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后 记 “一条大河”的故事
(一)
计算机桌面的左上角,静静地放着一本《中国地图册》。多年来正是这本不寻常的小册子陪伴并激励着我。每当翻开页面,张张地图便会引发思绪,演绎60多年前的时空光影,复制难忘的43昼夜。
我太珍爱这本地图册了!
那还是1982年上甘岭战役30周年纪念,它相伴着父亲重返蜀地,寻找魂牵梦萦的战友,缅怀寻思牺牲的英烈。那年父亲与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英雄、战友们,以及担任前指的部分指挥员们一起参观宏伟的葛洲坝,他们沿着气势磅礴的长江一路行驶,畅谈上甘岭,让思念之情融入祖国浪涛般的大江流,复述着“一条大河”的故事。
新中国刚刚解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长江两岸送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奔赴前线。这本地图册由此记叙着父亲从上甘岭硝烟中走来,他一生中曾经历的最最难忘的43昼夜。那浅浅而又清晰的铅笔笔迹传递着埋藏在心底的呼唤,让遥远邻邦的流萤飞泪魂归故土,融入祖国的大江大流。
来自四川省的薛志高、文汉春、欧文辉、李丙舟、陈治国、唐治平、李炳舟……
来自成渝地区的黄继光、赖发均、邱少云、吕学敏、蒋元伦、李元兴、邓章法……
来自河南省的孙占元、栗振林、葛洪臣、张广生、李文彦、牛喜生……
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省市的千千万万优秀儿女……
倾诉衷肠慰藉天涯,正是祖国的大河哺育了英雄儿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年年一代代,部队换了一茬又一茬的兵,但“一条大河”的故事至今仍在老兵、新兵中延续传颂,无论何种方言、何种方式去表述,“一条大河”依旧是军人心中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说起“一条大河”的故事,我还是在小学时看《上甘岭》电影知道的。
银幕上展现的硝烟战,艰苦卓绝的震撼,浴血拼搏的鏖战,那时志愿军的形象就深深地铭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难道我们吃块饼干,会比打敌人地堡还难吗?同志们要吃啊,吃啊……”《上甘岭》电影这段吃饼干的画面以及志愿军战士冒着敌人炮火“抢水”的镜头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学校配合电影的放映,还邀请了当年上甘岭战役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的连长万福来为同学们做报告。从他那里才知上甘岭战场的真实情景要远比电影描述得更为惨烈,更为悲壮,志愿军惊天地泣鬼神,英雄辈出成为当时战场上的“普遍现象”,43天喋血之战,实为壮哉!
聂济峰将军抄写的《我的祖国》歌谱
聂济峰将军在《中国地图册》上用铅笔记录了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陈治国、胡照春、李元兴、欧文辉、邱宪章);并用红笔在地图上标出英雄的家乡
上中学后,班上一位同学曾神秘地告诉我,《上甘岭》电影中师政委的原型来自于我的父亲。她说,她聆听了我父亲做的报告,她向我详细复述了上甘岭战役的许多细节。那天我匆忙赶到家中询问父亲,但不知何因,我急于想求得结果,父亲并未满足我,此后也未曾与我提及上甘岭大战相关的细节。有一次,母亲整理父亲勋章时,我看到那么多金光闪闪的勋章,好奇地凑过去问个不停。母亲拿出其中一枚军功章,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这枚军功章原来是父亲警卫员杨金柱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他被美军横飞的弹药击中,牺牲在朝鲜战场上,那时年仅17岁。金柱儿是个孤儿,赴朝作战前夕,父亲将他的四枚军功章与自己的军功章放在一起珍藏着。金柱儿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剿匪,如此勇敢坚强的一个小战士,瞬间,他的白骨就埋在了异国他乡的朝鲜战场,父亲称“金柱儿”是块“金子”!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灵,一想到与父亲朝夕相处的警卫员,他们一起奔赴朝鲜战场,一起行军,一起作战,炮火连天、生死别离,似乎让我懵懂之中猜到了父亲为何不愿触及那段腥风血雨的记忆了。此后,我再也没有问及父亲上甘岭的事情。
长大以后我参了军,荣幸地来到了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
这支铁军曾在志愿军部队的序列中,以善打大仗、恶仗、硬仗而闻名,凭着坚忍不拔、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芝浦里阻击战,以及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重创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打出了英雄气概,打出了志愿军威风。经历部队的锻炼成长,我真正接触到了那么多可敬可佩的志愿军老兵,从他们那里知道了上甘岭,熟识了29师在朝鲜战场打出的十大英雄:为了整体利益,宁可烈火烧身的邱少云;坚守阵地,痛打美军的孤胆英雄林炳远;火线震撼人心的互补组合“瞎子背瘸子”的王合良和薛志高……在与众多老前辈和志愿军老兵的闲聊中,我逐渐知晓了上甘岭前指的将领们,这其中也包含了我敬爱的父亲。
