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佛学大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摩尼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一位王子。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佛学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相关的经文和典籍更是浩如烟海,普通人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
但从佛学的起源入手,来了解佛学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以下是我对佛学起源的简单介绍和自我理解的些许浅见。
一、佛学起源的时代背景
无论是佛学、哲学、科学还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有其时代背景,代表了一个时代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下面我们通过人类认知和进化的图谱入手来了解佛学起源的时代背景。
1、人类认知的第一阶段: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存续了大约两三百万年,是人类历史中最长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石器工具的使用,因此生产力极其低下,是人类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按性别、年龄实行自然分工,是简单的协作关系。因个人无法与自然抗争,人类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则是通过最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通常来说部落的人口规模都不大。
那个阶段,人类的思维模式以个体思维为主,部落的生存能力取决于部落首领的认知水平。用电脑游戏来做个比喻,相当于在玩单机版,除了一个真人玩家,其余全是NPC,游戏里的内容发展的好坏,全靠真人玩家的水平。
因此,这一阶段是人类认知的启蒙阶段。
2、人类认知的第二阶段:农业文明时代
在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之后,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个阶段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定居生活的社会,发明了农具和灌溉设施,种植各种农作物,养殖家禽。因此,人口的集聚度大幅增加。
由于人口的规模集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为方便。
人口的不断聚集最终的结果就是城市和国家概念的诞生。人类最早的城市和国家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中国最早的出现的国家形式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国家和城邦的出现更加加速了人口的集聚。人类的认知模式从个体思维进入了群体思维模式。用电脑游戏来比喻的话,就是从单机版变成了联网版,由众多真人玩家一起来决定游戏内容的走向。因此,这一阶段是人类认知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
3、人类认知的第三阶段:突破阶段
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就好像水的加热过程,随着不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达到100°C时水开了,便进入到下一个新的阶段。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三位天才,他们分别是1.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2.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3.佛陀出生于公元前623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研究天、地、人关系最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留给世人的一部《道德经》博大精深,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在回答世界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时,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表述。这一表述,成为现代科学宇宙大爆炸理论最为古老的哲学模型。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真理的无限性。他认为人能不断地探索真理,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他的思想成为了西方科学思想的基石,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科学进程。
佛陀,他的思想是系统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思考人为什么有痛苦,以及如何解除自己的痛苦,进而解除众生痛苦的人。他是佛学、佛教的创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哲学。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佛陀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
佛陀出生在古印度一个国王之家,他的父亲是古印度一个小国家的国王,非常聪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母亲则非常贤惠,父母感情非常好。
出生后不久,有一位高人给佛陀看了相,对他父亲说:“这孩子,长大后会出家”。父亲听了这话后,非常担心,因为他一心想把自己的家业传给儿子。因此,他对佛陀关心有加,从小让他生活在皇宫中,让他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但佛陀总感觉到不快乐,他总是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人如何才能解脱痛苦,如何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29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出家了。
出家后,他云游四海,拜师学艺。由于佛陀非常聪慧,几个老师的本领,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超越了他们,但他仍没有找到解脱痛苦的办法。于是,他开始了他的苦修生涯。
整整六年,他吃尽了人间疾苦,有时经常几天不吃饭、不喝水,吃得最少时,有时一天只用一颗红枣充饥。
然而,苦修仍然没有让他找到解脱痛苦的办法。于是他放弃苦修,重新过上了正常生活。有一次,他坐在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于开悟,找到了解脱痛苦的方法,佛学便从此诞生了。
