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四个依道而行的层次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未分、万物未生的本源状态。这是一种浩荡无垠状态,里面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是宇宙万物的起点。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静谧到没有声音,空旷到什么都没有。它不需要其他任何事物的帮助就能存在,它的性质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是永恒的。它一直都不会停歇,永远都在运转着。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只好用现有的“道”这个字来指代它,然后再给它一些新的描述,让人们能够理解它。这里,老子赋予了“道”这个字一个新的意思。“道”生成了万物,但它却并不主宰万物,而是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这种无私、包容的精神,老子用“大”这个字来表达。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的“逝”就是万物在“大”的引领下,自行演化、前行的意思。因为“大”生成了万物,但并不主宰它们,所以万物就能够自由地生长、发展,去前行。万物在自行演化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它们最初的母亲——道。这种远离,并不是指物理上的距离变远了,而是指万物和“道”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了。就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逐渐“远离”父母,形成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一般情况下是已经有所提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父母。这种关系就像是一种永恒的纽带,将万物与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万物在自行演化的过程中,虽然与道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但最终还是会返回到道的怀抱中。而且,这种“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回归原点,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和升华。比如当我们自己也生儿育女,也成为了父母,我们的儿女也将重复这个“远离”的过程,但却是在已经“升华”的基础上的“远离”。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道、天、地都是无私包容的,悟道有道之人也大。这些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他们的存在就是天道的体现和延续,让国家和人民得到长久的安宁和繁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论是人、地还是天,都受到同样的道的法则制约。这种制约并不是束缚或限制,而是一种引导和规范。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身的状态和规律。道法自然,就是说道在遵循自己本身的法则和规律在运行。
一念不生即是佛
佛有因果吗?佛会受报吗?也有也会,世间因果不会随佛改变,那有人就会问,如此佛有何用呢?
世间人总为求佛,而不为修佛,求佛可以改变一时、一世,但世间因缘永恒,这一时、一世不报,还有未来无数劫可以受报,轮回之中因为无始以来无明之障所覆,因此人在轮回之中会失去记忆。
为什么会导致失去记忆呢?是因为人死后,会进入中阴身的状态,意识尚未脱离躯体,然后会有因缘形成一个新的相,当意识进入到这个新的相时,会中断前世的一些记忆,又因出生时产生的疼痛,以及新记忆的形成,对外界的业力导致前世的记忆被覆盖。
所以实际上你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覆盖,而这些被覆盖的记忆被贮藏在阿赖耶识当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八识,第八识储存了无始以来所有的知识。
那么如何去领悟阿赖耶识呢?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求佛和修佛,求佛只能求得一时之平安,而修佛则能不入轮回,渐渐领悟阿赖耶识,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障碍。
如此获得了如来智慧,对世间一切业力、因缘都了知,而在面对这些因缘果报时,则能一念不生,如此又怎么会有业力,因缘所要承受的痛苦呢。
来源:老子的道如水、正法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