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晨枫老苑
我有一个朋友,一开口就是外国人有多诚实,中国人有多操蛋,而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外国人信上帝。
虽然在酒桌子上,我也只是笑笑而已,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却很想告诉他一个事实,他恰好说反了,中华文明的底子才是实事求是,而西方文明从古到今,全是靠谎言支撑起来的,为啥呢?
你看我们就拿《圣经》来说,上帝造了亚当和夏娃,据说是所有人类的始祖,他们只生了三个儿子,可是这三个儿子全都娶了媳妇,那请问这些女人是从哪来的呢?
又比如《圣经》里说,创世的第一天就有了光,可是上帝在第四天才创造了日月星辰,那请问没有太阳,又何来第一天的光呢?
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在《圣经》里比比皆是,这明摆着就是一个超级大谎言,可是欧洲人为什么还能信了几千年呢?
因为如果你是一个机灵鬼,恰好古时候生在了欧洲,胆敢问神父这些问题的话,那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头,会毫不犹豫地叫人把你绑在火刑架上,而且是用文火,慢慢地烤。
西方文明的底子,一个是谎言,一个是暴力,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但这套玩法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彻底行不通了,因为中国古代的精英们,不信鬼神的是大多数,他们天生就是一群唯物主义者。
比如道家的鼻祖老子就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儒家的圣人荀子也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在他们看来,你过你的,老天过老天的,你俩之间没有一毛钱关系,别把自己太当根葱,真以为神仙有那么无聊,好像随时都在看你的直播,等着为你打赏似的。
因此古代西方人争来争去的,无非就是哪个神仙更灵,但是在中国,却是争的哪种制度更好。
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说,中国人的这个高度,已经把整个世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所以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这个文明,牛逼着呢!
书接前回,我们说了,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公这一套不灵了,那该怎么办呢?
第一个试图拿出解决方案的是孔子。
说起孔子,我们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个迂腐的老头子,但其实孔子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实际上是大大地狡猾狡猾的。
孔子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是他老爸在下乡考察工作的时候,和村里的小芳野合的产物。
虽然生活在二奶家庭,属于社会的最下层,但是孔子却在14岁那年,成功地实现了人生逆转。
孔子的父亲早亡,家里自然不认这个野种,但是14岁的孔子可不是吃素的,他直接就来了一场行为艺术,逼着对方低头。
这一年恰好他母亲去世,于是他就带着母亲的棺材,来到了大街上,到处向人打听,他父亲的坟墓所在,声称要把两个人合葬。
这一招太高明了,在那个小国寡民的熟人社会时代,大家互相之间都知根知底,孔家的墓园在哪里,孔子当然一清二楚了,可是他偏装作不知道,在大街上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炒作,直接把事情搞大。
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要脸的,孔家自然也不例外,自家的孩子都敢不认,这个人他们丢不起,于是孔子成功地实现了鲤鱼跃龙门,从平民变成了贵族。
所以孔子从小就是一个造势的高手,一直贯穿了他整个的人生。
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当时的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前面我们讲了,周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放弃了鬼神,用规章制度来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治家。
他的这套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像管理一个家那样,管理一个社会。
因此搞清楚谁有资格当“爸爸”,谁有资格当“儿子”,才能理清管理链条。
但问题是即便理清了管理链条,给别人当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不给别人发糖,别人凭什么叫你“甜爸”?
可是周朝到了春秋时期,很多当爹的混得还不如儿子好,别说给儿子发糖了,甚至要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要看儿子们的脸色。
比如到了孔子这个时代,鲁昭公的日子就过得清汤寡水,相反鲁国的三桓,也就是鲁昭公的几个兄弟,却过得风生水起。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呢?
这是分封制造成的,分封制在本质上,就是大家分家过,时间久了,那自然就有日薄西山的,也有锦上添花的。
比如一个家庭里,大哥家本来是族长,他那一支最有钱有势,自然全族的人都要听他的话。
可是没想到后代的子孙不肖,只知道喝酒泡妞,几代之后家道中落了,从大地主混成了看门的大爷。
而二弟家本来不怎么样,但是后人给力,运气又特好,连中了几次彩票,结果就变成了大富翁。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说族里的人现在遇到了困难,是去找那个看门的大爷呢?还是去找那个大富翁?
