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多同学跟我借钱,说要资金周转,快撑不下去了。我很好奇,这老同学一直很要强,万不得已不可能借钱的。 细一打听,原来是这些年养了一个30多辆车的车队,专门在长江中下游做石子运输行业,前些年赚了不少,但都把钱用来继续买车,壮大规模。
但大疫三年+房地产硬着陆,各地开工量大幅缩减,石子没人要了,开发商跑路,地方又不给结款,导致资金链崩溃,为了养车给工人开工资,他把房子都卖了。
本以为还能等到复苏,结果却等来了绝望……
前几天,财政部等六部门发布重磅新规:
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
这里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了地铁、高铁、有轨电车,还有城市道路、桥梁、能源设施等等几乎所有大基建的配置。
老同学说,跟地方打交道这么多年,真正赚钱的基建项目几乎没有,这道政策下来以后,也意味着全国大基建项目都要停了……
按道理,大基建是不可能停的。
2023年,我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是房地产投资“11万亿元”的整整两倍,占我国GDP的18%。
而且疫情后,上面还提出要拿出40万亿做大基建投资,拉动经济,但现在却主动停了,只能说明一个事实:
地方债不可控了。
根据广发固收的统计,包含隐性债务在内,2023年重庆、云南、贵州等10省份,地方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其中青海、吉林更是超过了8倍。
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收支数据进一步佐证了真相,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了2.6%,而支出却同比增长了2.5%,财政收支缺口高达5.74万亿。
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上海盈余703亿元之外,其他省份的地方财政均入不敷出。其中,财政收支缺口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有23个;缺口超过2000亿元的省份多达15个,财政缺口3000亿以上的也有4个,四川更是以4130亿元赤字位居首位,其余三个省份是河北、河南、湖南。
而按照财政收入占支出的比例,除了上海,全国只有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几个省市自给率在80%以上,其他城市清一色,都要靠借钱运转。
最重要的是,今年全国有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城市,无法偿还地方债务的利息,于是我们才看到最近各地下发的“砸锅卖铁”文件,全力号召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但事实上,“砸锅卖跌”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地方国企和城投平台,处置或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以此变现,来填补财政缺口。但闲置房屋、土地和产业园区,在当下的环境,并没有人多少人愿意接盘。
“开源”不行,就只能靠“节流”,今年山东、河南、东北等地,已经率先开始大规模精简事业编,彻底打响了“砸铁饭碗运动”。
老家体制内的亲戚说,表面上砸还好,怕就怕在,职位还有,但就是不发工资不给奖金,她已经几个月没拿到工资了,再这么下去,恐怕房子都得断供。
很多人说房价下跌,导致地方财政困难。但事实上,完全把锅甩给房地产也不对,地产只是催化剂,而根本原因其实是,这些年大多数城市根本就没发展。
这是一个恐怖的事实。
其实发展产业非常有挑战性,需要好的营商环境,过硬的招商团队,不错的地理优势和生产资料,才能培育或者引进企业,投资生产,发展壮大。
面对如此困局,只有少数管理者,会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寻找出路,而更多的人,则会选择捷径:负债搞大基建,催生GDP。
只要GDP搞的好,就可以平步青云,至于项目能不能盈利,债务该如何解决,自有后人管。
正是这种“利留当下,债传后人”的投机思维,导致全国各地鬼城遍地,亏损项目遍地开花。
比如一些地方高铁建成后,却闲置多年。据报道,全国至少有26个高铁站建成后,因位置偏远、周边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缘故,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
我前段时间去仙桃市,坐高铁最近的却是天门市天门南站,天门市的人坐高铁得去仙桃西……这两个选址奇葩的高铁站,堪称选址失败界的卧龙凤雏。
还有今年年初,甘肃天水因举债上马建设有轨电车项目而被举报,一期线路年收入仅160万,而运营成本就高达4000万……有轨电车本身就是一个鸡肋项目,投入成本高、客流量不足、速度慢还占用交通资源。
所以今年运营了13年的上海张江有轨电车1路停运了,运营了16年的天津开发区有轨电车一号线拆除了,青海德令哈因安全隐患搁浅,但就这么鸡肋的产品,还有不计其数的城市在不停上报,争取落地。
为什么?因为有轨电车的财政补贴是无底洞,每年都要往里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最后去了哪?只有他们最清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迫不得已六部门才下发了停止大基建的文件,根本逻辑是,中央解决债务的速度远不如地方积累债务的速度快。
与其如此,不如把所有大基建项目都趁早停了,着手于改革。
如何均衡央地财政关系,如何扩展地方税源,最起码地方债权清晰化,让管理者为基建项目结果负责,而不是靠债务搞GDP上位。
