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是刘禹锡怀古组诗作品《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其主要内容是借助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古今变化,感慨人世的沧桑。
而诗中见证人世沧桑变化的,便有那乌衣巷口的“夕阳”。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诗的第一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是对朱雀桥的环境描写,即长满了野草和野花。
据记载,朱雀桥是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是去往达官贵族居住地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如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因此,这里刘禹锡突出“野草花”,就说明朱雀桥的繁华已不再。
当然,对于唐代的刘禹锡来说,他只见证了朱雀桥的荒凉衰败,没有亲历过六朝时的那种繁华鼎盛。
所以在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中,刘禹锡引出亘古长存的夕阳来做见证,即没有变化的是依然西斜到乌衣巷口的夕阳。
除此之外,“夕阳”意象本身就有一种寂寥、惨淡的氛围感,它很贴合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
然后,似乎有了“夕阳”的见证,刘禹锡觉得还不足以让人们去感慨人世的这种沧桑变化,于是便有了三四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赋予了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意思是说,以前在王谢两大家族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却飞进了平常百姓的人家。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燕子相对于夕阳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不足以见证历史变化,但燕子作为候鸟有着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象到昔日乌衣巷的繁荣,它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纵观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通过“夕阳”包括“燕子”的见证,巧妙地突出了历史和现实的沧桑变化,从而引导人们认真地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