(二)
回想1985年那些令人难忘的秋日,北京西郊红山脚下那栋熟悉的房子,多少个夜晚屋内的灯光经久不息。夜幕伴随着父亲久远而沉淀的记忆,恰似江流闸门开启,“一条大河”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从老人家口中娓娓道来,一段接着一段,一夜接着一夜,父亲似乎又重返烽火硝烟的战场,追寻万千将士浴血奋战艰难而光辉的历程。老人家时而沉思、时而激昂、时而愤慨、时而开怀。为了重现当年战役的宏大场面,他不断用手指点着挂在墙面的军用地图,认真地复述着每一场的战斗场景。终于,父亲满足了从西北边防部队探亲回京的女婿李韧的心愿——撰写一部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参加391高地反击作战的文学作品。父子促膝谈心,整整聊了十几个晚上。于是,一部恢宏壮观的上甘岭战场口述实录便存贮在绵长的磁带里,整整录制了15盘。
这是我第一次从父亲那里了解真实的上甘岭。用父亲的话来讲,记住这部厚重的历史,“写写英雄……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这是咱们部队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老人家在他生命有限之时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念念不忘寻找埋名隐姓的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父亲在病危弥留之际,惦记着另一件事就是《上甘岭大战》(李明天、王精忠、李天恩编辑)的写作进展情况。他说,自己一生还有两个“坑”没有填起来,其中之一就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写作。史海钩沉,我理解父亲与战友那种生死之交“比天高比海深”的情谊。父亲的夙愿终于实现,我想,他是怀着宽慰的心情上路的。1992年老人家病逝,在八宝山为他送行,李韧誓言:一定将父亲留存在人世间最后的声音整理面世,这“不单是他的亲人、战友和老部下的心愿,也是历史的使命”。
李韧同志是个有责任心的人。退休后不久他便付诸行动,将父亲的谈话记录由磁带转换成CD光盘,随后在计算机上打出每一个文字和字符,他力求保持父亲谈话的原始版本“没有粉饰、没有雕琢”。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为此,他起早贪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006年10月上甘岭战役54周年纪念,李韧在日记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努力拼搏!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岳父对上甘岭战役全景或每一个侧面的叙述,字字句句洋溢着震撼心旌的英雄豪气。这15盘录音终于全部整理完,有20多万字,起名为《夜话上甘岭》,以此纪念我的岳父。那一刻,我轻松的心情实在是语言无法形容的!”
聂济峰将军(右)与文稿整理者之一李韧(左)在沈阳烈士陵园祭奠英雄邱少云烈士的留影纪念
2009年,正当李韧全身心地整理这部书稿并即将收获之际,万万没有料到他却患了绝症。面对疾病和死亡,邱少云部队的那种不服输,不服软,不言败的《步兵告白》,时时激励着他,也感动着我!深知自己有生之日不多了,他更是抓紧时间整理,即使卧床之际,仍不忘指点我翻阅文献,查找资料,叮嘱我核查每一个历史记录。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2010年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前夕,《夜话上甘岭》终于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我脑海中依然清晰地记着我将《夜话上甘岭》送到老伴手上时,他那幸福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们都觉得可以稍稍地告慰上甘岭战役与世界头号霸主浴血奋战的将士和烈士了。
2011年3月,李韧完成了任务,欣慰地离开了我。远行前叮嘱:“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接着把父亲留下的资料整理和记录下去吧!”的确,那时李韧在病中,治疗、休息和护理,尽管我们克服了不少困难,但所处境况毕竟不可能将这部史料全部整理完毕,这对于在创作上向来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老伴,或许在他的心中仍留下少许遗憾。
(三)
2012年,我终于走出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上甘岭战役文稿的整理和编辑之中。父辈那些征战沙场的记忆似“一条大河”激荡着我情感的韵律,带着那本熟悉的《中国地图册》,我南下追寻融入大江河的支流,寻觅辉映江面斑驳的光痕,一程万千里,所见所闻,激荡心胸!
