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繁体

1946年6月3日上午9点,第二号大汉奸陈公博在苏州被执行枪决。

陈公博的一生充满了多种色彩,他自幼随父反清复明,既当过我党的一大代表,又做过国民党的要员;既当过进步的国民党左派,也扮演过汉奸卖国贼的丑角。

陈公博自称乱世能臣,在翻卷的政治旋涡中左右逢源,上下沉浮,但终因缺乏政治定力,最终以最可耻的下场结束了这一生。

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沧海横流,保持定力,方显英雄本色。

1、父亲陈志美

1892年10月19日,广西提督陈志美的夫人生下了一名男婴,取名陈公博。

陈志美是一名武官,早年参加过三合会,以反清复汉为理念。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有功而晋升为广西提督,定居广州。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陈公博从小就受到了优质的私立教育,练就了文武双全的本领。

他9岁拜“康梁传人”梁雪涛为师,学习四书五经,长达7年时间。年幼的陈公博从老师那里得知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事迹,接触到了新思想新学说。

父亲陈志美是武官,儿子当然也要练武。陈家在家里雇了两名全职拳师,教陈公博习拳舞剑。

学文改变了思想,学武将思想照进了现实。

陈家在广州城的北门,那里是八旗兵驻防的地方,八旗子弟仗势欺人,聚众闹事,是十足的社会蛀虫。练武有成的陈公博找机会跟他们打了一架,以一敌二十,打伤了四人,自己毫发无伤。帅呆了!

没想到这下惹了祸。八旗恶少的家长们找到陈家兴师问罪,父亲陈志美只好既赔不是又为恶少们治伤。

这件事刺激了陈公博:“从此以后我更深深种下了反对旗满的思想。”

父亲陈志美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是不满,年轻时参加三合会,晚年更是支持革命党人的反清义举,决定毁家举义,准备武装起义。

1907年,15岁的陈公博停止学业跟随父亲联络各方反清势力。凭陈志美的威望,队伍发展很快,可由于走漏消息,清军压来,起义部队被迫解散。

为了不连累大家,陈志美先打发儿子陈公博回广州,然后坐等清军到来,承担了全部责任,被清廷判处死罪。

陈公博找了许多父亲的故交营救狱中的父亲。最终通过兵部尚书铁良的关系,父亲陈志美由斩刑改判为终身监禁。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胡汉民出任广东军政府都督。

陈志美随即出狱,作为反清革命功臣,被选为省议员,兼任军政府军事顾问。

因为父亲的原因,陈公博虽然还不到20岁,就已经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并成为县议会议员。

1914年,陈公博考进广州法政专门学校读法律。

1917年夏天,毕业后的陈公博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与陈公博同时考进北大的广东同乡还有谭平山、谭植棠叔侄二人。

2、一大代表

陈公博是北大哲学系班长。

可他对北大的各种社团毫无兴趣。对青年人敬仰的蔡元培、陈独秀也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与蔡元培只见过一面,为的是求一副对联。与陈独秀也只有一面之交,为的是询问考试日期。

1920年夏,陈公博从北大毕业,回到广州,在母校广东法政专门学校任教。

他的北大老乡谭平山、谭植棠则在广东师范专门学校任教。

三名北大人常常聚在一起,商议办一份报纸,命名为《广东群报》,陈公博担任主编。

在接到陈独秀的来信,要他们成立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后,陈公博与谭平山、谭植棠一道,先成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然后又成立了广州共产党支部。谭平山任书记,谭植棠分管宣传,陈公博分管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本来出席一大的广东代表应该是广州党支部负责人谭平山。可他当时正协助教育厅长陈独秀筹办广东大学,脱不开身。经陈独秀提名,由陈公博代表广东党组织出席党的一大。

1921年7月14日,陈公博以度蜜月的名义,带着新婚的妻子李励庄经香港乘轮船赴上海。

1921年7月21日,陈公博夫妇到达上海,住进了南京路上的大东旅馆。而一大其他代表们则住在提前订好的博文女校。

7月底,党一大代表们决定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开会时。陈公博选择了退出,带着妻子去杭州游山玩水去了。当他返回上海时,会议早已结束。

