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他在挑战人民群众容忍的底线

繁体

关于河北三河把街头招牌改变颜色的问题讨论,渐渐深入理论层面的分析。有一种分析,认为这个什么小付书记实在是把个人审美强加给大众审美,是一种典型的为官者的任性。果真是这样吗?果真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吗?恐怕问题绝对不是这么简单。

请听这另一位三河人对书记话语的解读。他说:红色代表火,比较火热,会让人亢奋,人来到这里会感觉烦躁,我们要去掉那种燥热的年代;而蓝色太俗,也不允许用,不能把市场变成农村大集。他还说:我们要打造国际化,书记说了,不允许有红,要脱燥脱俗。

陈先义:他在挑战人民群众容忍的底线

红色让人烦躁,是这位书记集中要表达的意思。所以,三河不仅动了街头的各种红底的招牌,而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种红色宣传广告标志,甚至连我们最为庄重的国徽标志,也都被改变了颜色。这就不是什么审美意义的讨论了。

陈先义:他在挑战人民群众容忍的底线

【这是被改变颜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广告牌】

陈先义:他在挑战人民群众容忍的底线

【这是公安警徽包括国徽标志都被改变颜色】

是个中国人谁不知道,红红火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标志色。你看,我们共产党的党旗、共和国的国旗,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我们青少年的团旗、队旗,我们的根据地叫红色根据地,我们的后代叫红色接班人,我们表现民族传统代表中国色彩的叫中国红,红色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那种不甘屈服、英勇向前的一种象征和精神力量。由此看来,三河市起决定作用的这帮人就不是什么审美的问题,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这些人生来就对红色有仇恨心理。那个解读者已经非常清晰地说出了他们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要告别那个“年代”。他们要告别的是什么年代?说穿了,就是那个充满蓬勃朝气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红年代,告别那个人民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充满激情的伟大年代。这与前些年一些反动公知公开张扬的“告别革命论”如出一辙。

“付三河”,我们毫不怀疑他是在试探人民大众的容忍底线。他说的什么蓝与黑不过是打的掩护而已,他意在说红,他心眼里就是要“去红化”。为什么敢这么做?首先这家伙在固安任职时已经有类似的行为,组织上当时没有对他采取措施,于是在三河又故技重演,不过这次更加大胆而已。他为什么敢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个时期以来,对那些“去红化”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毫无政治警觉,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山东某地、湖南望城对毛主席塑像动手脚的行为,社会反响那么强烈,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江苏联通那个侮辱革命先烈的事件,几乎全民公愤,也是不了了之。这些无疑给某些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去红化”是上边默许的。于是像“付三河”这样的投机主义者,便开始试探着再往前走一步,干脆公开“去红化”。他以为自己别出心裁这么一做,欣赏他信任他的那些什么上级就可以给他提个一官半职。这样一种投机心理,不能说“付三河”就没有,否则就不会有这种令广大民众恶心愤慨的极其下作的行为。

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难道各级领导对此可以置若罔闻,利用手中权力为所欲为吗?这件事给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对那些不断张扬“去红化”,甚至不惜戴“绿帽子”的行为,我们党和政府不能听之任之!如此下去,只能害党、害国家,损害干群关系,损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动摇社会主义红色政权。改变颜色绝非小事,大事化小后患无穷,必须对“去红化”倾向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这次对“付三河”只是免职,广大民众并不满意,应该有更加切实管用的杀一儆百的有效措施。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本文初摘录于:2025-04-17,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4-17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