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是一场游戏,哪吒根本没上桌

繁体

“影视圈”是一场游戏,哪吒根本没上桌

《哪吒2》大爆之后,网上有很多讨论,其中最热烈的,就是对影视圈的唾弃。

主要就是说从《流浪地球》到《哪吒》,新锐票房冠军的导演,都是非“科班”出身,充分说明了影视圈老登能力不行。

这倒也没错,但要把影视圈的腐败都归结于“能力不行”,就只能说道德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以至于看待问题的方式还是太过保守了。

大家好,我是十三只牛,今天继续国产电影的跌宕起伏。

之前我们从宏观层面探讨过电影如何成为不需要观众的艺术,今天就从微观视角探讨一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其实非“科班”导演票房大卖,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拍电影方式不挣钱,或者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挣钱,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电影票房不全是属于制作方和演员的,而是由影院、院线、制作方发行方平分。

其次电影毕竟是面向C端的文化产品,观众买不买账,不确定因素太多。再优秀的内容,也可能因为一些不可名状的因素陷入泥潭。

如果都按照《流浪地球》《哪吒》的模式来搞,不仅不稳定,而且效率低。

比如说《哪吒2》最终票房如果定格在100亿,制片方的分成是净利润的35%左右。

那么导演最终收入大概是多少呢?预测是2亿左右。听起来还是相当不错,但有多少电影能达到《哪吒2》的票房高度呢?对吧。

所以电影虽然票房上限的数字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高风险的项目,挣钱是偶然,亏钱是常态。

尤其是对见惯了大场面的所谓圈内人来说,这是完全没法接受的。

那有没有一种更加优雅的方式可以弥补这种不确定性,让电影成为一种稳赚不赔的项目呢?

有,就是抱团取暖。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京圈、沪圈、港圈、西北东北等等,都是抱团产生的圈子,那为什么要抱团?

因为抱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上到政策扶持下到编剧演员,都可以共享。

为什么要共享?

为了占据文娱行业的生态位,方便后续骚操作。

什么骚操作?

说得直白一点,电影在某些人的视角里,已经不是文化产品,而是金融游戏,是用来撬动更多利益的跳板。

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流量明星的票房号召力明明比较有限,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出现了大量反面案例,但很多大导演还是喜欢跟流量明星捆绑营销呢?

第二,为什么要“票房造假”?造假又不能创造利润,而且还会增加成本,不是反而会亏更多钱吗?

如果想不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说明还是在用文化产品的标准去看待电影,认为电影是靠内容品质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的销售行业。

对,理论上这样没错,内容行业,是应该品质说话。

但实际上在某些人眼里,电影根本就不是文化产品,而是一个资金盘的生意,目的是为了获取现金流,而不是票房。

用这个视角去看待电影行业,很多神秘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为什么非要用流量明星,因为如今流量明星和以前我们所说的明星大腕功能性不一样。

以前的明星大腕片酬高报价贵,是因为他们真的有票房号召力。而如今的流量明星片身价高,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很有票房号召力。

以前的演员走红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演员走红,不管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走红的偶像派,还是四五十岁凭借一两部戏翻红的演技派,都是真实的市场反馈,是能换来票房的。

但就算是这样,制片方在挑选演员的时候,还是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再好的演员,碰不上合适的剧本都是白搭。

而现在的流量明星,普遍采用的是更工业化、更稳定的变现思路。

跟过去明星走红的偶然性不同,流量明星走红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经过多次对照组试验验证的产品。

首先流量明星几乎都出身于各种偶像团体。为什么一定要是团体出道?因为团体里的每个人,都是实验对象。

具体实验内容,就是用综艺、比赛之类的方式,在团体内部展开对照组实验,通过打投应援的环节检验不同个体的市场号召力,抛弃掉那些变现能力差的,筛选出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然后在文创产业同频进行试验。试验对象一般是网文和国漫,在一定的区间里测试出流量最好,观众最认可的内容。

然后拿下版权,改编成影视剧。再让之前筛选出的流量明星参演,两者叠加就会产生1加1大于2的化学反应。

因为流量明星和原著剧本都是对照组试验的优胜者,所以这部剧最后大概率也会成为爆款,从而提高流量明星的身价。

所以为什么如今的影视剧大都是翻拍网文国漫?为什么大厂要围绕创作平台展开版权斗争?为什么要不断架空创作者的权益?卖会员是次要的,掌握版权才是最重要的。

掌握了版权,就可以量化生产文娱产品,将IP价值变现,最终制造出一个个看起来身价很高的流量明星。

那么流量明星跟电影又是什么关系呢?答案是用来加杠杆的。

什么意思?

