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繁体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印巴边境的火星子还没灭,印度总理莫迪就已经点起了胜利的烟火。

5月13日,印度人民党突然宣布,全国将开展为期十天的“Tiranga Yatra”爱国巡游,宣传“辛杜尔行动”的成果。

据称,这场盛典的预算高达2亿美元,从执政党高级领导人、各邦的联邦部长到普通政府雇员,均要参与组织宣传。

几乎同一时间,莫迪现身距巴基斯坦边境不到100公里的亚当布尔空军基地。他身穿白衣,搭着与三叉戟军帽相配的无袖夹克,站在S-400导弹系统前,慷慨激昂地表示“敌人的无人机像稻草一样坠落。”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莫迪站在S-400导弹系统前向士兵发表讲话

演讲随即在国有电视台循环播出,莫迪的YouTube账号也同步推出剪辑视频,配合战机起飞、导弹腾空的画面,评论区铺满“感谢莫迪”的欢呼。

考虑到巴基斯坦的庆祝只持续了一天,印度则排出十天,更有千场活动、万旗飘扬的场面——如果只看气势,很难不让人认为印度大获全胜。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5月7日凌晨,印度在未宣战的情况下对巴基斯坦发起突袭,出动多架阵风战机——每架造价高达2.8亿美元,系印度从法国购入的“空中王牌”。

次日,巴方称击落6架印军战机,其中包括3架阵风。具体损失尚无定论,路透社估计实际损失在2-5架。“技术先进”、财力充足、先发制人,却换来这样的局面,从任何角度看,这都不像是一场大胜。

但莫迪用不容置疑的语言,扭转了事实。

歪曲现实的单方面赢,不是今天才出现,也不是莫迪独创。一个原本只在中文互联网讨论的梗——“赢学”,正在国际舞台上形成风潮,从北美蔓延到南美,从白宫吹到了新德里。特朗普2016年大选期间那句“我们会一直赢,赢到疲倦”,也被重新翻出来,成为英文互联网的网络热梗——“求求你了,特朗普,我们已经赢累了。”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特朗普:“我们会一直赢,赢到疲倦。”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掩盖失败”“强行胜利”,已经是系统性的宣传技巧。毕竟,战争中,没有“必胜的信念”,仇恨可能就会转移,投向自己的政府、盟友,随之而来的就是军事失败。只不过,在今天,所谓“赢学”搭配上右翼强人的个人神话、情绪化的群众动员,在经济萎靡且社会动荡的当下,成了一条格外诱人的政治捷径。

当“赢”成为一种被滥用的叙事,真正的输家又在哪里?

01

莫迪的“语言艺术”

比起印巴边境的实际冲突,印度政府的网络信息战,表现得尤为激烈。

印度发动攻击后的24小时内,与印度政府交好的媒体便开始大规模播报虚假战果:新德里已摧毁巴基斯坦在卡拉奇的主要港口;伊斯兰堡“很可能”已被占领;巴基斯坦陆军总司令阿西姆·穆尼尔“下落不明”;武装分子已攻入奎达……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要求社交媒体X封锁8000多个账户,包括国际媒体和知名人士,而多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印度右翼博主则呼吁民众投身“信息战”:无须在乎真假,只要能传播,就算有效。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X平台全球政府事务部发布公告称,印度政府要求X封锁8000多个账户

莫迪本人也采取了一种十分考验政治心态的表演策略。

双方停火后,他高调现身军事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庆典,并声称印度“以主导姿态”促成停火,同时否认美国曾参与调解,通过一系列强硬的姿态,在国内重新定义了关于这场冲突的叙事。

如此虚张声势,莫迪自有政治盘算。

2025年,印度经济与社会情绪持续承压:联合国预计,印度今年GDP增速将降至6.3%,低于去年的7.1%;青年失业率高达13.8%,其中城市青年攀升至17.2%。

与此同时,多地农民抗议频发。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农民抗议贷款压力,旁遮普邦阻止政府土地测绘,特伦甘纳邦的佃农则要求恢复被废止的法案,以获得种植权与贷款资格。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印度旁遮普邦农民抗议

此外,本次冲突时间不长,经济代价却不小:国防上造成了5亿多美元的军费损耗;印度股市市值一度蒸发830亿美元;航空公司因领空受限预计全年将新增运营成本6亿美元;印度超级联赛被迫停赛,每场损失高达1250万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赢”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对失序局势的压舱石。

