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侠客行

李白 〔唐代〕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译文

赵国侠客帽上点缀着胡缨,吴国宝剑像仿佛霜雪那般明亮。

银色马鞍映照着白色战马;疾行奔驰如飒飒流星。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功成之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注释

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乐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等于说“侠客的歌”。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飒沓:迅疾的样子。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一首咏侠客的诗。

题目中的“行”,不是行走,而是歌行体中的“行”,是一种文学体裁。

每次读李白的歌行体都非常感动,它们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浪漫奔放的情怀以及壮志凌云的抱负,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使读者知道,好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是有激情的,是有深情的,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作者不必担心读者读不懂,读不到诗中的绝妙,只需要考虑自己写作时,有没有动情,有没有感动自己。

我相信李白的每一首歌行体,一定都是深情的自然流露,无需雕琢,信手拈来,是“清水出芙蓉”,也是“天然去雕饰”。因为“深情”若是装饰起来,那就是“伪情”了。“伪情”,又如何出动人心魄的作品呢? 我们读李白这首歌行体,如果读不懂这首诗背后的“豪放不羁”,读不懂“浪漫奔放”,读不懂“壮志凌云”,读不懂“深情相许”,是不能准确理解李白创作时的内心世界。

赵国侠客帽上点缀着胡缨,吴国宝剑像仿佛霜雪那般明亮。这是写“侠客之貌”。侠客是赵国人,他们的名字是朱亥与侯嬴。他们戴着“胡缨”的帽子,佩带着“吴钩”的宝剑,一身侠客打扮。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仅是他们的着装打扮,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诺千金,气吞虹霓的内心精神。“胡缨”“吴钩”,这里面有他们的“壮志凌云”。

银色马鞍映照着白色战马;疾行奔驰如飒飒流星。这是写“侠客之行”。朱亥与侯嬴,所骑的马是“白马”,所用的鞍是“银鞍”,是与一般人不同的,这里的“白”与“银”,同样都只是写得表面,实际上是写他们的内心高洁傲岸,不染纤尘,有着一股赤诚相待的豪情。“银鞍”“白马”“飒沓”“流星”,这里面有他们的“豪放不羁”与“浪漫奔放”。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这是写“侠客之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十步”“千里”都是虚写,极言侠客勇冠三军,无人能敌。这里表面上是赞美朱亥与侯嬴的武艺高强,实际上也是暗示自己与他们一样,“才华横溢”且“凌云壮志”,可以为国效力。

功成之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这是写“侠客之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像朱亥与侯嬴这样的侠客,并不是为利而活,而是可以不惜为义而死。何以见得?李白在后面写道,“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就是全诗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全诗的“侠义”主旨所在。为了“侠义”美名,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但我们假使事情办成了,也不会贪功,而是“拂衣”“深藏”。这种没有功利性的侠义精神,正是儒家、道家之外,墨家精神的一种观照。至今为止,“侠骨柔肠”仍然被人们用来赞美他人的无私奉献。

诗中,李白赞美朱亥与侯嬴真是千秋万古的二位壮士,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而不想学扬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阁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由此可见,在唐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呼声很高,也可以理解高适为何一生喜欢“马革裹尸”的战斗生涯,而非仅仅当一个诗人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