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大爆之后,网上有很多讨论,其中最热烈的,就是对影视圈的唾弃。
主要就是说从《流浪地球》到《哪吒》,新锐票房冠军的导演,都是非“科班”出身,充分说明了影视圈老登能力不行。
这倒也没错,但要把影视圈的腐败都归结于“能力不行”,就只能说道德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以至于看待问题的方式还是太过保守了。
大家好,我是十三只牛,今天继续国产电影的跌宕起伏。
之前我们从宏观层面探讨过电影如何成为不需要观众的艺术,今天就从微观视角探讨一下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其实非“科班”导演票房大卖,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拍电影方式不挣钱,或者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挣钱,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电影票房不全是属于制作方和演员的,而是由影院、院线、制作方发行方平分。
其次电影毕竟是面向C端的文化产品,观众买不买账,不确定因素太多。再优秀的内容,也可能因为一些不可名状的因素陷入泥潭。
如果都按照《流浪地球》《哪吒》的模式来搞,不仅不稳定,而且效率低。
比如说《哪吒2》最终票房如果定格在100亿,制片方的分成是净利润的35%左右。
那么导演最终收入大概是多少呢?预测是2亿左右。听起来还是相当不错,但有多少电影能达到《哪吒2》的票房高度呢?对吧。
所以电影虽然票房上限的数字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高风险的项目,挣钱是偶然,亏钱是常态。
尤其是对见惯了大场面的所谓圈内人来说,这是完全没法接受的。
那有没有一种更加优雅的方式可以弥补这种不确定性,让电影成为一种稳赚不赔的项目呢?
有,就是抱团取暖。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京圈、沪圈、港圈、西北东北等等,都是抱团产生的圈子,那为什么要抱团?
因为抱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上到政策扶持下到编剧演员,都可以共享。
为什么要共享?
为了占据文娱行业的生态位,方便后续骚操作。
什么骚操作?
说得直白一点,电影在某些人的视角里,已经不是文化产品,而是金融游戏,是用来撬动更多利益的跳板。
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流量明星的票房号召力明明比较有限,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出现了大量反面案例,但很多大导演还是喜欢跟流量明星捆绑营销呢?
第二,为什么要“票房造假”?造假又不能创造利润,而且还会增加成本,不是反而会亏更多钱吗?
如果想不明白这两个问题,就说明还是在用文化产品的标准去看待电影,认为电影是靠内容品质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的销售行业。
对,理论上这样没错,内容行业,是应该品质说话。
但实际上在某些人眼里,电影根本就不是文化产品,而是一个资金盘的生意,目的是为了获取现金流,而不是票房。
用这个视角去看待电影行业,很多神秘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为什么非要用流量明星,因为如今流量明星和以前我们所说的明星大腕功能性不一样。
以前的明星大腕片酬高报价贵,是因为他们真的有票房号召力。而如今的流量明星片身价高,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很有票房号召力。
以前的演员走红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个演员走红,不管是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走红的偶像派,还是四五十岁凭借一两部戏翻红的演技派,都是真实的市场反馈,是能换来票房的。
但就算是这样,制片方在挑选演员的时候,还是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再好的演员,碰不上合适的剧本都是白搭。
而现在的流量明星,普遍采用的是更工业化、更稳定的变现思路。
跟过去明星走红的偶然性不同,流量明星走红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是经过多次对照组试验验证的产品。
首先流量明星几乎都出身于各种偶像团体。为什么一定要是团体出道?因为团体里的每个人,都是实验对象。
具体实验内容,就是用综艺、比赛之类的方式,在团体内部展开对照组实验,通过打投应援的环节检验不同个体的市场号召力,抛弃掉那些变现能力差的,筛选出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然后在文创产业同频进行试验。试验对象一般是网文和国漫,在一定的区间里测试出流量最好,观众最认可的内容。
然后拿下版权,改编成影视剧。再让之前筛选出的流量明星参演,两者叠加就会产生1加1大于2的化学反应。
因为流量明星和原著剧本都是对照组试验的优胜者,所以这部剧最后大概率也会成为爆款,从而提高流量明星的身价。
所以为什么如今的影视剧大都是翻拍网文国漫?为什么大厂要围绕创作平台展开版权斗争?为什么要不断架空创作者的权益?卖会员是次要的,掌握版权才是最重要的。
掌握了版权,就可以量化生产文娱产品,将IP价值变现,最终制造出一个个看起来身价很高的流量明星。
那么流量明星跟电影又是什么关系呢?答案是用来加杠杆的。
什么意思?
