲突的风暴过后,吴似丹没有屈服,她深知这份感情的代价,但她依然决定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爱。
1952年,阳光明媚的一天,在贝家花园的小教堂里,没有丝毫的迟疑和悔恨,28岁的吴似丹紧紧地握住了贝熙业满是皱纹的手,用她的坚决和勇敢,向世界宣告她对贝熙业的深深的爱。
一生守候
世界局势不断变化,不久中法关系走入了低谷。贝熙业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返回故土法国,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或者选择留在中国,与深爱的吴似丹共享余生。而舍弃祖国的身份,对贝熙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苦。
最后吴似丹决定陪着贝熙业一同返回法国,放弃了她在中国的一切,包括家庭,朋友,以及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对于吴似丹来说,为了爱情,她愿意。
在法国,吴似丹和贝熙业在朋友们的祝福和见证下,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这场婚礼虽没有豪华的场面,却充满了感人的温情。那一刻,吴似丹依偎在贝熙业的臂弯,她的双眼中满是泪水,而他,满目都是对她的温柔。
他们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婚姻,深爱着彼此。
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着难得的安宁。他们的儿子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残酷现实。
终于,那一天来临了。贝熙业在和吴似丹一起度过了十年美好时光后,安静地去世了。吴似丹身处异国,独自一人,要面对丧夫的痛苦,抚养孩子的艰难,生活变得更加艰辛。
但是,吴似丹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她把所有的爱都投入到了儿子的教育上,她的耐心和坚韧,让儿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继承了父亲的医术和母亲的坚毅。
结语
对吴似丹而言,这份源于深深的爱慕的感情,已然成为她人生中无法舍弃的一种救赎。在她曾经灰色而单调的生活中,那位慈祥善良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为她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她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和色彩。
无论是那份春天般的少女心思,还是对救命恩人的深深感激,又或者是两心相悦的知己情谊,每一份经历和感情都让贝熙业的名字深深刻入了这个中国女孩的心中。正是这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让吴似丹在丈夫去世后,坚守53年的深情记忆和怀念,那份坚韧与深情,足以令人感动。
古往今来,人世间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与错过,那些因时间,因缘分,因各种无奈而错失的爱情和亲情,都化成了无尽的叹息和遗憾。而那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无奈,更为凄美和心疼。这是一种生命的宿命,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让人们在感慨中明白,生命的美好和珍贵,不仅在于有多少收获,更在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失去,如何在无奈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坚韧和光芒。
吴似丹和贝熙业的故事,就是那样一种温暖而又心疼的缘分。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是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坚韧不屈,就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找到幸福和满足。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也看到了爱的力量。
而贝熙叶的正义品格、人道主义精神、为民服务的热情,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他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法国期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提到了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
2015年,在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大会上,吴似丹的儿子贝石涛受邀出席。当他在台上提到自己创立的“贝熙业协会”时,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份光芒与他的父亲一模一样,充满了毅力与坚持。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讲到贝熙叶的感人事迹。
来源:外文出版社《志同道合: 中国共产党的海外挚友》、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贝家花园,自行车“驼峰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