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编者按:冀朝铸,1954年4月回国在外交部工作,先后参加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工作和中美建交和工作,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本来摘自《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
问(记者,下同):您还记得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历史事件的?
答(冀朝铸,下同):就是在1971年的时候,基辛格准备第一次秘密访华的时候,当时我正被下放劳动,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一概不知道。有一天突然间大队长来了,说小冀,他们让你回去了。
问:那时候是1971年5月吗?
答:那是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的时候。
问:作为一个秘密,中央的那些部署您那时还是不知道的?
答:第二天由叶剑英同志带队,我们到飞机场去接待客人。叶剑英同志让我去陪其他工作人员一块儿坐车到南苑机场去,那是军事机场,比较保密,我就在那儿等着接机。
问:那时候您知道具体任务是什么吗?
答:那时已经跟我说了,让我当翻译。那时候我已经给总理当过多次翻译了,包括出去访问,一般是我作为主要的翻译。
问:当时在机场您的心情是什么?
答:比较激动的。别人都笑我是洋娃娃,但我那天却是作为接待外宾的工作人员。
问: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时候你当时是周恩来的翻译,在进机场接他的时候,您是否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答:那个时候我们各自坐车,让我坐车里面。那是很大的苏联的大黑轿车,黑帘子挂在窗户上,行人都不知道里面坐的谁。那时心情是有点激动的,因为毕竟美国是我长大的国家,现在终于两国可能要走到一起来,这是战略上的问题。我想两国势必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这么一个威胁,所以中美两国必须和好;就是从中国来说,中国经济要上去的话,不搞对外开放是不可能的。
问:谈判您参加了吗;
答:参加了。
问:就是那次秘密访华?
答:基辛格和尼克松在中国所有的会见我都参加了,主席会见我都跟去了,当时开始的时候周总理会见我也跟着。
问:能给我们回忆一下细节吗?
答:基辛格是非常紧张的,一说到机场接他,他就比较拘谨,他是慢慢地感到轻松下来的,当时不谈时政问题,谈各种各样的闲话,如果一说北京风景或是北京城市的历史,他就很高兴地点点头。他一直非常紧张。他不晓得总理什么时候见他,突然间有人说总理待会儿过来,所以我赶紧通知基辛格,基辛格就很紧张,那是一种很难说的什么感情。就是又兴奋又紧张,因为他没有想到总理会到他的宾馆来,而不是他去见总理,根据给我的指示我就是先在客厅坐一会儿。
问:当时在巴基斯坦经历了一番紧张秘密安排,也不知道中方会有什么反应?
答:他(基辛格)是装成肚子疼走了。
问:您知道当时我们这边有些什么准备吗?
答:我们这边是到军用机场接他,保密是非常严格的,谁也不知道基辛格来、美国人来,坐的还是国产的红旗轿车。
问:之后的谈判您还记得吗?
答:他(基辛格)到了以后,并没有想到总理当天晚上就会见他,更没有想到总理会亲自走到他那边去。他一直跟我们说,要在门口等,我们按照指示让他先坐一坐,后来听电话来了,说总理马上就要过来,他赶紧跑到门口,站在门口很紧张,我也跑到那边翻译。
问:当时中方参与的有周恩来、章文晋,还有……?
答:可能有叶帅。
问:您还记得谈话的内容吗?
答:还记得一点,进来以后他很紧张,跟总理握手,总理笑眯眯跟他紧紧地握手以后,走到客厅去坐了,以后好像基辛格不太紧张了,一块儿走到会谈房间里面,中间有一个大桌子,总理坐在一边,翻译坐在他的一边,基辛格坐在另外一边,总理就请基辛格博土先讲话,基辛格拿出厚厚的一大本纸,照本宣读了。他说我很容幸到你们神秘国家,还没有再往下念,总理就说,我们根本不是个神秘的国家,待会儿你就清楚了,其实中国还是很容易了解的。他很快就放松了,他就不紧张了。他就把厚厚的本子推开了,他自己继续讲起来了,从此以后双方谈话都没有用那个笔记本了。
问:您还记得当时周恩来总理的表现吗?因为基辛格在他的采访当中说,他们当时没有见过中国官员,一直非常的紧张,不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一看中方都很儒雅,很有风度,很有礼貌,很有修养,他一下就放松了。您能谈谈周恩来当时的情形吗?