流量明星高身价的背后,是看起来很高的票房号召力,这种数据反馈虽然不一定靠谱,但至少比什么剧本、什么创作更有说服力。

因为粉丝基本盘就在那里。

举个例子,春节档的《射雕》预售票房高达2亿,而《哪吒2》作为榜眼预售票房为7613万,差距很大。

等于说在上映之前,就传递出了《射雕》比《哪吒2》更卖座的信号。实际上根本不需要预售,只要是流量明星进组,就能传递这种信号。

因为粉丝群体在宣发初期,就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的购买力,尽管上限不好说,但下限很稳定。

这就拉高了电影的票房估值。最重要的是,流量明星的高身价,正好可以把电影的预算拉高。

为什么要拉高预算?拍电影的成本不是应该控制得越低越好吗?

因为电影本身只是一个用来完成投资这个目的的标的物,所以预算越高,在短期内可获取的资金就越多。

短期内能拿到多少资金,很关键。

比如电影卖票挣钱,回笼资金其实是很慢的,光是核算各地票房收入就是一个耗时巨大的工程,短则两三年,多则五年十年都有。

这就很不符合赚快钱的思路。

所以一般来说,是在电影立项的时候,发行方就会跟制片方商量好,一次性用某个价格买下票房。

最后如果票房超过这个数,大部分收益归发行方;低于这个数,风险由发行方承担。

所以为了降低风险,发行方也会搞一些骚操作,比如成立一支基金,拉更多投资人进来平摊风险。

而且还可以分成优先和劣后,捆绑出售,杠上加杠。

甚至可以打包成各种理财产品投放进市场,吸引普通人购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几年前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大量关于影视募资的推广,不光是页面广告,还能直接给你发短信,这就是其中一种割韭菜的方式。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接股市,然后通过票房造假,在股市里变现。

发现没有,一部电影在筹备初期,就已经凭空产生了一股资金流。电影甚至都不需要开拍,钱就已经到账了。

至于电影最终能获得多少票房,电影本身是盈利还是亏损,还重要吗?并不重要。

能挣钱当然是好事,不能挣钱,其实也不太有所谓。

很多电影项目,号称拍了多少多少年,最后端出来一坨屎。

你以为是主创团队能力不行,其实人家靠资金流利滚利,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电影项目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概念。

什么立项七八年,实拍两个月,那不是为了打磨剧本质量,而是为了期限错配,持续获取现金流,延长兑付周期。

然后用这些资金流去拿地、搞新能源项目、做企业优化,接盘各种互联网公司,干什么都比拍电影卖票挣得多。

最后临近上映,再回头找补一下,就赶鸭子上架了。

当然,不可否认还是有些导演有着自己的坚持,但就这种创作环境,究竟能产出多少有价值内容,完全就是玄学。

至于为什么要票房造假,其实就是为了交差,为了做给别人看,为了制造虚假繁荣,给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然后下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才能无缝衔接,在二级市场吹牛13才会有人信,在股市上才能爆散户菊花。

所以才要打压其他影片排片,让阴兵霸场,用真金白银买票房做数据。看起来是亏本买卖,实际上全是利益相关。

毕竟动辄好几年的拍摄周期,资金流的收益早就覆盖掉成本了,拿一部分出来营销、来善后,几乎没什么损失。

当然这套操作属于踩着红线左右横跳,风险不小,但这时候就正好体现出了流量明星的价值,因为他们大多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工具人,所以毁了不可惜。

你以为制片方不知道流量明星有猫腻吗?不知道让他们进组会对作品有负面影响吗?都是做数据的行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都是一个圈子里的熟人,谁还骗得了谁呢,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很多人觉得有些流量明星德不配位,品行不端,但其实从工具人的角度来说,只要运用得当,这反而是一种优点。

这就叫流水的明星,铁打的生意。送S你去,黑锅你背。

是不是很大胆?送S你去,黑锅你背。就送S你去,需要你的时候,黑锅你背。

说到这,你是不是突然想到了很多一度大红大紫,最后毁灭得惊天动地的案例?

