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的孔子

繁体

一年多来,我们在萱蒲书院一字一句通读《论语》,书中孔子那穿越千年的话语,仍然有血、有肉、有温度,在凌老师的带领下,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如何做一个正直、诚信而又有智慧的人。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的内心总有一丝遗憾,遗憾自己年少时对儒家思想的肤浅理解,根本没懂儒家思想讲的是什么,如今才略知儒家的思想内核,蹉跎了大把的岁月;也遗憾很多人像我以前一样误解了孔子和儒家思想,而大多数人没有我这般幸运,有机会来到萱蒲书院学习真正的国学经典;我也遗憾自己才疏学浅,没能做到有理有据地让别人了解真正的孔子。

虽然儒学的复兴已经三十几年了,儒家的精神价值也开始回归到人们的心灵和日常生活中,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变人的生活水平相对容易,改变人的观念需要很长时间。年长一些的人总是把孔子与封建落后联系在一起,很多年轻人也只是把《论语》中的金句节选出来当作知识来学习,而没有意识到,到底孔子给我们留下怎么样宝贵的人生智慧。

谈到《论语》,总会有人说儒家思想落伍了,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每次听到这样论调我都会有点痛心,也有点无力,觉得很难跟一个没读过《论语》,而认为论语迂腐的人谈论《论语》的智慧。最近我把自己的思路缕了一下,下次有人这样说,我争取把这件事讲清楚,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当然,对于书院的同学来说,这是毋容置疑的问题,所以这篇文章算是写给没有通读过《论语》的朋友吧。

这些人观点主要有:

1.儒家思想的封建等级观念,还特别指出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儒家的愚忠思想

3.儒家的愚孝思想

首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说了这番话,白话文是:君主要做好君主分内的事(做一个开明、品德高尚的仁君),臣要做好臣分内的事(为国家、百姓服务),父亲做好父亲分内的事(尽到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儿子做好儿子分内的事(尽到孝顺父母、仁爱兄弟的义务)。在这里可以看到,孔子这句话里没有任何跟等级有关的字眼。

到了西汉,董仲舒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重新进行了解读,具体是把君、父、夫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把孔子“各自做好分内之事”逐渐改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高贵与低贱之分。而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

孔子如此被歪曲、被篡改,令人痛心。我在书院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常常会感慨到孔子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他的内心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在当今的世界,也是必不可少的、弥足珍贵的思想。

他认为,仁君值得我们去尊重,但不是绝对的效忠与服从。关于“忠君”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在《论语》里孔子是怎样说的:

《论语.先进篇》——“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意思是:要以道义来侍奉君王,如果君王不行道义,那就辞职不干。

《论语.公冶长篇》——“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

意思是:君王(国家)有道义,就出来做官服务国家,君王(国家)无道义,卷铺盖走人,胸怀理想等待时机。

《论语.泰伯篇》——“子曰:……,天有道则见,天无到则隐。……”

意思是:孔子说:……天下有道义,出来有所表现,天下无道,就隐藏不出。

《论语.宪问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意思是:子路问如何侍奉君王,孔子说不欺瞒君王,但是要勇于直谏君王。所谓事道不事君。

《论语.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意思是:子宪问关于耻。孔子说,君王(国家)有道,应该出来做官拿俸禄;君王(国家)无道,还出来做官那俸禄,是可耻的。

《论语.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意思是:君王(国家)有道,便言行正直,敢于直谏;君王(国家)无道,要言语谨慎,但是行为仍然要正直。

从以上孔子的言语可以看出,对于君王,孔子的态度始终如一,就是事道不事君。所以,一个人如果通读了《论语》,如何等得出孔子愚忠的结论呢?

孝悌,也是“仁”的核心要素之一。因为孔子相信,由孝顺的子孙及仁爱的兄弟所构成的国家,一定是井井有条安宁治安的。但孔子绝不赞同子对父的盲目愚孝。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个关于孝的故事,简单说是这样的:

古代的一个孝子,家境贫寒,妻子生有一子。孝子担心养育孩子会影响奉养母亲,与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而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去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现一堆黄金,夫妻得黄金,欢天喜地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养育儿子。

就是这个“埋儿奉母”故事,这样的“孝”震碎了我年轻的三观,从此排斥儒家的忠义与孝悌。可是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个故事跟儒家完全没有关系,它出自晋代的《二十四孝》,这个“孝”已经远离了孔子的主张的“孝悌”。下面发生的曾子身上关于“孝”的事,再看看孔子说的“孝”是怎么样的。

孔子的弟子曾子,是个大孝子,有一次他在地里干活不小心斩断了秧苗的根,父亲很生气就用大木杖打他的后背,曾子没有躲闪,结果被父亲打晕,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他醒来后先想到了父亲,怕父亲担心他,就赶紧欢欢喜喜地爬起来,整理好衣服去给父亲行礼道歉,还问父亲:“我做了错事,劳烦您费那么力气打我,您没累着吧?”父亲见他没事,也没说什么。曾子于是回到房间,拿出琴高声弹唱起来,希望欢快的琴声和歌声传到父亲那里,让父亲更加放心。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子对父亲的孝顺。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怎么说的呢?

孔子听后很不高兴,告诉弟子说,如果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其他弟子也不明白,就进去问孔子。孔子给这个弟子讲了舜和父亲的故事。舜侍奉父亲十分尽心,每当父亲有需要时,他随时都在身边。可是舜的父亲要杀他时,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父亲用小木棒打他时,他就忍受着,可是如果是大木棒时,就应该避开。这样舜的父亲才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尽到了孝子的本分。而曾子侍奉父亲,却没有爱惜自己身体,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父亲杀了你,他该是怎样的罪过呢?曾子听了才明白自己的错误有多严重。

这才是儒家更深一层次的“孝”。孝道不是盲目的随顺,而是需要智慧的。这与《二十四孝》里那个故事里的“孝”完全不同。

后世儒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不断的阐释和发挥。这些阐释和发挥虽然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但也使得孔子的原始思想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解除这些误解的方式很简单,读一下《论语》原文就不会得出那荒谬的些结论。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智慧的光芒丝毫没有减弱,孔子思想里没有策略、阴谋,没有窍门、捷径,讲的都是人生正道,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好的人生,不需要什么丛林法则,只需我们做一个有德有智慧好人。

毕慧新

2024年9月12日下午于易三仓大学素万那普校区

来源:萱蒲书院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