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反腐不要查贪官,有更好的办法!

繁体

李县长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盯着桌上那份财产申报表

填,还是不填?怎么填?填多少?

他心里明白,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仕途上的一场豪赌。

填得太实在,别人会说你“家底太厚”;填得太干净,又显得不够真实。

这样的纠结,不只是李县长一个人的困扰,而是无数公职人员的共同心病。

反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了这么多年,巡视、审计、双规,各种方式轮番上阵,可腐败依旧顽固,甚至有时候变得更加隐蔽。

这不禁让人思考:难道我们一直以来的反腐策略,真的有效吗?

1

传统反腐:查出来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这些年,国家层面反腐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巡视组雷霆出击,挖出一批又一批“老虎”“苍蝇”;

大数据筛查,让贪官的银行流水、房地产交易无所遁形;

实名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让贪腐行为不敢轻易露头。

但即便如此,腐败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而且随着监管升级,贪官们也开始“进化”——不再直接收现金,而是用更高级的手段隐匿财富,比如海外资产转移、家族式利益输送、基金信托代持……反腐,似乎永远落后于贪腐的速度。

2

换个思路:不抓贪官,反而更有效?

就在传统反腐模式陷入瓶颈时,北大法学院教授王明义提出了一个反向的思路:与其花大力气查贪官,不如直接让所有官员公开自己的财产,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让每一个公职人员在上任时、在职期间、甚至离任后,都必须如实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

这样一来,大家都能看到官员们的收入来源和资产变动,贪腐自然无处藏身。

这个方法的优势是什么?

降低监管成本:与其大海捞针查问题,不如直接把账本摊开给大家看,让社会监督代替繁琐的审查。

提高震慑力:财产透明意味着“裸奔”在大众视野里,谁还敢随便伸手?

提升政府公信力:与其让公众通过小道消息猜测,不如直接给出清晰的数据,堵住谣言的口子。

这种方式,就像考试前让所有学生先交出草稿纸,谁作弊、谁耍小聪明,一目了然。

财产公开:真能让腐败无所遁形?

当然,这个方法听上去简单,但真正执行起来难度不小。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隐形财富”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贪官们早已学会如何让财富“漂白”:

离岸公司:资产藏在海外,账面上“清白无辜”;

家族代持:钱不在自己名下,而是在亲戚朋友手里;

虚假投资:钱变成股权、艺术品、加密货币,完全不留痕迹。

所以,光靠官员自觉填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制审查追责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而且,公示信息的范围、监督方式、数据安全性,都需要严谨的法律框架支撑,否则一旦沦为形式主义,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写到最后,

归根结底,腐败的根源并不只是个人贪念,而是制度漏洞给了人性可乘之机。

如果能用制度让贪官无路可走,才是真正的反腐胜利。

或许有一天,李县长们不需要再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怎么填表”,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财富,都已经透明得无处可藏。

来源:小微之声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