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报告:除了俄罗斯,我们都讨厌!
世间才一年,人心已大变。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在去年和今年进行的「中国人的国际安全观」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感全面恶化!
仅俄罗斯基本除外!
看看上图,除了英国没有去年的对比数据,其他国家中,俄罗斯仅下降0.01分,几乎可以忽略。其他国家全部下降0.2分以上!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去年就最低分的日本,整整下降0.51分,这与日本人和日本元素在国内遭遇寒流的氛围是相符的。
下降幅度的第二高是韩国,直降0.5分,但基数较高,所以总体还可以。
至于美国,去年得分与日本一样都是最低,这次下降幅度也有0.34,最终得分仅高于日本。
现在最球最发达的美国,和亚洲最发达的日本,都是我们的眼中钉了。
总分5分,低于2.5分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印度、韩国。
在评价全面降低的背后,是国人恶化的安全预期。
有意思的是,年纪越大越不安全,18~44岁组为 48.7%,45~60岁组为52.5%,60岁以上组为64.7%。
未来十年(2025-2035)怎么办?
73%认为应更积极进取,但是相较去年下降了5%!
可见对这些年的狼性有所反思,毕竟外贸这个样子,影响到了所有人的钱袋子。
相应地,民众更希望能关注国内事务,而非对外:
高达55.6%认为对外援助偏多,比2023年上升3.1%,其中选择「明显过多」 的比例上升了约6%。
78.3%的受访者依旧同意中国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但对允许「海外用兵」的态度从92.57%下降至 76.82%。
如果发生争端怎么办?不同的人群解决方法不同。老人和低学历者,越相信「落后就要挨打」,也更倾向于用实力解决争端。
如上图,相信实力的比例随学历而下降,初中及以下高达58.54%,而硕博研究生仅37.76%。
原因应该不难分析:无知者无畏,有知者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这个差异也体面在外交「力量」的选择上,10万以上年收入群体、企业管理者、专业人士以及60岁以上的群体更相信经济力量,而年收入相对较低群体、在校学生等则更偏好文化力量。
其中选择军事力量的,公务员最低,自由职业者(无业群体?)最高,其次是工人和专业人士。
有意思吧。
但信心还是很足的,90.7%认为过去五年中国全球影响力提高,59.1%认为美国全球影响力下降。
展望未来十年(2034年前后),相信「东升西降」的比例也很高:67.24%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在全球的地位会继续衰落,88.9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全球地位将继续提升,其中39%认为将「快速提升」。
有意思是,我们最喜欢俄罗斯,最讨厌日本,但对我们安全构成挑战的前两个因素均与美国相关,分别是中美关系紧张、国际势力介入台湾问题:
02
阿里巴巴宣布:同意30.9亿元和解!
美国时间10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达成股东集体诉讼和解协议,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已同意支付4.335亿美元(约30.9亿人民币)解决一项美国投资者发起的集体诉讼。
不过,阿里巴巴否认任何关于过错、责任、不当行为或损害的指控,表示达成和解只是为了避免进一步诉讼的成本和干扰。同时,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表示,和解取决于包括法院批准在内的许多条件,并不构成承认或认定诉讼中提出的索赔有任何法律依据。
和解文件显示,这是自PSLRA(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近三十年前颁布以来,该地区第二十一大证券集体诉讼和解案,并且是美国五十大证券集体诉讼和解案之一。律师表示,中国投资者同样可能获得这笔和解金。
高价和解因何起?