这不是莫迪第一次罔顾事实,用“语言艺术”为自己攫取政治利益。在2024年大选中,莫迪以“Abki Baar,400 Paar”(这次跨过400席)为竞选口号,试图塑造一场压倒性胜利的预期。但最终结果出人意料,人民党仅获得240席,不仅失去了自2014年以来连续十年的单党多数,还在关键票仓北方邦失守。

尽管如此,莫迪仍将选举结果包装为“印度历史上的历史性壮举”,并反复强调,这场“胜利”体现了人民对其领导力的再一次坚定授权。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2024年6月4日,印度总理莫迪(中)抵达印度人民党总部,庆祝大选获胜

值得注意的是,在竞选期间,莫迪还多次在演讲中使用针对穆斯林群体的仇恨表述,称反对党是“穆斯林的代言人”,并警告“繁殖力强的人”将“夺走你们的份额”。这类非人化用语比过往更为直接,让国际社会震惊。

进入2025年,莫迪这套“赢学”语言全面向内延展。

在印人党的官方账号与亲政府媒体上,反对派不再是“政见不同的一方”,而是“破坏统一的力量”“殖民心态的遗民”。

这种语调在地方选战中更为直接。今年1月,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集会中,指责反对派“背叛了意识形态”,称印人党的胜利,“终结了背叛政治”。

在这样的语境中,“赢”已不仅是选举口号或外交姿态,而是逐渐进化为一种排他性的政治语言。

这不是莫迪原创,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已率先将这种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02

美国赢麻了

尽管莫迪还在试图用“语言艺术”挽尊,但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赢赢赢”的政治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可以独立运转的体系。

最近,特朗普一手掀起的关税风波引发全球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他在关税上“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赢法。他先后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引发美股波动与企业恐慌。在5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表示将暂停关税升级、重启对话。对美国而言,这场拉锯战最终以仓促签署“暂停协议”告终,几乎全线退回原点。

美国主流媒体都说特朗普眨眼了,但白宫官网却迅速发布通告,标题赫然写着:“特朗普总统为美国赢得历史性贸易胜利”,并称这是“总统卓越谈判能力的证明”。这一文件甚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赞颂特朗普“一直在赢”,已成为白宫网站的肌肉记忆。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5月12日,白宫官网发布公告:特朗普总统为美国赢得历史性贸易胜利

与关税政策一样,特朗普“百日执政”的实际治理效果并非宣传那样光鲜,甚至在多个领域加剧了社会矛盾。但有媒体通过爬虫梳理白宫新闻稿,发现其最常见的结语是“美国赢了”。“永无止境的赢”“日复一日的赢”“不知疲倦的赢”等词句,更是频繁出现。

迎合这种“赢学”风格的,还有白宫高级官员们。特朗普上任后的首次内阁会议上,各部长轮番发言,争相称颂“总统英明果断”。这种极尽谄媚的表忠,不仅在国内引发争议,也让不少国际观察者汗颜。

“赢”,已经彻底改写美国的政治生态。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本人,成为界定政策是否正确,甚至是否正义的标杆。不仅实施效果不佳的政策会被扭转成丰功伟绩,任何反对这一政策,或是受政策戕害的群体,也会被塑造成“敌人”或是“背叛者”。

2025年1月20日,白宫发布《保护美国人民免受入侵》的命令,称非法移民正对美国“人民与国家安全构成系统性威胁”,包括“从事卑劣和可憎的行为”,甚至涉及“间谍和恐怖主义活动”。

不到一周后,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出现在纽约执行逮捕任务,并在发布的视频中将被拘留的移民称为“邋遢鬼”。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在推进反DEI举措时,特朗普更是以保卫美国文化,保护美国传统价值观为名,将更广泛的性别、种族议题扭曲成为“非法的、腐蚀性极强且有害的分赃体系”。

这种“我们”VS“他们”的二元论,最大程度地压缩了公共讨论空间,使得民主制度依赖的协商与妥协毫无立足之地。

特朗普的“赢学”并非一种偶然的变异,而是美国长期政治文化的产物。它扎根于两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是“美国例外论”——相信美国天生正确、注定胜利;二是“赢者通吃”的价值观——将成功视为正义,将失败视为无能。