流量明星高身价的背后,是看起来很高的票房号召力,这种数据反馈虽然不一定靠谱,但至少比什么剧本、什么创作更有说服力。
因为粉丝基本盘就在那里。
举个例子,春节档的《射雕》预售票房高达2亿,而《哪吒2》作为榜眼预售票房为7613万,差距很大。
等于说在上映之前,就传递出了《射雕》比《哪吒2》更卖座的信号。实际上根本不需要预售,只要是流量明星进组,就能传递这种信号。
因为粉丝群体在宣发初期,就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的购买力,尽管上限不好说,但下限很稳定。
这就拉高了电影的票房估值。最重要的是,流量明星的高身价,正好可以把电影的预算拉高。
为什么要拉高预算?拍电影的成本不是应该控制得越低越好吗?
因为电影本身只是一个用来完成投资这个目的的标的物,所以预算越高,在短期内可获取的资金就越多。
短期内能拿到多少资金,很关键。
比如电影卖票挣钱,回笼资金其实是很慢的,光是核算各地票房收入就是一个耗时巨大的工程,短则两三年,多则五年十年都有。
这就很不符合赚快钱的思路。
所以一般来说,是在电影立项的时候,发行方就会跟制片方商量好,一次性用某个价格买下票房。
最后如果票房超过这个数,大部分收益归发行方;低于这个数,风险由发行方承担。
所以为了降低风险,发行方也会搞一些骚操作,比如成立一支基金,拉更多投资人进来平摊风险。
而且还可以分成优先和劣后,捆绑出售,杠上加杠。
甚至可以打包成各种理财产品投放进市场,吸引普通人购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几年前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大量关于影视募资的推广,不光是页面广告,还能直接给你发短信,这就是其中一种割韭菜的方式。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接股市,然后通过票房造假,在股市里变现。
发现没有,一部电影在筹备初期,就已经凭空产生了一股资金流。电影甚至都不需要开拍,钱就已经到账了。
至于电影最终能获得多少票房,电影本身是盈利还是亏损,还重要吗?并不重要。
能挣钱当然是好事,不能挣钱,其实也不太有所谓。
很多电影项目,号称拍了多少多少年,最后端出来一坨屎。
你以为是主创团队能力不行,其实人家靠资金流利滚利,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电影项目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概念。
什么立项七八年,实拍两个月,那不是为了打磨剧本质量,而是为了期限错配,持续获取现金流,延长兑付周期。
然后用这些资金流去拿地、搞新能源项目、做企业优化,接盘各种互联网公司,干什么都比拍电影卖票挣得多。
最后临近上映,再回头找补一下,就赶鸭子上架了。
当然,不可否认还是有些导演有着自己的坚持,但就这种创作环境,究竟能产出多少有价值内容,完全就是玄学。
至于为什么要票房造假,其实就是为了交差,为了做给别人看,为了制造虚假繁荣,给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然后下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才能无缝衔接,在二级市场吹牛13才会有人信,在股市上才能爆散户菊花。
所以才要打压其他影片排片,让阴兵霸场,用真金白银买票房做数据。看起来是亏本买卖,实际上全是利益相关。
毕竟动辄好几年的拍摄周期,资金流的收益早就覆盖掉成本了,拿一部分出来营销、来善后,几乎没什么损失。
当然这套操作属于踩着红线左右横跳,风险不小,但这时候就正好体现出了流量明星的价值,因为他们大多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工具人,所以毁了不可惜。
你以为制片方不知道流量明星有猫腻吗?不知道让他们进组会对作品有负面影响吗?都是做数据的行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都是一个圈子里的熟人,谁还骗得了谁呢,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很多人觉得有些流量明星德不配位,品行不端,但其实从工具人的角度来说,只要运用得当,这反而是一种优点。
这就叫流水的明星,铁打的生意。送S你去,黑锅你背。
是不是很大胆?送S你去,黑锅你背。就送S你去,需要你的时候,黑锅你背。
说到这,你是不是突然想到了很多一度大红大紫,最后毁灭得惊天动地的案例?