所以说粉丝为了哥哥疯狂刷数据,以为是在救哥哥,其实哥哥本人说不定慌的一p。

理解了如今电影的价值,就能理解为什么所谓圈内人会集体排挤打压《哪吒》和《流浪地球》,为什么非要说他们是“歪魔邪道”。

一方面电影本身质量过硬,有口皆碑,过于火爆。影院也是要赚钱的,肯定哪部片子火,哪部片子排片量就多。

排片排满了,有人就很尴尬,毕竟数据不好做了。不能总是午夜档爆满吧,这也太阴间了。

其次郭帆饺子他们是实业家,是真指望卖票挣钱的,和圈子里这帮搞金融的尿不到一壶去。

本身就是名牌大学高材生,而且干的还是实业,属于卷王中的战斗机。

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把同行都卷趴下了。

郭帆在16年参加了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共同发起的第二期“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和一帮新生代导演赴好莱坞进行学习和交流。

然后回来接下了《流浪地球》这个没人看好的项目。

拍摄过程也确实是艰难险阻,男女主是连哄带骗赚来的,最贵的吴孟达片酬20万,而且还回馈剧组了。

最后还是没钱,跑去“空手套战狼”,掏了吴京6000万,才勉强把电影做出来。

饺子也不是什么机械将神。

《大圣归来》开启中国商业动画元年之后,光线成立了动画公司彩条屋,投资了一大批动画工作室,饺子只是其中一个工作室的导演,所以划分到每个工作室的资源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哪吒魔童降世》筹拍期间也是预算不够,工期有限。就只能加班加点,光是剧本就写了66稿,终于成功在一帮工作室的作品里脱颖而出。

他们能成功,其实就跟他们自己说得一样,就是死磕到底。尽人事,听天命。

毕竟生态位被占据了,新生代总要自己想办法。那么新生代同行在干什么呢?

在研究盘外招,靠宣发、靠营销、靠偷、靠骗,靠当网络神棍,打一波流。

这就导致电影市场乌烟瘴气,就算还剩下个别愿意打磨内容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也被前者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所淹没。

以至于观众对电影行业仅剩的热情,也在这短短几年里被消耗殆尽。

这时候《流浪地球》和《哪吒》横空出世,不仅承载了万众期待,更是反衬出一些魑魅魍魉的小丑本色,这能不遭人恨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郭帆和饺子都选择了本土电影分类下的小众类型——科幻和动画,都是特效片。

不仅压缩了演员成本,而且制作成本相对公开。

比如《哪吒2》制作投入5亿,大家不会觉得有问题,因为都能看出来钱花在哪里了。

毕竟做特效这个事情虽然很烧钱,但是具体什么价格,是相对比较透明的,渲染一帧要多少钱,能达到什么效果,都是可以量化的。

现在隔壁也说投资了6亿,你到告诉我怎么解释呢?

其实从内容呈现上来讲,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哪吒,都是商业特效片,这种类型是几十年前就被市场认可,经过反复检验的成熟模式。

《流浪地球》和《哪吒》引领的电影工业化潮流,也只是20多年前,当电影进入市场化的那个时候,大部分文艺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只不过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当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当一代文艺工作者谢幕,文娱资本化终究成为了主流。

不过虽然我们没办法要求文艺工作者永远与时俱进,但好在我们还掌握着投票权。

既然对有些人来说,电影不需要观众,那么我们也可以不需要这些人。

毕竟也总还有人需要我们,而我们也始终会需要他们。

来源:十三只牛

本文初摘录于:2025-02-16,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2-16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