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换招牌事件:教员76年前的警告正在应验​

繁体

2025年4月,河北三河市燕郊开发区的商户们陷入了一场无奈的风波。蜜雪冰城那标志性的红底招牌被强行刷成绿色,三河市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识也一度被涂改为灰色。

众多商铺只因三河市城管部门一句“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便被迫承担起更换招牌的沉重费用,少则1000元,多则数千上万元,这无疑是强加给商户们的“审美税”。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政策的执行仅仅依靠口头通知,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作为支撑,也丝毫不见相应的补偿方案。教员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曾郑重告诫:“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然而,这场打着“城市形象提升”旗号的整改行动,却无情地让群众的生计沦为权力审美肆意践踏的牺牲品。

正如教员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提醒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商户们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最清楚什么样的招牌能吸引顾客,可决策者却脱离群众,独断专行,最终导致政策推行后市场一片混乱,周边店铺客流量下降 30% ,这就是不尊重群众智慧的恶果。

一、政策之困:从“学院风”到“群众怨”

(一)文件与现实的割裂

2024年12月,三河市政府发布了《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其立意不可谓不高远,秉持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塑造品质、内外相兼;设计指引、管控在前;着眼未来、格高意远”的理念,期望通过规范建筑色彩、亮化设计等方面,打造具有三河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像以“学院风、现代化、国际化”来雕琢燕郊城区,用“新国风、生态化、园林化”去提升东部城区。

但现实执行却走向了荒诞。《导则》中广告牌匾颜色本是以“色浅、淡雅、明快”为原则,仅仅建议“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不建议使用红蓝底色” 。可到了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严苛的“红蓝黑三色禁用”硬性禁令,甚至将《导则》未提及的黑色也纳入禁用范畴,对国际品牌执行“双标” 。更荒唐的是,整个政策仅通过城管口头通知推行,既无正式文件下达,也完全未履行听证程序 。这种从“指导性文件”到“强制性摊派”的巨大落差,充分暴露了执行过程的随意与混乱。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教员如是说的

(二)经济损失的民生账单

直接成本:商户们被迫自费改色,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单店成本从500元至1.5万元不等。例如,蜜雪冰城某门店因“红→绿→红”的反复整改,累计损失超8000元;某殡葬店更换招牌也花费了2800元 。据官方通报,三河市摸排需整改牌匾3126块,已整改1820块,若以平均每家3000元估算,总成本或超500万元 。这一笔笔费用,对于本就艰难经营的小商户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隐性代价:招牌辨识度的急剧下降直接导致客流量大量流失。品牌心理学研究清晰表明,红色招牌可提升15%的客流量,而绿色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廉价感” 。三河市儿童医院的红十字被刷绿后,许多患者都误认为其是“山寨机构”,门诊量在短期内大幅下降 。这些隐性损失,严重影响了商户们的正常经营,也对城市的商业生态造成了破坏。

教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没有前期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匆忙做出决策,必然导致政策与实际脱节。

三河市换招牌事件:教员76年前的警告正在应验

二、法治之殇:权力越界与程序黑洞

(一)法律依据缺失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虽规定政府可对户外广告进行管理,但前提必须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三河市城管仅凭《导则》(并非法律文件)就强制商户整改,这一行为涉嫌程序违法 。专业律师明确指出,商户招牌属于经营自主权范畴,政府根本无权强制干预其颜色 。可在三河,《导则》被当作了肆意挥舞的权力大棒,肆意践踏商户的合法权益。

(二)政策执行的随意性

在整改初期,相关部门强硬要求商户限期执行,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但在舆论压力的冲击下,又改口称“可自愿恢复原色”,然而费用依旧要商户自己承担 。并且,在对待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上,执行标准截然不同,对国际品牌“网开一面”,本土品牌却遭遇“一刀切”,这充分暴露出政策公平性的严重缺失 。这种朝令夕改、厚此薄彼的执行方式,让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正如教员所说:“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在现代法治社会,重大决策应遵循法定程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避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 的人治思维。

三、破局之道:用教员思想重构治理逻辑

(一)制度纠偏:从“权力任性”到“法治兜底”

赔偿先行:依据《国家赔偿法》,理应由财政专项经费补偿商户遭受的损失,并向相关决策者进行追偿。成都在以往类似情况中推行“政府兜底赔偿”模式,切实保障了商户权益,这种做法值得三河市认真借鉴。只有让受损的商户得到合理赔偿,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决策失误带来的伤害。

权力清单:必须清晰明确地划定权力边界,严禁政府部门随意干预招牌颜色等本属于市场自决的事项,同时将《导则》类文件全面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确保政府行为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稳健运行。正如教员所说:“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城市治理的大道理,就是要在法治框架下实现各方权益的平衡,绝不能任由领导审美主宰一切,独断专行。

(二)群众监督:让阳光照进决策暗箱

在此次事件中,30余家媒体持续追问,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一亿,强大的舆论压力最终促使上级部门介入调查。这有力地印证了教员的论断:“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为了让群众监督能够常态化、高效化,建议建立“扫码评价”平台,让商户能够随时随地实时投诉政府部门的懒政行为,真正将监督权牢牢交到群众手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服务转型:从“管控颜色”到“解决痛点”

城市治理不应再纠结于招牌色彩这类表面文章,而应把目光聚焦到实际民生痛点上。比如燕郊长期存在的消防通道堵塞问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商户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低效、办证“跑断腿”等问题,极大地增加了营商成本。教员教导我们:“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城市治理的本质就在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而绝非搞那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

结语:城市的底色应是民心

当三河市的领导们忙于给街道“美颜”,痴迷于所谓的“城市形象统一”时,应当静下心来,重温教员在延安的箴言:“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从蜜雪冰城被迫“绿了又红”的招牌,到商户们含泪计算的损失账单,这场风波深刻地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绝非在于招牌色彩的整齐划一,而在于包容市井烟火的温度。就如同成都宽窄巷子、上海南京路等地的成功实践所展示的那样,尊重市场规律,守护商户权益,才是城市最美的底色,才是城市治理始终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廊坊市对三河市委负责人的免职处理,体现了 “刀刃向内” 的自我革命精神。但正如教员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 仅仅免职一人还不够,更需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乱作为。比如,完善重大决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让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这场三河市的 “换色令” 风波,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法治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希望其他地方能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不要再让类似的荒诞剧重演。

来源:观鲸社

本文初摘录于:2025-04-17,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4-17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