陈公博成了一大代表中唯一一个半途而退的代表。

3、加入国民党

回到广州后,陈公博的政治热情下降,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怀疑,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1922年,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陈公博写文章支持陈炯明,遭到中共中央的严厉批评。

中共中央派张太雷去广东,要求陈公博立即去上海向党组织做出解释。

陈公博给陈独秀写信,说:“今后独立行动,不受党的约束。”

不久,在广州党支部的会议上,陈公博宣布他不再履行党员义务,“拟离党而另组广东共产党”。

1922年11月,陈公博得到了汪精卫的帮助,由香港乘船去日本,随后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23年春,中共中央将陈公博开除出党。

1924年,陈公博完成了硕士论文《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哥大硕士学位。在论文中,陈公博对马克思主义大肆批评。

1925年4月,陈公博回到广州,经廖仲恺介绍,脱离共产党三年后加入了国民党。

由于有汪精卫、廖仲恺的支持,不久陈公博就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

陈公博是汪精卫手下两员大将之一。另一员大将是顾孟余。当时,人们以“陈顾”并称。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公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仅仅几个月就进入了国民党核心领导层。

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4、一步一步沦为汉奸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39岁的陈公博此时还是爱国中年,他与李济深一起,从阎锡山那里弄来10万颗手榴弹,送给十九路军,鼓励他们抗战到底。

1933年3月,中国军队在古北口抗击日军,刚刚就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派亲信陈公博代表行政院北上劳军。

这次劳军又一次改变了完全没有政治定力的陈公博。

陈公博到达北平时,古北口抗战已经失败。他从幸存的士兵口中感受到了日军装备和战力的双重碾压性优势。陈公博失眠了,我们以卵击石,得寻找一条不用流血而制止日本人进攻的办法。

自此,陈公博从主战派变成了主和派。从北平回到南京后,他到处鼓吹中日问题,用军事难以解决,应该走外交途径的论调。

1938年4月6日,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五届四中全会,陈公博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8年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陈公博又被指定为参议员和参政会国民党党团负责人。

193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改组四川省党部,任命陈公博为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陈公博来到成都。

很快,随着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四川变得热闹起来。但陈公博长住成都,很少去重庆。

1938年12月,陈公博在成都接到汪精卫电话,要他来重庆。

原来,汪精卫已经派梅思平、高宗武到上海与日本人进行了秘密接触,达成了协议。

陈公博来到上清寺汪精卫公寓,汪精卫喊他上船。

但是陈公博选择了拒绝。他对汪精卫说:“你要是单独与日本人议和,恐怕不妥。国民党已经过几次分裂,好不容易团结在一起,你这样做,无异于把国民党推向分裂。如今,国家正处危难,我们应该精诚团结,在党内万不可有两种声音。你猝然单独与之言和,不留退路,实在是太危险,弄不好将会身败名裂。”

陈公博是清醒的,可是他的老板汪精卫已经昏了头。

1938年12月14日,汪精卫派副官到成都,通知陈公博务必于18日到达昆明。

陈公博知道,降日已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老板选择了换码头,团队核心成员其实选择的空间已经几乎没有了。

除非你有超强的政治定力。

既然汪精卫要走,陈公博自己也只好跟着往火坑里跳。因为如果留下来不走,不仅与汪精卫的友谊从此一刀两断,而且在蒋介石眼里他是汪精卫的人,留在成都蒋介石也不会善待他。

1938年12月18日,成都大雨,直到20日天气转好,陈公博才飞往昆明。到达昆明时,汪精卫已经带着妻子陈璧君飞往了河内。第二天,陈公博也飞往了河内。

陈公博的到来,令汪精卫大喜过望。

汪精卫的做法,陈公博并不赞成,可他又说服不了汪精卫。

陈公博选择了身往而心不至。

随汪精卫到香港后,陈公博选择了隐居,他把母亲接到香港,闭门不出,专心侍奉起老母亲来。

1939年8月底,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六大。陈公博虽然没有出席,也被选为了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