答:周总理轻轻地微笑,不显得我好像有求于你,一点都没有,但是我是真心地欢迎你的,不是说说两句的那种表‘隋。尼克松脚没落地先伸出了手
问:我们现在就谈历史性的那一刻,1972年2月21日,就是握手的那一刻,您在哪里? 答:我在总理的后面。问:您能讲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他们当时的对话,您作为翻译?
答:对话方面没有多少。主要因为当年在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没有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当时那会儿不是说他当场跟总理握手,而是在一个客厅里面总理走进来了,看到了总理进来了,他扭头就走了,总理进来了其他人都握手了,当时有明确的指示不许跟共产党握手,美方的副代表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抓着总理的胳膊这么握一下子。尼克松这一点是记得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尼克松一定要补救。因此他从飞机上下来,脚还没有落地的时候,他手就伸出来了。他一下子就抓住总理的手。
问:总理当时说了什么?
答:就是表示欢迎你,你渡过了大洋,跑到中国来访华。
问:那句著名的话呢!我在很多资料上都看过的话?周恩来对尼克松说的。
答:有可能,但是我确实不记得了。那是我翻译的。我觉得肯定百分之百就是这么说的,你的握手跨越世界最大的海洋,25年没有交往了。肯定这么说的。
问: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了些什么?
答:当时总理看尼克松确实是真心诚意的,像他那样,脚还没有落地,手就伸出来。总理也就高兴地走上去握手说,你这个手跨越了世界最大的海洋,25年咱们没有交往了。尼克松就说我代表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子大家就上车了。
问:那晚上的那个晚宴,2月21日晚宴您当时作为尼克松的翻译出现的,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气氛和当时的情景呢?
答:当时是很轻松的,时政性内容没有什么,但是祝酒词是很重要的。我也不记得了,大家互相祝酒,总理是祝酒对美方每一个成员,包括普通的工作人员也碰一下杯,美国人员非常的感动。
问:请您详细地回忆晚宴的情景,您觉得有什么印象深刻的?
答:当时是这样,总理考虑得很周到,一般那种国宴上经常都有音乐的,都是中国的音乐,中国的革命的音乐,这一次总理专门挑选了几个歌曲,也让我参加挑选了,美国人喜欢什么曲子,尼克松喜爱什么曲子,都做些调查,尼克松喜欢的曲子都放进去了。事先我们也进行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尼克松喜欢美国的歌,尼克松这位领导人确确实实是很爱国的,作为美国人是非常自豪的。特别是《美丽的亚美利加》也是美国人经常唱的一个爱国的歌,也是他最喜爱的歌,所以我们专门把这个歌曲放进去了,所以当时他非常高兴。
问:您还记得尼克松的祝酒词吗?
答:关于尼克松的祝酒词整个记得不太清楚,但是他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说中国有一句话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咱们不争一万年,只争朝夕。得到了非常热烈地鼓掌。
问:晚宴就是在这种友好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21日就这样结束了,之后的几天您在做什么?
答:就是会谈,什么像上长城什么,我都陪了。
问:您能评价一下或者回忆一下周总理在这个阶段的一些作为吗?
答:我觉得总理整个是非常兴奋的,全面打开外交关系,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加快进行了,另外一面是十分的小心,十分的仔细。总理从来都是非常细致的人,那一次更是非常的细致。最最细小的都关心了。
问:比如说有一些什么细小的东西?
答:比如时间,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了,谁参加什么他都亲自过问。
问:那么就说中关双方的会谈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尼克松和毛主席的会见,还有一个就是部长级的会见,姬鹏飞和罗杰斯的会见,还有一个就是乔冠华和基辛格的这个关于中关联合公告发表细节的谈判,您参加的是哪一个?