开悟后的佛陀开启了他的收徒、传教的人生旅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佛学思想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国王和富商都加入了他的队伍。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两个事情很能说明。有一次他讲学,到了他的家乡,他的父亲那时已对儿子出家这件事放下了。他很想念自己的儿子,非常想见一下儿子,但碍于国王的身份,不便亲自去见。于是,他安排他的一个手下去见。
但他非常担心一件事,而这件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他担心他的手下去见了佛陀后,也会出家,所以他交代手下,快去快回。但后来他的手下还是出家了,追随了佛陀。
还有一件事是有500名女子想出家,这是一件唯一让佛陀感到头痛的事情。佛陀规定女子是不能出家的,这500名女子铁了心想出家,于是使出了女人的绝招,经常到佛陀那里哭闹,搞得佛陀一点办法也没有。最终佛陀做出了让步,女子可以以居士的身份修行,同时给出了很多的限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人的伟大,女人是连佛陀都拿她们没办法的物种。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认知水平的飞跃是佛学诞生的充分条件,而佛陀自身的智慧、志向是佛学诞生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的诞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佛学的思想
佛陀在成佛时,有这样一段自述:
“我进食后,体力恢复。我远离欲乐,远离不善法,因远离而产生喜乐,进入初禅(最初步的禅定),住在其中(我在里面很安稳)。虽然产生喜乐的感受,但不束缚我的心,内心平静,定于一点。因入定而产生喜乐,进入第二禅,住在其中。虽然产生喜乐的感受,但不束缚我的心。喜乐止息,住于舍、念、智,亲身体验到圣者所谓“有舍有念,住于快乐”,进入第三禅,住于其中。虽然产生快乐的感受,但不束缚我的心。摒弃乐和苦,摒弃从前的喜和忧,无苦无乐,因舍和念而清净,进入第四禅,住于其中。虽然产生快乐的感受,但不束缚我的心。悉达多太子潜心修禅,入定生慧,觉悟成佛”。
那一年,他三十五岁。
佛陀把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和苦难归纳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生、老、病、死,我们大家很容易理解。“怨憎会”指的是人这一生中,总归要碰到不喜欢的,甚至是憎恶的人或事。“爱别离”是说终究要和所爱的人和事物告别。“求不得”指的是所求的是得不到的。“五蕴盛”之苦是对个人身心过于执着而产生的苦。
那么,如何摆脱这些痛苦呢?
佛陀将人的构成分为五种:一是色,也就是物质;第二是受,也就是感情、感觉;第三是想,也就是理性活动、概念活动;第四是行,也就是人的意志活动;第五是识。
色、受、想、行、识,“识”是统一前几种的。这几种情况归为一类称为“蕴”。取,是指一种固执的、难以摆脱的欲望。五蕴和取,就叫五取蕴,人就产生了种种贪欲。五蕴是苦,归根结底是由于贪欲。消灭了贪欲就消灭了苦,人方能获得解脱。
佛陀把人生分为好多部分,后来大乘佛教把它固定下来,用十二因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链。后世把十二因缘和轮回结合起来,创立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说。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佛陀的主要思想:佛陀发现了人的八种痛苦,痛苦的根源源自于自己的欲望和执念。解除痛苦的方法是摒弃欲望和放下执念,非常通俗和简单。
在佛陀思想的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智者的探索,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思想也变得博大精深。佛学不仅阐述了痛苦的根源,还包含了很多的哲学和科学思想。
佛学中讲到的“无常”指的是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从哲学层面来解释,说的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从科学层面来解释,说的是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我们所处的宇宙,源自于很久之前的那次大爆炸。大爆后,有了运动、有了世界。如果哪一天运动消失,宇宙将回到原点,这是科学所证实的。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便证实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佛学中讲到的“无我”指的是我是世界中的一份子,不是世界的中心,我看到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在观察世界时,心中带有杂念,所以心境的不同,使得我们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从哲学层面讲,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佛学中提到的“空有”关系。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空有虽是两家,但有内在联系,不是截然分割,两不相干。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存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样的表述。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最典型的就是粒子湮灭现象。当正、负粒子相撞后,粒子消失了。在特殊的条件下,从无中能分离出正、负粒子,这是科学实验得出的结果。
佛学还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
人的物质世界指人的身体,身体需要水、食物、空气。有生、老、病、死四苦。精神世界指人的情绪、意识、欲望、思想,人可以通过精神世界的修行解除痛苦。这是否和心理学的原理相符。
至于灵魂世界,科学目前无法证明其无,也无法证明其有,但就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水平来讲,对该领域的理解还非常有限。人类目前只感知到宇宙中30%左右的物质,还有70%的暗物质人类无法感知。也许有一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有能力感知70%的暗物质,而灵魂也许就处在70%的暗物质中。
以上通过对佛学起源的时代背景,就佛陀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佛陀从小身为太子,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为求人生真谛,苦修六年,吃尽人间疾苦,开悟后创立佛教,普度众生。他是一个智慧者,有远大的志向。他那奉献自我、普度众生的精神,是人类第一人。佛陀值得我们每个人敬重。
来源:Sunshi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