但事实上,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有些地方已经很难找到出路了,尤其是地产下行,财政收支会加速恶化,而上面被“烂泥扶不上墙”的事实,一轮轮暴击之后,也会真正妥协,放弃共同发展的执念。
其实城市和人是一样的,你指望所有人都很努力、很聪明、有天赋、品性还好,是不切实际的。而大多数城市,在地产下行,大基建暂停后,都会加速暴露原貌,从而加速走向收缩和衰退。
全国大基建要停,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央地博弈的再一次升级,今年上面已经拿出了具体方案,要帮地方化债,但下面呢,却还在用大基建的名义圈钱,造成一大堆烂账。
化债速度远不及继续欠债的速度,就只能停下来,改变游戏规则。
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终于想明白,为啥家门口的路反反复复地修了,一个人口连300万都不够的城市,拼命申请建设地铁项目。50人都没有的衰败农村,里面清一色铺的是柏油马路和珍贵绿植。。。
其实只有这样,才能创造GDP,一方面派活儿给领导的小舅子,揣入自己腰包,另一部分作为政绩,给领导的未来铺路。
问题是欠债总是要还的,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还得由当地老百姓买单。而且越落后的地方,债务经济玩得越溜。
我记得年初的时候,有一个新闻特别火爆,有志青年去北上广深奋斗,起早贪黑赚不上钱,然而回家一看,自己县城的朋友什么都不干,天天吃香喝辣,开着豪车,夜夜笙歌。
一下子破防了。
原来寒窗十余载、挥泪洒血、万里沙场,却敌不过靠玩债务游戏的县城婆罗门。
也正是这种畸形价值观,让成千上万研究生博士生,放弃拼搏,转身投入县城的铁饭碗。
社会财富的极端失衡,和不公平的奋斗主义,才是扼杀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
但这种现象会长久吗?
不会。
老祖宗告诉我们,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当下社会环境负面情绪已经走到了极点,现在上面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大基建停掉以后,紧接着就是对体制内大刀阔斧的改革,县城婆罗门也将加速土崩瓦解。
我们都将看到这一幕。
很多人问,大基建都要停吗?
其实也不是,接下来降息后,庞大资金会源源不断冲进市场,财政举债刺激经济还是唯一解。
只不过传统浪费的、重复的、不赚钱的基建基本都要停掉,反而国家工程,比如国内大运河项目,还会继续做,运河工程配合高铁毛细血管网,可以让绝大多数城市参与外贸的红利,跟世界接轨。
其次是把主要资金投入到新基建层面,比如建设新能源充电网络、蓄能电站,还有特高压电网,5G网络、人工智能和城市数据中心等等。
最重要的是,地方权限回归国家所有,所有新建项目都要经过重点评估,讲究投入和收益比。但事实上,能赚钱的项目,未来可能只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了。
其实我们很清楚,所有改革的本质都是治理方式的重新改变与利益资源的重新分配。
繁荣昌盛社会的公式很简单,那就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但事实上,这种繁荣又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又很难维系。往往很浅显的道理,在某些人眼里,就是选择性失明,最终被屁股决定了脑袋。
这几天看《成为雍正》这本书,发现历史就是一个轮回,所有路古人都走过。
雍正手底下的一位名臣李卫,他说过一句话:
一个地方治理的好坏,不是靠制度,而是靠那一两个心系百姓之人。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但想找到这么一两个人,何其难也。
于是慢慢人们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诺大的草台班子。
当然不止地方管理,还有公司领导、什么专家、大咖、大佬等等,光鲜亮丽的背后,常常漏洞百出,大家都是在虚张声势,只不过是非常默契的互不揭穿罢了。
最后想说的是,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草台班子太多了,层层叠叠困住了你。骆驼祥子到死都认为自己不够努力,这才是可悲。
其次真相让人不舒服,但却珍贵,因为真正看懂趋势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方向大于努力,顺势而为,才会少走弯路。
最后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而是自己。努力提高认知,先让思维和头脑富裕起来,我们只需要一遍遍地去体悟它们,以及阻止傲慢、情绪对理性的干扰,才能看到更多,学到更多。
来源:子木聊房
本文初摘录于:2024-09-11,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9-11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020年,所有适龄考生中,能进985的孩子仅1%,50%的孩子进不了高中,80%的孩子无缘本科。有的省份1.3%的考生能考上985,而有的省... 2025-03-30
-
两个人的牵手,一群人的狂欢。好端端的3月马拉松,因为一只乱入的镜头,变成了一场春日的艳遇。就是这始于搂肩的动作,引发了连日的流量狂潮。搂就搂了,作为出征队友间励志和... 2025-03-30
- 李县长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盯着桌上那份财产申报表。填,还是不填?怎么填?填多少?他心里明白,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仕途上的一场豪赌。填得太实在,别人会说... 2025-03-28