所以说粉丝为了哥哥疯狂刷数据,以为是在救哥哥,其实哥哥本人说不定慌的一p。
理解了如今电影的价值,就能理解为什么所谓圈内人会集体排挤打压《哪吒》和《流浪地球》,为什么非要说他们是“歪魔邪道”。
一方面电影本身质量过硬,有口皆碑,过于火爆。影院也是要赚钱的,肯定哪部片子火,哪部片子排片量就多。
排片排满了,有人就很尴尬,毕竟数据不好做了。不能总是午夜档爆满吧,这也太阴间了。
其次郭帆饺子他们是实业家,是真指望卖票挣钱的,和圈子里这帮搞金融的尿不到一壶去。
本身就是名牌大学高材生,而且干的还是实业,属于卷王中的战斗机。
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把同行都卷趴下了。
郭帆在16年参加了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共同发起的第二期“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和一帮新生代导演赴好莱坞进行学习和交流。
然后回来接下了《流浪地球》这个没人看好的项目。
拍摄过程也确实是艰难险阻,男女主是连哄带骗赚来的,最贵的吴孟达片酬20万,而且还回馈剧组了。
最后还是没钱,跑去“空手套战狼”,掏了吴京6000万,才勉强把电影做出来。
饺子也不是什么机械将神。
《大圣归来》开启中国商业动画元年之后,光线成立了动画公司彩条屋,投资了一大批动画工作室,饺子只是其中一个工作室的导演,所以划分到每个工作室的资源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哪吒魔童降世》筹拍期间也是预算不够,工期有限。就只能加班加点,光是剧本就写了66稿,终于成功在一帮工作室的作品里脱颖而出。
他们能成功,其实就跟他们自己说得一样,就是死磕到底。尽人事,听天命。
毕竟生态位被占据了,新生代总要自己想办法。那么新生代同行在干什么呢?
在研究盘外招,靠宣发、靠营销、靠偷、靠骗,靠当网络神棍,打一波流。
这就导致电影市场乌烟瘴气,就算还剩下个别愿意打磨内容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也被前者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所淹没。
以至于观众对电影行业仅剩的热情,也在这短短几年里被消耗殆尽。
这时候《流浪地球》和《哪吒》横空出世,不仅承载了万众期待,更是反衬出一些魑魅魍魉的小丑本色,这能不遭人恨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郭帆和饺子都选择了本土电影分类下的小众类型——科幻和动画,都是特效片。
不仅压缩了演员成本,而且制作成本相对公开。
比如《哪吒2》制作投入5亿,大家不会觉得有问题,因为都能看出来钱花在哪里了。
毕竟做特效这个事情虽然很烧钱,但是具体什么价格,是相对比较透明的,渲染一帧要多少钱,能达到什么效果,都是可以量化的。
现在隔壁也说投资了6亿,你到告诉我怎么解释呢?
