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论文,从杜甫诗歌看生活态度: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繁体

“大家好!这是我在《杜甫研究学刊》今年第1期上发的文章,比较长,有两万多字。但比较通俗,有可读性。”

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论文,从杜甫诗歌看生活态度: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看看杜甫对生活的态度,也许可以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这是上海大学教授蔡锦芳发在微信群里的消息,群里20多位学生,均为毕业或在读硕士、博士。蔡锦芳教授住在宝山区,目前也居家中,学生们有的从事高校教育、有的是公务员、有的从事图书馆工作等等,大多也在上海。

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论文,从杜甫诗歌看生活态度: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蔡锦芳教授

蔡锦芳教授是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0多年,主要研究杜甫和清代乾嘉学术,著《杜诗学史与地域文化》等,整理古籍王昶《春融堂集》、杭世骏《道古堂诗文集》、《清诗话》全集等。

上面提到的论文《从杜甫的自我角色认同看杜甫的生存境遇》,从杜甫诗歌中的自称看诗人的生存境遇、人生选择和生活态度,是她最近发表在《杜甫研究学刊》的论文。

杜甫研究学刊2022年第一期

不同时期的诗里,杜甫有不同的自称

论文中指出,杜甫20岁以前河南老家度过,20到30岁沿运河游吴越(江浙地区)和齐赵(山东河北地区)。直到34岁之前,杜甫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年轻、自由,结识李白等人,志向高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论文,从杜甫诗歌看生活态度: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这段时期他诗歌中很多咏骏马、苍鹰的,称自己是“纵壑鱼”等。论文中指出,这里出自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千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大鱼遨游深水,比喻身处顺境,如意自得。

到了35岁,杜甫到长安,开始了10年“京漂”的生活,这时候他在诗中称自己是杜陵野老。这段时间他功名之路不得志,困守长安。年近不惑,一事无成、岁月蹉跎,所以自称野老。

45岁的杜甫,刚经历了安史之乱,逃出长安,到凤翔朝见新皇帝唐肃宗,成为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指出缺点、推荐人才。这段时间杜甫自称“白头拾遗”。这段时间他成为皇帝近臣,“近臣”“侍臣”也在诗中出现。

48岁时,因为派系斗争,杜甫弃官而去,严武、贾至、房琯等友人也纷纷远离朝廷,到了地方做官。杜甫也漂泊到秦州、甘肃等地,诗中常见“游子”“客”等称谓。

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论文,从杜甫诗歌看生活态度: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年末,他到了成都,营建了草堂,过上了村居生活。这时候他自称“野老”“老农”,也自比隐士管宁、率性的晋代名士张翰。这段时间,杜甫的生活相对安逸。同时,杜甫经常生病,贫困之中更添困顿,有“病客”“丧家狗”等自称。

54岁的杜甫,被严武举荐,被授予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他在诗中以汉代郎官“冯唐”自比,以“尚书郎”“白首郎”自称。但此时的杜甫患肺病、糖尿病等,在回长安的路上,身体更差。

他称自己是流落江汉的“思归客”,乾坤之间的“一腐儒”,常以腐儒、老儒、老翁、老夫、沧浪客自称。

57岁时,杜甫途径湖南,垂老飘零,自比“笼中鸟”“水上萍”“穷辙鲋”“涸中鳞”。世界广大、日夜发展变化,但他因为年纪、身体状况不允许,只能像鸟困笼中,乾坤间的浮萍一样无处归宿。

这些自称中,看到杜甫的生活态度

从这些角色或身份认同中,蔡锦芳教授指出,“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一生始终都非常清醒。不管身在何处、遭遇什么,他时刻都清楚自己的角色或身份,自己的生存境况。”

上海教授微信群分享论文,从杜甫诗歌看生活态度: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她表示,杜甫在艰难困顿中,即使生活对他不好,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忧念,对全社会“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牺牲精神。

“这其实是来自于杜甫‘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的影响,他始终恪守着儒家‘日三省吾身’的教诲。虽然杜甫没有直言他每日都在反省,但他把每日反省的结果直接而清晰地呈现于诗中。”

他留下的文字,记录了开元盛世如何过渡到离乱的时代。对生活的这样的态度,“也许可以给艰难中的我们一些激励。”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