再加上万一这个大富翁,人又有一点“傻”,你向他借了一万块钱,等到还钱的时候,他跟你说:“大家都是亲戚,怎么这么较真呢?你帮我保管着这一万块钱也够累的了,这样还五千就可以了,剩下的五千你就留作辛苦费吧。”
遇到了这样的主,你是不是难免心情有点激动,也会像夜总会里的小姐,遇到了有钱的大叔一样,恨不得直接就喊他们干爹呢?
相反,那个作为族长的看门大爷,问你借了十万块钱,当你找他要的时候,他却做脸做色的怪你说:“都是亲戚,钱不过就是纸嘛,能浓于血吗?你咋这么较真呢?钱有亲情重要吗?”
你会不会心里有一千匹草泥马在奔腾,恨不得扇他两个大耳刮子?你对他还会有一点点的尊重吗?
这实际上就是从春秋开始,在各国不断上演的故事,齐国的田氏,玩得最出格,他们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疯狂地收买人心,最后成功地篡权夺位。
周公当初,只想到了管理一个家庭,需要长幼和亲情,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谁能当爹这种事,不是光有户口本就可以了,还需要实力,没有实力,甚至连亲情都维持不住。
而孔子所在的鲁国,鲁昭公就混成了看门大爷,他的几个兄弟,也就是三桓们,全都变成了董事长。
你说这到了过年过节,亲戚们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争着拍董事长们的马屁,谁还把鲁昭公这个看门大爷放在眼里?
而鲁昭公偏偏还受不了这个刺激,非要大吵大闹,自然也就被扫地出门了。
对于这个现象,孔子是非常看不惯的,这倒不是因为他是周公的小迷弟,属于儒家思想的原教旨主义者,而是因为每次发生换“爹”事件,就会伴随着这残酷的战争和野蛮的屠杀,给整个国家带来沉重的苦难。
而且这些新诞生的“爹”,通常缺乏权威性,所以很容易又被别人推翻,从此让这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比如三桓才赶走了鲁昭公,而三桓的家臣阳虎立刻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不仅仅把三桓架空,而且还准备把他们全体干掉。
因此孔子觉得,要是谁有钱谁就能当“爹”,把真正的“爹”晾到一边去了,那这个家岂不就乱套了吗?
所以孔子的主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管有钱没钱,大家还是得把户口本上的爹当爹,这样才符合自然规律,不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持续不断的流血之中。
可是哪怕我们用脚趾头想一下,都会发现这事不靠谱,就好像大家年会的时候,酒席是董事长请的,红包是董事长发的,可是孔子却在那里振振有词地,想让大家把看门的大爷当回事。
可是这个看门的大爷,早就穷困潦倒,你非要让他出来给大家做主,你觉得这时会发生什么状况?
说不定哪个七大姑八大姨就会冒一句:“谁家的疯狗在叫呀?怎么没人管一管呢?”
所以孔子的这个政治主张,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因此他这一辈子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最后只能“惶惶如丧家之犬”。
孔子虽然没有提出一个解决之道,但他却是第一个,准确地描述了周公政治思想的人,因此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更重要的是,他虽然只是一个嘴炮,不算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嘴炮也有嘴炮的好处,那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弟子,而这些人,就开始了不停地探索,如何把孔子的思想落地。
下一个出场的人,就是孟子。
说起孟子,今天的人更爱吐槽的是孟母,也就是孟子他妈,这位老太太可是中国学区房的创始人,也是后来所有中国虎妈的代表,正是因为孟母们太注重子女的教育了,动不动就要三迁,所以才把中国的学区房炒成了天价。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这人要是活在现在,大概也是互联网上的杠精了。
孟子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和人辩论,总是能把键盘敲得噼里啪啦,用雨点一样的口水,把对方淹没。
所以有个叫公都子的人,对此非常好奇,就跑来问孟子:“大家都说你是个杠精,你能对此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没想到孟子一点都没有脸红,反而义正词严的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看来责任全在女方。
孔子要大家不要仗着有钱,就不把户口本上的爹当爹,但他同时也对当爹的提出了标准,就是你不能老想着去吃大户,你得拿出一点诚意来,也要记得在群里给大家发发红包,这就是所谓的仁政了。
可是问题是,当爹的已经沦落成了看门大爷了,他怎么给大家发红包呢?