这是一场由投资者提起的证券集体诉讼,指控阿里巴巴对其所谓的垄断“排他性行为”以及蚂蚁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作出了重大失实陈述。原告认为,由于阿里巴巴的虚假和误导性陈述,导致阿里巴巴的股价被人为夸大了。
在认定过程中,法院驳回了原告对阿里巴巴就蚂蚁集团IPO声明的质疑,对阿里巴巴是否存在垄断行为及失实陈述的指控成为讨论关键。和解文件提到,反垄断索赔涉及电子商务市场和中国反垄断法的复杂经济和监管问题,这项索赔是一个重大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2月,新华社报道,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2021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告,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罚款182.28亿元,并要求阿里巴巴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2024年8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称,阿里巴巴集团三年整改完成。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分析,从阿里巴巴接受和解的角度来看,由于阿里巴巴此前表明未构成反垄断,但最终受到了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若进行诉讼程序,阿里巴巴的确有较大的赔偿风险。而从原告的角度来看,索赔的流程十分冗长,且大量证据取得需在中国完成,原告也存在着索赔失败的风险。和解文件中还提到,即便原告确定了责任,也面临着证明其重大损失因果关系的风险。
最终,这项和解的金额4.335亿美元占到了本案可能获得的最大赔偿金额112.29亿美元的3.73%。这一比例是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证券集体诉讼中估计赔偿金平均数1.8%的两倍以上,并且远远超过了过去十年中投资者损失超过100亿美元的证券集体诉讼和解金占最大赔偿金额0.4%的平均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关注到,今年8月,阿里巴巴截止至6月30日的季度财报中,已经显示了一笔金额为31.45亿人民币(433亿美元)的股东集体诉讼的计提准备金。
中国投资者也有份?
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中国的阿里巴巴美股投资者也有望“瓜分”这笔高额和解金。
和解文件显示,该集体诉讼的“和解集体”指在2019 年11月13日至2020年12月23日(含)期间购买或以其他方式获得阿里巴巴美国存托股票的所有个人和实体。
但“和解集体”不包括:(a)没有遭受可赔偿损失的个人和实体;(b)被告;阿里巴巴现任和前任所有相关时期的官员和董事;其直系亲属及其法定代理人、继承人、继任者或受让人,以及任何由被告或根据本(b)款被排除在外的个人在任何时候拥有或曾经拥有控制权的实体;(c)个人被告是定居者或为个人被告及其直系亲属(或其成员)的利益而设立的任何信托;(d)阿里巴巴现任和前任的母公司、子公司、受让人、继任者和前任者;(e)被告的赔偿责任保险商。任何向法院提出请求将自己排除在外的个人或实体。
游云庭表示,按一般经验来看,在走完和解流程或收到阿里巴巴和解金后,代理这项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会在其网站公示,通过相应的网站入口,投资者填写表格、提交证明等,通过审核后就会获得相应损失赔偿。在此期间,投资者可注意证券机构的相关邮件通知或自行登录相关律所。
不过,游云庭提到了一项他的亲身经历,此前,他曾收到亚马逊的邮件,称其购买的商品因虚假广告陈述可进行索赔,邮件显示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链接,他在该链接提交了截图和订单号并通过审核。过了大半年,他收到了一张从美国寄来的个人支票,但寄到时支票已经过期。尽管在与亚马逊沟通后又获得了第二次支票寄递,但第二次寄到时,支票同样过期了。这意味着,种种情况下,符合条件的国内投资者想要拿到赔偿也可能面临着更多困难。
阿里以赔偿为由转移财产?
阿里公告,愿意支付4.335亿美元(约合30.87亿元人民币),以与在美国提起集体诉讼的投资者和解。我本来想心疼一下阿里,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看评论,却是一片「卖国」的叫骂,排在榜首的是「原来还可以这样把钱流出去」:
除此之外,网友还提出了处理办法:「禁止阿里支付」
险些看得我不知活在大清还是大明。阿里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当地投资者当然可以起诉。而且,这个主动和解还未必能得到法官同意。如果继续维持诉讼,阿里可能最高要付出116.3亿美元(约828.8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
相比之下,4亿如果能结案,真的很划算了。至于会不会输官司,我觉得可能性很大。
因为起诉理由是: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国家市监总局对阿里发起反垄断调查,而阿里没有及时提示风险,给投资者造成了经济损失。
事实上,2021年4月,市监总局认定阿里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政策为垄断行为,并作出行政处罚。这就没什么好讲的了:我们自己的官方确认了垄断行为,而阿里没有及时示警。
阿里市值最高时曾达8600亿美元左右,现在只剩2333亿美元,什么原因导致的,也都是明白账。
毕竟美国跟我们不一样,公司存在问题被官方处分、没有及时公布信息,是要给股民一个说法的。站在股民的立场上,你在国内讨不到的公正,难道也不允许别国股民追讨?至于说资金外流的,就更搞笑了。
当初阿里上市,人家投资者是用真金白银买了你的股票,你笑割美国投资人韭菜;现在人家一告要赔偿,就变成了资金外流、转移资产!连写这篇文章,我都觉得多余,这都什么世道!