答:乔冠华的。
问:您能回忆一下当时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吗?
答:尼克松来之前,如何来说明尼克松要访问中国。关键的关键就是双方都要面子。尼克松主要想着自己是请来的,我们主要想着不是我们请尼克松来的,而是尼克松你要来的,我们欢迎你。这一点非常难办,这一点非常感谢基辛格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谁都不丢脸。基辛格得矢口尼克松有访华的愿望,中方就发出邀请。基辛格怎么得知呢?所以我提出,还是我通过中方内线得知,谁也不知道。这要感谢基辛格,他语文上的修养是很高的。
问:在北京飞往杭州的飞机上,您还记得有什么内容吗?就是在杭州,我们在谈杭州这一段,突然有变故,离公报发表还有两天,突然美方内部出现了问题。
答:那是罗杰斯出问题,那就马上重新谈,具体的措辞一个字一个字地扣,总体上原则上的都同意了。
问:2月26日的凌晨两点,双方终于谈妥了《联合公报》的内容!
答:当时的关键就是如何谈台湾回归的问题。美国怎么样也不可能同意武力解放台湾,只要你表示要和平,用和平两个字,那美国就可以了。可是怎么表示?如果是就一个和平解决,那我们又不干,我们说我们希望和平解决那是可以的,但是只有和平解决绝对不可以。所以这个关键的关键就是如何做到,双方立场都不受影。向,这个就是确实需要中文英文都是非常高超的一个人才能够想出来。章文晋同志,确实是了不起,他英文绝不比我差,但是中文比我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可以跟别人比。只有章文晋一个同志,就是他两种语言掌握得都非常好,而且词汇又掌握的非常非常丰富。英文是一个很丰富的语言,有许多许多词,表达一个意义,稍微有一点点不同,所以这里面就找到这么一个英语单词,这样一个单词的话就是可以用不同的中文来表达他,也都算是翻译对了。这个英文就是prospect,那么在中文的话,它完全是一个前提,但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想法,想到会有这样一个情况,但是不见得是很确定的,只有100%,或者是这个,但是又稍微差一点,不是100%这样子的,只有90%、80%,甚至70%,这样就有一个回旋余地了。这样我们也有一个回旋余地了,因为我们一直希望是和平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的方法,prospect这个词的话不能完全排除,而且这个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我觉得这个有时候谈判,确确实实要有一个翻译,要对两种文字掌握得很丰富才行。尼克松必须要坐中国的飞机。
问:您还记不记得,当时在黑格来中国为尼克松打前站的时候,他们曾经为尼克松访问做了很长的一段谈判,您还记得这个谈判的内容是什么吗?
答:那是礼宾方面的住房、坐车、坐飞机等什么的。
问:我们挺想知道这段历史事实是什么,因为美国总统,一般都坐自己的飞机,自己的车, 为什么他们坐中国的飞机从北京飞往杭州?
答:惟一的原因,就是中国绝不让步,中国的态度是要么你坐我的飞机和汽车,要么你就别来了,我们非常非常地坚持,他没有办法。从一架飞机和一辆小车来看,也说明美国的的确确想要跟中国搞好关系。周总理给了罗杰斯一点面子。
问:《上海公报》发表是在锦江宾馆吗?