更重要的是,这个爹只是辈分上的一个爹,属于干爹,早就没了亲情关系,辈分上的子女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那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对于这些问题,孔子只知道吐槽,除了吐槽之外,他也无能为力。
而孟子则不同,他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当爹的你穷点也没关系,但是只要你不要老想着去揩大家的油,大家还是会尊重你的,为什么呢?
孟子抛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性善论,他声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可是为什么一些人有了一点钱之后,就横着走路,也不把爹当爹了呢?
那是因为他们后来学坏了,老是跟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天天去夜总会逛,一天到晚跟小姐们打得火热,却从来不把老子当回事,都是因为当初没有教育好,所以教育很重要。
因此在孟子看来,不论是爹地还是子女,只要每个人都把内心的善发掘出来,用善意去互相对待,那所有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孟子坚决反对用武力去解决问题,他声称春秋无“义”战,因为在所有的战争中,流血最多的都是人民。
那要是当“爹”地教育不过来,就是个恶茬怎么办呢?
孟子给出了答案,换个善良的人当爹。
这个想法在两千年前,是石破天惊的,简直就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所以即便是一千多年后,当那个视权力如生命,专制独裁的朱元璋,看到了孟子的这个说法的时候,竟然气得拍桌子掀板凳,勃然大怒,甚至要把孟子的塑像从孔庙里搬出来砸碎,后来大臣们苦苦相劝,也不肯作罢,依然下令必须把孟子说的这些话从书里删掉。
那孟子说了些什么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所以谁说儒家是奴性学说,至少在孟子这里,儒家是充满了浩然正气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是“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品格。
孟子的文风很像鲁迅,即使今天读起来,也依然铿锵有力。
孟子认为一切问题都是思想问题,政治正确是施政的关键,但问题是,真实的世界哪有这么简单,别人的拳头比你大,又不听你的该怎么办?
当孟子周游列国,去推销他的政治思想的时候,所有的执政者,都想得到这个答案。
但孟子没有答案,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喊口号,而每一个口号又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所以没有哪个国君敢反驳他,但也没有哪个国君把他当回事,儒家思想这个时候就陷入了僵局。
虽然我们用调侃的语言,戏说了孔子和孟子,但他们事实上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灯塔。
周公创造的儒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践,也就是他首先观察到,一个完美的家庭,一定是人类最佳的组织方式。
所以既然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把这个方式,推广到管理整个社会上去,自然也是科学的。
周公虽然进行了政治实践,但是这套理论,却是孔子最先完善的,而对于一个完美家庭,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则是孟子提出的。
因此中华文明的底子,是实事求是和科学的,这和西方人靠用谎言编织的鬼鬼神神,来治理整个社会,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上,所以儒家思想,很可能才是人类永远的灯塔。
所以后来的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完全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即便是今天的西方思想,它也不是对事实的总结,而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都是从基督教原理推演出来的,它的根是不牢靠的,是不科学的。
孔子和孟子虽然指明了方向,但儒家的再次落地,却是极其漫长的,此后儒家的弟子们,开始了全方位的摸索。
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对法家的看法存在很大的谬误,其实法家就是儒家的一体两面,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认识上的失误呢?
因为他们都跑偏了,他们光记着孔子和孟子讲的那些大道理,而忘了儒家政治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用管理一个家的方式来管理整个社会。
而回到战国时代,儒家知识分子们,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大部分的“爹”在这个时候,都混成了看门大爷,那该如何让“爹”能有个“爹”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