这些理念贯穿于美国的教育体系、历史教材、主流媒体乃至日常语言中,构成了一种几乎不被质疑的叙事结构。

从“美国梦”的个人奋斗神话,到“二战胜利”“冷战胜利”“科技领先”这些国家记忆,美国人习惯于用“终将胜利”的方式理解现实。这也促成了政治传播中的基本倾向:先构建胜利叙事,现实结果是否匹配反而退居其次。

在特朗普手中,这种文化预设被放大,并转化为一种高度简化、逻辑封闭的政治语言工具——直接用“赢”的语言制造现实。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MAGA”红帽子升级版的字样为:“Trump was right about everything”(特朗普永远正确)

更重要的是,这种语言的文化基础并不局限于美国。美国的成功神话,早已通过影视娱乐、商业广告、舆论机制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政治表达——在更广泛的层面,“赢”逐渐变成了一种带动支持、削弱怀疑的语言捷径。

比如一直有“小特朗普”之称的阿根廷总统米莱,在语言策略上展现出与“特朗普式胜利法”高度一致的表达方式。作为“自由主义者中的自由主义者”,他一上任便宣布启动“电击疗法”式经济紧缩,以根治阿根廷财政赤字问题。这一政策迅速带来剧烈反弹:退休人员、公共部门、部分个体经营者的利益首当其冲,抗议在多地爆发,阿根廷贫困率飙升至53%。

但米莱并未调整他的叙述重心,反而大声宣称这场改革是“经济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种叙事策略并未让米莱陷入孤立,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为他带来了更高的国际曝光度。他是唯二出席2025年特朗普就职典礼的国家领导人,还多次与马斯克互动,谴责“觉醒主义”,大谈“自由与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疲软、政治信任滑坡的背景下,这种不靠现实说服,而靠胜利宣言维系合法性的语言逻辑,反而更具即时效果。在未来,它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国际“时尚单品”,在越来越多的政治舞台上浮现。

03

谁是输家?

许多观察者指出,特朗普的政治语言近似“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不是简单传播虚假信息,而是系统性地扭曲现实,使公众逐渐丧失对事实的判断力。

“赢学”则更进一步:语言不仅可以是假的,还必须是宏大的、卓越的、不可置疑的。

最初,特朗普以“反建制”“反精英”的姿态横空出世。这套人设也被越来越多的他国领导人借用,用来攫取选票、建构合法性。

如今,“赢学”成了反建制支持者扬眉吐气的集体注脚。然而,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幻术:不仅掩盖了失败,压制了异议,更挪用了“被剥夺者”的语言姿态,反过来阻止他们表达真实诉求。

在特朗普2.0时代,寡头政治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从以马斯克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到借助减税与放松监管迅速积累权力的华尔街资本,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构成当代美国的新权力结构。

七分靠撒谎,爱骗才会赢

马斯克

与此同时,在北欧,越来越多右翼民粹政党通过“亲工人”语言赢得蓝领选票,实则联合保守派削弱劳动保护、打压工会力量。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这些政党表面声援底层,实则推动收紧福利、打击移民,将阶级矛盾包装为族群竞争。被激起的愤怒与塑造的“仇恨”,让许多蓝领选民更想看到“敌人受罚”,而非真正改善自身处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套语言系统已在美国演化出更极端的形态——“赢”成了一种必须持续捍卫的集体信仰,哪怕自己受损,也不能质疑其正当性。

在DOGE(政府效率部)推进裁员时,有投票给特朗普的母亲发帖为女儿发声,坚信自己的女儿作为勤勤恳恳的政府雇员,从未参与过与DEI相关的事务,不应该被裁;也有人为自己的配偶鸣不平,主张作为退伍老兵与MAGA支持者,理应受到特朗普的“庇护”。

但他们收获的不是支持,而是同阵营的警告:不要“鸡蛋里挑骨头”。

而当特朗普在“解放日”宣布全球征税时,受其冲击的MAGA企业家或是小生意人,也因为社交媒体上的几句牢骚被轮番攻击。

由此可见,以特朗普为代表的这些政治人物,不仅在主动制造一个永远胜利的世界,还塑造了一个“谁质疑谁就必须被排除”的世界。在这里,赢不是共享的结果,而是上位者的工具。真正的输家,是那些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场幻觉,却还要持续鼓掌的人。

来源:南风窗

本文初摘录于:2025-05-22,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5-22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