- 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质疑,一纸检测报告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暴正在经历戏剧性转折。0113家送检,为何仅1家幸免2025年3月,《消费者报道》对市售13款“零添加”酱油的突击检测... 2025-03-28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桩桩毁人三观的丑闻,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认知底线。一、官场秽闻频发,道德牌坊轰然倒地从张瑾瑜,到扬州的戴路,再到近期那... 2025-03-28
-
整天“局”啊“处”啊的,感谢这领导那领导的,党政机关别再滥用这些词了
前几个月,热门段子调侃说凡是公务员回家过年,平日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张处、李处和王局。尤其是同学会、家族聚餐一类的聚会上,更是叫的人起劲儿、听的人开心... 2025-03-28 -
农村腐败有多猖狂?村支书:市长见了我都要低三下四,你算个球!
“市长见了我都得低三下四,你算个球?”听听,这口气!这可不是电视剧里的反派台词,而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岗石村副支书对着记者放的狠话。更离谱的是,这哥们儿放完... 2025-03-28 - 近日,有网友反映,2023年四川省石棉县希望小学采购的“松典相机”,中标价格14050元,而该相机网络售价仅631元,质疑其中标价格不合理。采购清单中还包含一款“麦邦除颤仪AED... 2025-03-25
- 2025年3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公布司马南偷税案件处理情况。经查,司马南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 2025-03-25
- 一、当前消费不振的直接原因分析(一)资本方将要财富创造的公平,不要财富分配的公平,形成了多数人和多数家庭收入不足性消费能力不足商品生产不等于财富创造,不被消费的商... 2025-03-25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如果不出意外,我女儿今年6月就会毕业,取得‘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3月20日下午,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学生家长黄敏(化名)向中青报·中青... 2025-03-25
- 扁鹊见蔡桓公先秦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2024-10-19
- 没有高尚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 2024-09-16
-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和故事所包围。然而,有些故事,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华... 2024-08-04 -
布林肯访华期间,有一些奇怪的事一直想谈谈,还是本着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来捋,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布林肯访华期间发生了什么怪事?当时网络出现顶级流量的骑墙公知抛出的“... 2024-05-13
-
最近在视频号直播,谈到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外七条和内七条,总结起来就是十四条理由。外七条:1. 美国处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三战是冷战,冷战是混合战争模式。... 2024-01-27
-
脑洞:杨晓明被判死刑谣言为什么流传如此之快?背后是14亿人对疫苗安全的深深忧虑。而附条件上市的疫苗企业在上市4年后,按法律有义务给公众一个答案。最近几日,被冠以“科兴... 2025-03-30
-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020年,所有适龄考生中,能进985的孩子仅1%,50%的孩子进不了高中,80%的孩子无缘本科。有的省份1.3%的考生能考上985,而有的省... 2025-03-30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桩桩毁人三观的丑闻,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认知底线。一、官场秽闻频发,道德牌坊轰然倒地从张瑾瑜,到扬州的戴路,再到近期那... 2025-03-28
-
整天“局”啊“处”啊的,感谢这领导那领导的,党政机关别再滥用这些词了
前几个月,热门段子调侃说凡是公务员回家过年,平日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张处、李处和王局。尤其是同学会、家族聚餐一类的聚会上,更是叫的人起劲儿、听的人开心... 2025-03-28 -
白宫说,美国将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或中国制造的船只收取巨额停靠费(每次100-350万美元)。美国的贝莱德公司强行收购李嘉诚的长和实业43个港口,显然也是为收取巨额...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