再说了,吴妈嫁人,关你阿Q啥事?
03
外资大降30.4%,怎么这么惨?
青蛙本来已经习惯了各种不太好的消息,只要用温水煮,根本不会动弹。比如去年外商投资比2022年同比下降13.68%,眼皮都不抬一下。
结果,前几日商务部放了个大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降幅30.4%!
什么?
本来,第二季度国际收支中的直接投资负债减少了近150亿美元,已经创了记录。那时我说,如果下半年延续上半年的态势,这将是自1990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首次年度净流出。
一语成谶!
但没想到是这么惨烈!
除德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对华投资增长外,多数国家投资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或增速缓慢,这也与国际关系的变化完全成正比《报告:除了俄罗斯,我们都讨厌!》
可以不喜欢,但难道生意都不做了?
要知道,今年初,我驻欧盟大使傅聪还指出:闭关锁国、拒他人于门外,不可能「保护」自身经济,只会害了自己。
除了大使喊话,各种反击「脱钩断链」的举措接二连三。今年初,连中国老百姓都不能碰的禁脔金融业,外资可以100%控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紧接着,制造业领域的限制措施全面清零。弯转得太大,以致网友跟不上了:
再看看视频号上,这是第一财经的报道下,排在前两位的一位河南IP和一位山东IP的评论:
在经观的视频下,这是排在前两位的北京IP和湖南IP的评论:
网友的情绪,事后可以慢慢平复,但问题是,好像努力并没起到什么作用。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之前一直想挤进来的国际金融机构,也不动心了。难道是因为我国市场的赚钱效应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也是,国内企业的利润也在大幅下滑,今年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1%。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来了,确实未必能赚到什么钱。换句话说,市场的吸引力在下降、被抛弃。这直接导致就业和外贸压力,毕竟,外资企业在中国外贸结构中的比重最高曾超过1/3!虽然从2021年的35.9%,一路降至2022年的33.1%、2024年上半年的29.1%,但这也是出口承压的过程。以中部地区增长最迅猛的河南为例,今年上半年出口下降了19.1%,原因是富士康大举转移产能。包括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仅3.4%。虽然外资企业进出口份额仍占比占31.2%,但仅增长2%。惨烈!前段时间国家要求经济大省扛大梁,河南四川主打就业支柱,广东当然是财政支柱,但这样下去,估计都难。
你可以住在地下室里批评地方产业结构单一,也可以批评企业的产业层次不高,但你得认,因为这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狂想改变不了现实。
如果国际环境好不起来,你哪怕在某个领域跑到了全球顶尖位置,也未必就能卡别人脖子。
深圳的「遥遥领先」就很典型,在5G领域跑到了前面,结果外人不信任你,怕你卡脖子,另辟蹊径了另一条道,绕着你走。
最近还曝出,他们的一款芯片,是用马甲公司向台积电订购的,后者发现后直接向美帝官方举报事发。
供应链、技术的安全,大家都需要。本来是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互相借力,如今剑拔弩张,谁都不敢信,那就脱钩断链。
如果不能对外取信于外企,也就很难对内取信于民企。道理很简单,就像可怜的《阿里以赔偿为由转移财产?》,被国内搞了一下,结果美国投资者拿到了确凿罪证索赔,你如果不及时认错止损,只怕判决下来会有更大的损失。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宵小们攻击这是财富外流,另一方面人家愿不愿接受和解还在两可之间。
中国企业家的两难,在阿里、华为、TikTok等公司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人,配不上拥有这么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
来源:老干体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