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崇尚“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就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
由此可见,“无为”是一种高级的活法,它时刻提醒人们,为人处世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01
遵循规律,才能进入“无为”的境界。
《庄子·养生主》中,写了一则寓言“庖丁解牛”: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游刃有余,干净利索。
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顺着牛体骨肉的自然构造巧用刀法。
当然,这样娴熟的技艺并非一朝一夕就炼成了。厨师坦言,初学解牛时,他眼中所见的都是整头牛,三年之后,心中已无完牛,后来,便是心领神会 了。这个“得道”的过程,便是掌握规律的过程。
由此可见,从事任何一门职业,想要进入“无为”的境界,就是一个摸索规律,掌握规律的过程。
回想当年,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讲台当老师。面对身高与自己差不多的初中生,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虽然竭尽全力将教法悉数用上,还是常常被学生气得掉眼泪。
但那些老教师就同了,他们只要往教室门口一站,甚至还只在窗外溜达,闹哄哄的课堂,便瞬间安静下来,教学成绩也总是遥遥领先。给人一种“施了魔法”的感觉。
两三年之后,自己终于成“老教师”了,不要说上课纪律拿捏得恰到好处,就连“因材施教”也开始摸得着边了:一个班级五十名学生,总能给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功夫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堂之外。
所以,掌握规律也不是那么难,最难的是自己舍得吃苦,善于钻研,并且坚持不懈。
有了这次的求职经历,后来我多次转行,也就没有那么忐忑了。虽然“隔行如何山”,但只要自己能够静下心来,摸清楚这一行的规律,慢慢就顺手了。
02
谦卑低调,才能抵达“无为”的高度。
“无为”是一种高度,是众人瞩目,是标杆旗帜。想要触及这样的高度,就必须从低处做起。
《道德经》中指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想要获取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不要把自己看做高贵的美玉,而应定位为一块丑陋的石头。
用原文就是:“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之所以要如此谦卑低调,就在于,人们想要步入高位,往往都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让言行举止合乎人们的期盼,也合事理的要求。
《北梦锁言》中讲述了罗隐错失提拔机会的故事:黄巢军被平息后,朝廷打算召平定叛军有功的罗隐进京为官。结果曾任唐朝宰相的韦贻范给大臣们讲了一件小事,一次,他与罗隐同乘一舟,船工告诉罗隐,船上有朝廷大臣。罗隐听后,口出狂言:“什么朝廷大臣,我用脚指头夹着笔写文章,也能抵得过他们许多人。”
听了这番话,大臣们纷纷反对,罗隐也因为目中无人,而失去了一次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所以,人在职场,千万要记住,将自己的定位放低一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在某小范围内数一数二,但到了一个更大的圈子,也许连最后一名也排不上。
比如,好不容易当上了一个小领导,千万不要就此摆出一副领导架势,对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架子,而对职务级别更高的领导,又极尽阿谀奉承。这种典型的“两面派”做法,只会给自己贴上“人品差”的标签,并不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尊重。
永远保持一种“如石”的谦卑和低调,才能警醒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才能步步为营,成为行家里手,才能抵达“无为”的高度。
03
不争不辩,才能拥有“无为”的宽度。
“无为”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襟怀,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而只需要做好自己,做更优秀的自己。
老子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就是说:“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并不去有意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真正具有美德;不是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却处处要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并不是具有美德。”
人世间,太多人为了标榜自己,不惜打肿脸充胖子,以种种“假象”让自己看起来“高大上”。
比如,一个月入三千的工薪阶层,为了彰显自己的价值品味与众不同,连着好几个月省吃俭用,只为买一个上万元的名牌包。结果,在挤公交地铁的时候,被路人指指点点,背得起高档包的人用得着天天挤地铁公交吗?
比如,有人为了彰显自己有爱心,聘请专业拍摄团队,跟随自己到偏远山区去送爱心,那些“有爱”的画面,都不过是精心的摆拍,伤害的不仅是受助人的情感和自尊,也消费了公众对于“献爱心”的热情。
真正“无为”的人,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定的正确的事。当周围的人,还很不理解的时候,他们也不去解释什么;当自己做的事情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时,他们也不会借机炒作什么。
这样的人,或许就是单位里,那个独来独往,有实力的“边缘人”,或许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做着志愿服务的人,他们活得很坦然,不争不辩,不抢不夺,却自成风景,令人钦佩。
04
结束语:
真正看透人生的人,只为自己活,不为任何人活。
所以,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是“无为”,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但一切都又做得稳稳当当。
余生,在“无为”这条路上,好好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