对于这一职务,是接受还是不接受,陈公博没有表态。

1940年年初,汪精卫伪政府的骨干高宗武与陶希圣突然来访,约陈公博一起叛汪,投奔蒋介石。

陈公博瞧不起他们,态度冷淡,无叛汪之意。

定力和忠诚是两回事。

1940年1月21日,《大公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宗武、陶希圣二人的联名公开信,公开叛汪,把汪伪内部机密全部曝光,汪精卫再遭国人唾骂。

当初引诱汪精卫降日的就是高宗武、陶希圣,汪精卫上了贼船后,二人却离他而去。

陈公博不忍心老板汪精卫如此遭遇,患难见真心,决定往火坑里跳了。

1940年3月14日,陈公博到达上海。

1940年3月30日,伪南京政府成立,陈公博以立法院院长的身份发表广播讲话。

1940年10月10日,伪上海市市长傅筱庵被军统暗杀后,陈公博又兼任了上海特别市市长。

1944年3月,汪精卫病情恶化,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决定在汪精卫赴日治疗期间,由陈公博代行汪精卫一切职权。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在日本病死。伪南京政府推举陈公博为国府主席,继任行政院长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陈公博为了给自己留条退路,坚持在最高职务上加了个“代”字。

代人受过。

此后,为了讨好蒋介石,陈公博调整了军事部署,双方默契反共。

5、审判与死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6日下午,陈公博在南京解散伪南京国民政府,把中央政治会议改为了南京临时政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改为了治安委员会。

就这样,历时5年又4个月的汉奸政权结束了。

1945年8月25日,陈公博带着妻子李励庄等人,乘飞机出逃日本。

此时,东京、大阪、福冈等地美军随时都会进入,飞机只能在米子机场降落。机场跑道因为盟军的轰炸已破烂不堪,最后燃料耗尽,飞机只得在起伏不平的跑道上强行降落。

日本政府把陈公博送到京都,陈公博化名东山公子,他的妻子李励庄化名东山文子,隐居于京都郊外的金阁寺。

这期间,陈公博几次自杀均未遂,妻子李励庄把手枪藏了起来,寸步不离地守着陈公博。

不久,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引渡陈公博等人的要求。日本政府不得不交出了陈公博。

1945年10月3日,陈公博由国民政府派出的一架C-47型运输机押解回国。

他被羁押在南京宁海路军统局临时看守所,单间待遇。

在看守所的几个月里,陈公博写了3万字的《八年来的回顾》,为自己的汉奸行为辩护。

后来,陈公博与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陈璧君的妹夫伪行政院副院长、伪外交部长诸民谊一起,被转押到苏州高等法院狮子口监狱看守所。

陈公博知道这个监狱是专门关押重犯的,他明白自己活命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1946年4月5日下午2时30分,法庭开庭公审陈公博。

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陈公博身穿深灰色布面夹衫、灰色呢西装裤,头戴黑呢船形帽,脚蹬黑皮鞋。他手持两本卷宗,在法庭上与法官辩论异常激烈,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

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1946年4月12日下午4时,江苏高等法院再次开庭,对陈公博进行宣判,“陈公博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

陈公博知道自己的案子是蒋介石铁定了的。

观陈公博一生,有定力者生存

1946年6月1日,司法行政部核准了对陈公博的死刑判决。

1946年6月2日,陈公博被移往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三监狱,等待执行死刑。

陈公博先给家属写了遗书,又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公博虽死,决无怨言。悬悬放不下的,还是共产党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前途,不得不尽量和先生说,或者将死之言可以感动先生。”

陈公博临死前要求的殉葬品有两件:

一是汪精卫赠他的一只茶杯;

二是日本天皇赐的一枚一等旭日大绶章。

陈公博的政治忠诚度最后一次嘲笑了自己的政治定力。

1946年6月3日上午9时,陈公博被执行枪决。苏州6月的天气已十分炎热,尸体仅仅存放一天就变臭了。

陈公博的儿子陈干来到苏州,将父亲匆匆安葬在苏州。后来,亲属又把陈公博移葬到上海的一处公墓,连块墓碑也没立。

来源:八达街行走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