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乡村振兴,都“振”了些啥?

繁体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国家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同年3月国家发布文件《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2024年12月,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安排部署 。

以上,是乡村振兴战略从确立到实施推动的粗线条历史。

按照一般的说法,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需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以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石,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乡村现代文明,建设农业强国。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简单聊下我老家农村振兴的一些情况。

我老家是典型的西南山地丘陵地区,老家离县城约40分钟的车程,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有40户人家,后来陆陆续续的进城定居,以及部分人自然死亡,前几年只剩6户,这几年回去了几户,回去的有的是回去养病,有的是回去养猪、养牛,有的是不想拖累年轻人回去养老。

乡村振兴这几年,政策兜底了几户比较贫困的,原先的泥结石路铺成了水泥路,增加了一些公益性岗位,让五保户、贫困户清扫公路,或者看护森林。

这几年在老家搞小规模养殖的有四家人,一个是散养50头牛,一户喂了10头牛,另外两户养猪。没有人搞规模化的种植,耕地基本都荒芜了。前些年在产业政策激励下,有业主来发展花椒产业,业主拿到补贴款之后,就开始让花椒天然有机式生长了,几年下来茅草一堆。

当然,这几年的乡村振兴对村民也是有好处的,至少水泥路打通了,回老家方便了。花椒产业让村民拿到了些土地租金。一些贫困户也得到了政府帮扶。交通便利后,有几家农户新建或维修了房子,尽管都没有在老家住。修建房屋各有各的目的,有的是等年迈后回老家养老,有的是担心家中老人去世后没地方办丧事,还有维修起来热天回去避暑的,等等。

就我们村而言,大部分人的振兴还是在城里进行的,通过乡村振兴自己的不多,效果也不是很好。比如搞养殖业这几户,养猪的两户金盆洗手了,养10头牛的,还在继续,反正在老家住,闲着也是闲着。养50头牛的也还在继续,盈亏情况不清楚。

聊这些真实事例,不是为了检验乡村振兴的成与败、得与失,不是为了和支持或者反对的人搞价值对抗。我们不在乎任何一种价值判断,我们只关注人与物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老家的每一个人怎么在农村具体行为,跟口号、文件关系不大,只有当具体的项目、资金、或者工程,以及其他事件跟他们有了一些关联后,他们才可能把这些外生条件考虑进个人行动里。

没在乡村生产生活的人,怎么在他所处的环境里行动,也是一样的,只能边际决策,对于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人们无法将其纳入行动。

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在以一种较适状态交换另一种不适状态,如果把这看成是一种“振兴过程”,人改善自我的手段,无所谓城市还是农村的。把农村和城市进行概念实体化,是思维局限。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种理由证明农村多么重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种理由证明城市多么重要。

政策制定者说农村多么重要,和千万其他个体说农村多么重要,都是一种价值判断,两者不分高低。吹嘘制定者高瞻远瞩、远看50年,合理化其价值判断的,依然是一种价值判断,只是增添了些舔狗味道而已。

从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而言,任何一个人都面临资源稀缺约束,没有人可以变戏法似的让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幸福是需要适应自然规律和行为一番的。过去的几十年,人们是怎么更好的振兴自己的,不过是在契约型主导的社会里,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有所保障的条件下,分工合作交换效率空前,人们用于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

至于政府在发挥私产保障作用之外,高屋建瓴、妙手回春、力挽狂澜整的那些取长补短的大手笔,留待历史评价吧。

这些年的乡村振兴,都“振”了些啥?

网友评论截图

来源:古道西风冷月

本文初摘录于:2025-01-23,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1-23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