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的小城小事

繁体

本页插图来自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和内容无关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用笔写活了一座城。

  

从唐朝至今这1000多年来,扬州因为杜牧的诗成了休闲之城,成为很多文人墨客的“朝圣地”。扬州没有做过古都城,没有什么信仰的神殿,不是九五之尊的起居宫,更没有超凡入圣的传说,它只是一座普通的中国小城,是杜牧的诗让它成了中式世俗生活的理想之所,代表着古代中国城市文化。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的小城小事

  

到这来,不会登高望远、不会怀古忧今,只为吃喝玩乐,潇洒走一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是调任它地,离开扬州后,给在扬州的老朋友韩绰写的这首诗,笔下不是杜牧此刻的青山绿水,而是他记忆中的扬州。

  

记忆会自动上滤镜,曾经的扬州如今成了杜牧心中的一幅画,只剩下“青山隐隐水迢迢”,“隐隐”的山,“迢迢”的水,都是遥遥相望,远距相隔的感觉。杜牧此刻身在他处,思念故地只能用远景来描述。

  

“秋尽江南草未凋”,此时已经是秋天,别处应该已经落叶满地,绿草干枯,但江南的草还没有凋,保持着最后的倔强,渲染着这美景。一个“未”,草木便都有了情,好像在说,“我们”都保持这么美的姿态,你怎么还不来?诗人对扬州的深情眷恋溢于言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诸多美好的时光,杜牧单单选取的是“明月夜”,可想而知,在扬州的时候,多少个夜晚杜牧和韩绰把酒当歌,从夜到明。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的小城小事

  

杜牧一想到扬州,就想到了夜晚的美好时光。

  

“二十四桥”到底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已经不可考了,但桥、月相伴,是赏月观桥人的视角,能有此视角的,不会是赶路人、做工人、买卖人,只能是像杜牧、像韩绰这样来过“夜生活”的富贵闲人。

  

最后一句更像是句玩笑话,像平时老友之间的调侃。“玉人”是指这位好朋友韩绰,请问老朋友你又在哪里教人吹箫呢?可见,这又是他俩“夜生活”里常有的安排,与歌女欢乐今宵,教歌女吹箫,而自己赋诗抒怀。

  

一句“何处”,可见有“处处”,处处欢歌笑语,处处美女佳人,今夜你在哪里呢?风流倜傥的两位才子,毫不遮掩自己的夜生活,放浪与得意全在这一句。

  

诗写大事,也写小事。

  

唐诗在初唐、盛唐的景象下,因为王朝的开疆拓土,有了边塞诗、军旅诗;诗人们也因为王朝的稳定,而追求恬淡生活,有了山水诗;更不用说像李白游历名山大川,见天地星尘,而用诗歌来抒怀的。总之,那时诗人看的是大景、想的是大事、写的诗气势恢弘、情感丰沛。诗歌写的也是“大我”——那个理想中的我,那个社会链条中的我,那个海阔天空、指点江山的我。

  

但再浓烈的情感难抵时间的研磨,当唐朝逐渐走向没落时,那个强盛的王朝不再勇武,帝国的才子们对晚唐朝廷也不抱富国强兵的希望。诗人的世界开始由“大”变“小”,从关注天地、社稷、信念转为俗世生活的乐与活,以求“小我”的暂时安定,这时美景、美酒、美人会成为他们生活的目的,他们不再关心玉门关、居延海、长安、蜀道、东海、终南、黄河、长江……甚至连自身仕途的升降也毫不动心,自洽在这种不问世事歌舞升平的生活中,管它今年明年谁是将军该是丞相。

  

白天太灰太黑,那夜就太美。

作者:十八花生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