其实从内容呈现上来讲,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哪吒,都是商业特效片,这种类型是几十年前就被市场认可,经过反复检验的成熟模式。
《流浪地球》和《哪吒》引领的电影工业化潮流,也只是20多年前,当电影进入市场化的那个时候,大部分文艺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只不过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当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当一代文艺工作者谢幕,文娱资本化终究成为了主流。
不过虽然我们没办法要求文艺工作者永远与时俱进,但好在我们还掌握着投票权。
既然对有些人来说,电影不需要观众,那么我们也可以不需要这些人。
毕竟也总还有人需要我们,而我们也始终会需要他们。
来源:十三只牛
本文初摘录于:2025-02-16,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2-25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020年,所有适龄考生中,能进985的孩子仅1%,50%的孩子进不了高中,80%的孩子无缘本科。有的省份1.3%的考生能考上985,而有的省... 2025-03-30
-
两个人的牵手,一群人的狂欢。好端端的3月马拉松,因为一只乱入的镜头,变成了一场春日的艳遇。就是这始于搂肩的动作,引发了连日的流量狂潮。搂就搂了,作为出征队友间励志和... 2025-03-30
- 李县长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盯着桌上那份财产申报表。填,还是不填?怎么填?填多少?他心里明白,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仕途上的一场豪赌。填得太实在,别人会说... 2025-03-28
- 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质疑,一纸检测报告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暴正在经历戏剧性转折。0113家送检,为何仅1家幸免2025年3月,《消费者报道》对市售13款“零添加”酱油的突击检测... 2025-03-28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桩桩毁人三观的丑闻,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认知底线。一、官场秽闻频发,道德牌坊轰然倒地从张瑾瑜,到扬州的戴路,再到近期那... 2025-03-28
-
整天“局”啊“处”啊的,感谢这领导那领导的,党政机关别再滥用这些词了
前几个月,热门段子调侃说凡是公务员回家过年,平日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张处、李处和王局。尤其是同学会、家族聚餐一类的聚会上,更是叫的人起劲儿、听的人开心... 2025-03-28 -
农村腐败有多猖狂?村支书:市长见了我都要低三下四,你算个球!
“市长见了我都得低三下四,你算个球?”听听,这口气!这可不是电视剧里的反派台词,而是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岗石村副支书对着记者放的狠话。更离谱的是,这哥们儿放完... 2025-03-28 - 近日,有网友反映,2023年四川省石棉县希望小学采购的“松典相机”,中标价格14050元,而该相机网络售价仅631元,质疑其中标价格不合理。采购清单中还包含一款“麦邦除颤仪AED... 2025-03-25
- 2025年3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稽查局公布司马南偷税案件处理情况。经查,司马南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 2025-03-25
- 一、当前消费不振的直接原因分析(一)资本方将要财富创造的公平,不要财富分配的公平,形成了多数人和多数家庭收入不足性消费能力不足商品生产不等于财富创造,不被消费的商... 2025-03-25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如果不出意外,我女儿今年6月就会毕业,取得‘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3月20日下午,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学生家长黄敏(化名)向中青报·中青... 2025-03-25
- 扁鹊见蔡桓公先秦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2024-10-19
- 没有高尚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 2024-09-16
-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和故事所包围。然而,有些故事,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华... 2024-08-04 -
布林肯访华期间,有一些奇怪的事一直想谈谈,还是本着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来捋,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布林肯访华期间发生了什么怪事?当时网络出现顶级流量的骑墙公知抛出的“... 2024-05-13
-
最近在视频号直播,谈到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外七条和内七条,总结起来就是十四条理由。外七条:1. 美国处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三战是冷战,冷战是混合战争模式。... 2024-01-27
-
脑洞:杨晓明被判死刑谣言为什么流传如此之快?背后是14亿人对疫苗安全的深深忧虑。而附条件上市的疫苗企业在上市4年后,按法律有义务给公众一个答案。最近几日,被冠以“科兴... 2025-03-30
-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020年,所有适龄考生中,能进985的孩子仅1%,50%的孩子进不了高中,80%的孩子无缘本科。有的省份1.3%的考生能考上985,而有的省... 2025-03-30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桩桩毁人三观的丑闻,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认知底线。一、官场秽闻频发,道德牌坊轰然倒地从张瑾瑜,到扬州的戴路,再到近期那... 2025-03-28
-
整天“局”啊“处”啊的,感谢这领导那领导的,党政机关别再滥用这些词了
前几个月,热门段子调侃说凡是公务员回家过年,平日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张处、李处和王局。尤其是同学会、家族聚餐一类的聚会上,更是叫的人起劲儿、听的人开心... 2025-03-28 -
白宫说,美国将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或中国制造的船只收取巨额停靠费(每次100-350万美元)。美国的贝莱德公司强行收购李嘉诚的长和实业43个港口,显然也是为收取巨额...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