追踪、解读父辈征战的老部队,参观军史馆、空降兵纪念馆、特级英雄黄继光荣誉室和上甘岭特等功8连纪念馆,仿佛让我进入了一座由军史和英雄共构的历史殿堂。60多年了,万千英雄虽然远去,但血岭魂魄锻铸的英雄豪气犹如高擎的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新的征程上不断续写新的英雄篇章——
“和平使命-2007”“砺兵-2008”“空降机动-2009”“空剑-2010A”“超越-2012C”以及抗击冰冻雨雪灾害、汶川抗震救灾和首都国庆阅兵,等等,无论执行何种重大任务,这支部队依然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不辱使命、勇挑重担、勇打头阵!
我在部队营区漫步沉思,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一条大河”的故事历历在目。那一刻,我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演兵场指战员厉兵秣马、强化战备训练的雄伟英姿;抗洪峰、铸铁墙,飘扬在大江上一往无前的战旗;抗震救灾,临危受命,五千米高空强行伞降的无畏勇士;豪迈威武、汗洒血铸,“国威军威高于一切”的受阅伞兵方队。再去聆听,再去感受吧——黄继光连队的晚点名,百名官兵洪亮震耳的“到”!那一声,“黄继光”英雄的名字让身临其境的每一位都备感豪情四溢,撼震心底!铮铮誓言延续着对历史荣誉的珍惜,对千千万万英雄的敬仰和崇尚……穿越历史时空,目睹这支英雄的部队,我折服,我坚信——英雄的魂魄早已融入每一位官兵血脉之中。60多年的发展壮大,这支队伍从昨日仅能实施小规模作战的“背伞步兵”成长为今日多兵种合成、快速反应、远程直达、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和战略突击的中坚力量。作为父辈征战的老部队的一分子,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无法抑制的骄傲和自豪感——辉煌军史,辉煌英雄,这一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去完成历史的记录和传承!
“英雄墙”
特等功,二级战斗英雄龙世昌
南下之旅,我还有幸地拜访了当年上甘岭炮战前指指挥员之一的靳钟首长。老前辈得知我正在整理上甘岭的史料,十分高兴,与我见面说的头一句话就是:“全力支持噢!”采访中,首长欣然答应为本书写《序》。我向靳钟首长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包括上甘岭战役开战的确切时间,敌我双方对主攻方向选择的判断,范佛里特的炮弹量,敌我双方伤亡的数字,等等。首长一一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不时地与我谈起当年征战的炮火硝烟岁月,谈起历经血与火磨难的志愿军将士,谈到了睿智果敢坚定的前线指挥员……自始至终,他难以遮掩内心的激动和怀念之感:“我们这一代人都老了,当年指挥上甘岭战役的许多老同志也都离开了我们,真正了解那场战争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部历史希望你们这一代人能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临别时,他特意赠送我三本史料,其中一本正是他老人家亲自撰写的上甘岭炮战《炮兵之神显神威》。他与我约定:“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只要我知道的,一定告诉你。”然而,正当我回京埋头奋力完成文稿时,却意外地接到了老人家离世的噩耗。那一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是啊,老一辈的脚步渐行渐远,走向历史深处。愿今天和平之光,照亮老人家最后深情的一眼!
