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起于草莽,崇尚大开大合和经验主义,这种普遍存在暴发户心态,让他们对于宏观周期和经济规律并不是非常重视。
作者|深水财经社 纳兰
从一个木匠,到一个家居帝国,车建新用了20年,但是把这个帝国玩崩盘却只用了三年。
2025年5月14日,曾经的“千亿帝国”红星美凯龙(601828)发布消息,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车建新已被云南省纪委监委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措施。
30多年前,这位叫车建新的木匠从金坛来到常州市区讨生活,30年后,一座资产过千亿的家居帝国已经屹立于上海滩,成为国内最大的家居卖场连锁。
然而车建新却因自己不断膨胀的胃口,仅仅三年就让红星美凯龙陷入危机。
1983年,17岁的小木匠车建新孤身一人从老家金坛县,来到常州打工谋生,
1986年,20岁的车建新揣着借来的600元,在常州开了一家小家具作坊,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这个出身贫寒的木匠,仅用一年时间便将作坊升级为“青龙木器厂”。
凭借对木工手艺的执着和敏锐的商业嗅觉,1991年,他投资100多万元创办常州市第一家大型家具专营商场“红星家具城”,首创“前店后厂”模式,将生产与销售无缝衔接。
车建新的发迹,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当然也借助历史的进程。当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凡是有点商业头脑的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大地可谓是遍地是黄金。
而几乎与车建新前后脚时间,一个来自南通如皋的木匠丁佐宏带着一套斧头锯子来到常州打工,之后他在常州盖起了一座月星家具大厦,并在2000年与车建新会师大上海。
“当时常州人结婚,都要去红星家具城挑家具。”一位老常州人回忆道。车建新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1994年成立常州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1996年彻底告别生产环节,转型为渠道商,其运营模式类似家具界的苏宁,汇聚众多品牌,一站式满足消费者家居购物需求。之后陆续进入到江苏省内的南京、扬州。
2000年,上海真北商场开业,标志着“红星美凯龙”品牌正式跨出江苏省,走向全国。
车建新的野心不止于此。2008年,他在上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家居商场,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引入2050未来家居体验馆和2500智能生活馆,将家居卖场升级为“生活方式体验中心”。2012年,红星美凯龙成为行业首家运营100家家居商场的企业。
2015年和2018年,红星美凯龙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家居行业首个“A+H”双股上市公司,市值一度突破2600亿元。
2021年,是美凯龙的巅峰时代,当年末,公司拥有400多家商场,总资产规模达到1351.88亿,营收答案都155.13亿,但是净利润只有20.47亿,只有2019年的不到一半,而这一年也成为车建新由盛转衰的开始。
然而,盛极而衰的种子早已埋下。2009年,车建新成立上海红星美凯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涉足地产领域。这一决策,将红星美凯龙拖入“家居+地产”的重资产泥潭。
但在当时,这一模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狂潮才刚刚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连年暴增,能拿到地皮、盖出房子就能赚钱,而与房地产紧密相连的家居行业,也急剧扩张。
从美凯龙上市以来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到,从2015年开始,美凯龙开始进入大规模投资时期,当年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入156.38亿,是上年的近三倍,到2018年达到239.49亿,这个筹资绝大部分是借款。
公司的资本开支也急剧膨胀,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从2015年的46亿增加到2018年的126.68亿,其中构建固定资产约占一大半。
数据还统计,2015年至2018年,红星美凯龙通过ABS融资超过200亿元,疯狂拿地建商场。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1165.33亿元中,投资性房地产高达688亿元,占总资产的59%。
与此同时,家居卖场主业也遭遇滑铁卢。2018年后,随着精装房政策推行和电商冲击,传统家居卖场客流量锐减。红星美凯龙的商场出租率从2018年的95%跌至2024年的83%,空置商铺导致租金议价能力丧失。
在2021年公司营收规模达到顶峰后,公司盈利能力开始急转直下,2022年勉强盈利5.59亿,2023-2024年分别亏损22.16亿和29.83亿。2025年一季度亏损就扩大到5.13亿。
而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也开始急剧下降,从2021年的166.67亿,降至2024年的78.33亿,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债务压力更是如影随形。截至2024年末,红星美凯龙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负债余额高达85.25亿,流动负债余额高达289.31亿。而同期公司货币资金只有37.95亿,流动资产只有89.76亿。
这意味着,公司偿债能力已经岌岌可危,如果要保证流动性的话,就必须要变卖固定资产才能还债了。
面对债务危机,车建新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于是,车建新开始频繁的通过资本运作自救。
2021年7月,他将房地产业务平台红星企发70%股权作价40亿元卖给远洋集团及远洋资本;2023年,又将红星美凯龙29.95%股份转让给厦门国资建发股份,套现62.86亿元,从而放弃了美凯龙的控制权。
厦门建发是厦门国资三剑客,近些年在国内资本市场纵横捭阖,但是对面这样一个家居地产巨无霸,他们似乎也没有好的办法。
虽然建发股份在入主后向红星美凯龙输血37亿元,但后者的流动性和经营性问题仍未解决,前文数据已经说明了这一现状。
2025年5月14日,红星美凯龙公告将于5月29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向建发股份借款95亿元额度的议案。
况且,这笔“救命钱”能否到位尚未可知,但车建新的突遭留置,无疑让本就脆弱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更令人担忧的是,车建新虽已卸任董事长,但仍通过多层股权架构掌握美凯龙34%的表决权,并以总经理身份主导公司战略转型。因为他是美凯龙的创始人,而初来乍到且是经营门外汉的厦门国资显然玩不转这个家居帝国。
厦门建发对于美凯龙的收购,也一直遭受广泛诟病,感觉这家国资似乎是只对收购的过程感兴趣,而对于收购之后的持续经营缺乏长远的考虑。
厦门建发入主美凯龙两年多来,加上此前收购的两笔投入,厦门建发在美凯龙身上的投入预计要到200亿,这个钱要多长时间能收回来?
美凯龙会不会成为厦门国资的“无底洞”,或者是第二个“万科”?
从一个家居作坊到家居帝国,车建新用了不到20年,但是这个帝国从极盛到危机却只用了三年时间。
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困境,做大不容易,做烂很容易。这是这一辈企业家身上普遍存在人性弱点导致,也是时代背景裹挟影响的产物。
“我并非天赋异禀之人,唯有靠着勤奋努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车建新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成为常州首富后,车建新的心态或许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一次接受专访时,他不经意间炫富说道:“我确实有不少财富,可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花。平日里也就是购置些衣物、买几辆车,像1000多万的劳斯莱斯,对我来说也不算大开销。唯一算得上奢侈消费的,就是喜欢在全球各地购置别墅,只要看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就忍不住出手。但即便如此,钱还是花不完。”
车建新的传奇,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但其败局,亦源于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和对风险控制的忽视。
近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家以飞蛾扑火似的牺牲,为后辈企业家充当反面教材。他们起于草莽,崇尚大开大合和经验主义,这种普遍存在暴发户心态,让他们对于宏观周期和经济规律并不是非常重视,在顺周期中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一旦遭遇从未经历过的市场下滑,便立刻轰然倒塌。
来源:深水财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