答:在锦江宾馆发表的。就是那个时候,大家都同意这个公报,但是罗杰斯国务卿不同意的话,整个就砸锅了。那个时候总理很清楚,美国政府跟咱们的政府是很不一样的,就是那个里面,不是都是一致的,不见得总统说的就一定算,如果哪个部长要抵制的话,说不定他能抵制得了。因此要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必须做好有关的部长工作才行。当时看的比较清楚,就是罗杰斯生气,觉得尼克松一直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看待,一切都是他自己来主持,在礼宾上面,罗杰斯是摆设的,所以他看来是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是有点做的比较窝囊的。那么周恩来总理在这方面是最细心了,他老人家是听谁说话,他看他的表情他就能想到你在想什么。所以周总理一个国家的总理,政府里面最高首长,但是他从来不以此来摆架子。他始终保持着尊严,但是不是摆架子。如果周总理要是拒绝的话,那搞不好整个就不好,因为根据美国的宪法国务卿不同意就麻烦了。总理当时亲自到外交部长住地去拜会他,去跟他谈了一次。这种情况也许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过的,一个国家的总理到另一个国家部长的房间去跟他谈,只能是倒过来。
问:您随从去了吗?
答:去了。
问:还记得谈了些什么吗?
答:其实没有谈很多事儿,倒是一去让他(罗杰斯)非常吃惊,非常高兴,谈得非常愉快,然后就一切都解决了。
问:其实也是一个面子问题?
答:对,就是一个面子问题。
问:那在上海呢,28日到了上海之后呢,中关双方都做了一些什么?公报发表那天,当时您在哪儿?
答:发表那天我就在锦江宾馆。
问:在锦江宾馆,有没有一个仪式?
答:没有,什么都没有,交给新闻界就发表了。
问:没有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
答:没有,就是他们互相校对校对了好几遍,最后交换文本,我又打出中文跟英文,他们自己都可以看。毛泽东通过斯诺向美国人发出信号。
问:那我们现在再来谈一下,毛泽东的打开中美之门的思想,您能给我们回忆一下1970年的10月1日,接见斯诺的意图是什么?当时我看照片您在天安门城楼上担任翻译的。
答:基本上没有谈什么。主席说,我们以后好好谈一谈。然后就是其他的都是看了,先是很高兴的见到他了,好久不见了,握手,然后主席把他拉到旁边,然后就一起观看游行。
问:这是毛泽东最早向美国人发出的信号?
答:对,当时美方根本没有在意,毛主席以为美方很注意,在天安上城楼上,斯诺是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不说明任何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在意,后来他们又后悔了,是不是当时应该考虑发出什么信号什么的。
问:毛泽东对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能不能跟我们讲述一下?
答:最根本的设想是拉拢美国对付苏联,这是因为主席看熟了《三国演义》,他知道现在世界上的三国,那么就得拉着一方包围敌人。他先向美国发出一个信号,就说我们并不把美国人认为是敌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至于“乒乓外交”,那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美国乒乓球队员想搭车,正好这个车是中国的,这一下子总理他们正好抓住这一点,这一点倒是给美国发出一点信息了。
问:改变世界的一周,如果没有中关联合公报的发表,会对世界起到什么作用?
答:如果中美没有缓和的话,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中苏会不会打起来,那就比较麻烦了,中苏要打起来的话,美国会不会趁机打,也给中国来一下,占领中国一些地方,英国也会来整一下,中国那么大的国家会不会就这样完了,要是这样就很麻烦了,整个历史就会不一样了。
注释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尼克松和基辛格,这是基辛格第一次与毛泽东会晤。
在《论中国》中,基辛格这样回忆此次见面:“我们被直接带到了毛泽东的书房。这个不大的房间三面墙是书架,书架上摆满了手稿。桌上和地上堆了很多书。屋子的一角摆了一张简单的木床。毛泽东从一组围成半圆的沙发中间站起身来,一个助手陪在他身边以防需要扶持。我们后来才知道几周前他因心脏和肺部患病而导致身体虚弱且行动困难。克服了行动不便之后,毛泽东展现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决断力。他用双手握住尼克松的双手,露出了非常亲切的微笑。”
在这次会面期间,毛泽东赞扬了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他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1971年7月秘密访华)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毛泽东也一针见血戳穿了基辛格“无所求于对方”的虚伪观点,他说:“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于对方,你到北京来干什么?如果双方都无所求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接待你和你们的总统。”基辛格后来回忆:“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毛泽东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权力和意志的共鸣。”
来源:半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