生命最后的眷恋,早已走过千山万水,追随“最可爱的人”,不再回眸。
那天为靳钟首长送行,家人遵照老人家生前的遗愿,告别曲播放的依然是那首志愿军最喜爱的传世金曲——《上甘岭》电影主题歌《我的祖国》。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两岸稻花香……”回荡在告别大厅的那刻,每一个送行的人都无不为之动容。我知道,靳钟首长心中的那条大河就是家乡和祖国,无数的志愿军英雄前赴后继,为她走上战场、为她浴血奋战、为她流血牺牲,最终胜利凯旋!那一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愿“一条大河”的故事经久不衰、璀璨光彩……
(四)
2015年,又一年初春的夜幕,我终于在键盘上敲完了最后一个字。
告慰父亲,告慰亲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再次翻阅那本熟悉的《中国地图册》,久久凝视父亲留下的笔迹;细心寻觅地图上老人家用红笔标出的每一位烈士的家乡;一一数着地图页面空白处老人家用铅笔记录的英雄名字:孙子明、张怀英、李忠先、郑金钵、欧阳代炎、余贵、侬廷秋、柴云振、龙世昌、苏世英……整整52位英雄,还有与敌同归于尽、血洒峰岭的那么多无名英雄……不禁潸然泪下。
我敬佩那一代经历战争磨砺的老前辈纯洁高尚的战友情,“写写英雄,那时候战役打起来,差不多天天都有英雄人物涌现,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这是咱们部队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啊,用心去铭记革命老前辈征战的历史,记住每一位英雄。
在《夜话上甘岭》出版后的又一个五年,我终于如释重负,完成了《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同时也填补了多年来自己内心留下的莫大憾事:“从小成长在父亲身边,却不知晓老人家的革命征程。”的确,父亲生命中无论有多少属于他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一旦融入漫长的历史洪流,那也仅是沧海一粟,大可忽略不计。但作为他的儿女,尤其是在完成了父亲这部亲历上甘岭战役口述实录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血脉的传承——是父亲的生命给了我磐石般的力量,他教诲并赋予我人生观最为丰富的营养;是父亲的生命给了我光芒,照亮我心胸,引领我向上、向前。父亲就是我心中的那条“大河”,波涛万里,浩荡无际。作为他的儿女,我对老人家永远充满敬仰、感恩和怀念。
从父亲一部口述历史,到《夜话上甘岭》出版,以及《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整整历经了30多年光阴。此间,我的爱人李韧同志完成了前期文稿整理的大量工作。我,作为他的助手,十分珍惜最后两年与他共同编辑这部书稿的日日夜夜。我们一路走来,一同被志愿军将士大无畏的精神感动着——他们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的最高利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那些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成为涌动不已的源泉,和着《我的祖国》的韵律,让我们追忆的思绪融入祖国的大江流,踏着滔滔波浪,悠远在年复一年,直到地老天荒……
在完成本部书稿的日子里,我还有幸地拜访了原志愿军第15军44师师长向守志老前辈,老人家九十多高龄,但谈起那段腥风血雨的战争历史,尤其是44师血战391、381高地和上佳山的往事,仍是刻骨铭心历历在目。我告诉他老人家,作为志愿军的后代,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和义务完成这部志愿军老前辈当年亲历上甘岭的口述实录。老人家点头赞同:“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场正义的战争!”谈话间,他细细阅读了本书的目录,思索后,欣然提笔为本书写下了这段语重心长的题词:
六十多年前的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阵地防御作战。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只有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幅上,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鏖战43昼夜,使上甘岭战役成为我军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它带给世人的震撼是巨大的,在战争史上留下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本书就是对这一战役全面、客观、真实的记述。
我期盼,通过我的老战友,上甘岭战役前指指挥员之一聂济峰将军的口述实录,能呈现给广大读者,尤其是爱好军事的青少年朋友们一个不加修饰的、实实在在的上甘岭战役。
真实的口述历史,才是永恒的。
这里记录着历史!这里记录着英雄!
向守志
2013年10月14日
追忆采访、收集整理父辈亲历那场战争的口述实录,从心里真切感受到——每一位从炮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将士都有他们自己的传奇的故事。这些口述的战争故事与历史档案记载的文献史料不同之处在于:亲历者对战争事件、战争情节和内心世界的描述,更显真实客观、清晰细致,整理出来的文字朴实无华、生动鲜活,读起来有滋有味。他们所谈及的某些事件可能会无法精确地描绘出整个战争的全貌,但作为一代兵将真实的战争记忆,便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历史遗产。缅怀老兵的故事,既是对今天历史档案的重要补充,也是对他们为国家为军队所做牺牲和奉献的由衷敬仰和真挚感激。时光飞逝,人散曲未尽,鲜血和生命筑起的丰碑,无言地警示后人,昭示未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拯救和平的崇高事业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与日月同辉!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愧为伟大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贡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今天,上甘岭的烽火早已熄灭,硝烟散尽数英雄,愿“一条大河”的故事永久地荡漾在中华儿女心中!
“和平万岁”的纪念章
谨此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纪念!献给长眠在朝鲜三千里江山的志愿军英烈!献给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所有将士!
聂昭华
2014年10月14日初稿
2015年3月31日完稿于北京
(注:2017年9月2日,为本书题词的百岁老将军,原志愿军第44师师长向守志在南京溘然长逝。他老人家的离去,最终带走了那一代参加过上甘岭大战的所有第15军前指指挥员永生难忘、浴血奋战的亲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