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晚年作《初冬夜饮》、杜甫作“冬至”诗三首,感叹人生凄苦,苏轼的冬诗却尽显潇洒和豁达

繁体

很多古诗词美到极致,也令人惆怅到极点。

例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夜里,点点滴滴的雨敲打着枯败的荷叶,枯荷本是衰败之景,有了秋雨的点缀,便添了一层韵味,然而联想一下当时诗人夙夜未眠,听了一夜的秋雨,该是何等凄凉。

南宋词人蒋捷有词云“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艳艳的樱桃,绿油油的芭蕉,本是何等灿烂之景,然而当它染上了岁月的色彩,便化作无奈的叹息。

还有“砌下梨花一堆雪”,洁白的雪花像梨花一样美,然而紧接着一句“明年谁此凭阑干”,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惆怅。

这两句出自杜牧的《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杜牧晚年作《初冬夜饮》感叹人生凄苦,苏轼修改后两句,尽显潇洒和豁达

说到晚唐诗人杜牧,很多人都会想起他那些和青楼有关的诗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将“逛青楼”写得如此美好的文人,大概也就杜牧和柳永了。

然而,作为饱读诗书的文人,若不是怀才不遇,他们也不至于如此沉沦于“倚红偎翠”的生活。

柳永是因为宋仁宗的一句“且去填词”而断送了前途,而杜牧虽然在20多岁的时候便高中进士,但仕途一直不顺。

性情耿直的他,曾屡次向皇帝进言,也因此得罪了当权者。

在他40岁时,因为被宰相李德裕猜忌,被排挤出了京城,辗转各地为官,可以想象当时的他,心中该有多么愤懑。

这首《初冬夜饮》便是写于他被贬谪期间。

寒冷的冬夜里,围炉煮酒,本是很温暖惬意的乐事,然而若是独自一人,自斟自饮,那么该是多么孤独寂寥。

“淮阳多病偶求欢”,开头一句引用了汲黯的典故。

汲黯是西汉名臣,是出了名的不畏权贵,正直敢言,后来汉武帝将他调往淮南任职,他便称病不受印绶。

诗人以汲黯自喻,表达自己因敢于直谏而受排挤的愁苦之情。

这一句值得玩味的是“求欢”一词,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男女欢爱,而是单纯指寻求快乐。

前面我们讲过诗人曾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而寄情于青楼歌姬,但是这首诗里,根据标题来看,诗人“求欢”的对象是酒,就是所谓的“借酒消愁”。

他心中的愁苦是否因此便消除了呢?我们接着往下读。

杜牧晚年作《初冬夜饮》感叹人生凄苦,苏轼修改后两句,尽显潇洒和豁达

“客袖侵霜与烛盘”,这一句算是环境描写,寥寥七字,便勾勒了一幅孤灯下,自斟自饮的画面。

“客”字是他游宦生涯的写照,充分表现了他多年来漂泊天涯的辛酸无奈。

“霜”字点出了此时的节令——秋末冬初,渲染了凄冷的环境氛围,诗人的心境也由此可知。

而“烛盘”二字,照应了标题的“夜”。

这七字看似平常,却字字不虚,足见诗人之高明。

开头两句既不写景也不抒情,只是很平常的叙述,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无尽的落寞与孤独。

再来看后两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古人总爱将梨花和雪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飞雪的洁白与壮丽写到了极致,历来为后人所推崇。

而杜牧这里虽不像参诗中那般奇丽,却又别有风韵。

暮色苍茫,庭中积雪远远望去就像一簇簇洁白的梨花,原本是很美的一幕,然而最后一句“明年谁此凭阑干”,将诗人的愁情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了。

以疑问语气出之,具有强烈的感情力量,诗人仿佛是在扪心自问,又好像在面对面地向读者倾吐他内心的抑郁和痛苦。

全诗到此结束,但是诗人凭阑怅望的画面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这首小诗道尽了人生凄苦,写得很美,也很令人惆怅。

后来苏轼化用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一首《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清明:清丽、皎洁。

同样是感叹人生的无常,但是苏轼的诗中又多了一分通透、潇洒,这大概与其豁达本色有关吧。

杜甫“冬至”诗三首

杜甫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很多,但要说杜甫最有感而发,最偏爱的节气一定是“冬至”。诗圣杜甫围绕冬至,写过五首七律,时令虽然一致,心境却截然不同,有明朗,有愁苦,也有绵绵的诗意。不变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里选取三首,《小至》《冬至》《至后》,分别是冬至的前一天、当天、后一天。这三首诗里面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和“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都已成为描写冬至的经典诗句,脍炙人口。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写的,那时杜甫在夔州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此刻虽身处异乡,但心情很好,教儿斟酒,举杯痛饮,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杜牧晚年作《初冬夜饮》、杜甫作“冬至”诗三首,感叹人生凄苦,苏轼的冬诗却尽显潇洒和豁达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是三秦。

《冬至》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比《小至》晚一年写的,但诗人的心情却完全不一样。透过《冬至》这首诗,杜甫不仅把晚年流浪生活的苦与愁刻画得淋漓尽致,更表达出对人生之路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之感。尤其他在诗最后的悲叹棋称对人生和什涂的彻底绝望:“心折此时天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这两句诗竟真成为谶语,四年后的大历五年(770年)秋,59岁的杜甫买舟东下,流浪到荆楚,最后客死耒阳。有生之年,未能返回梦中呼唤了千万遍的首都长安。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

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

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

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

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赏析:

本诗虽为《至后》,但是创作年代却在前,杜甫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流落剑南时所作的,所表达的也是思乡之愁和怀念兄弟之情,与《小至》诗很类似。不同的是《小至》颇显乐观,而《至后》则极为凄凉。

洛阳非故乡,但杜甫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与李白的相识也是在洛阳,因而“思洛阳”也是眷恋乡土、怀念兄弟。诗人思乡思亲之愁无以排遣,便作诗聊以藉慰,然而诗成之后却更凄凉、愁更愁!

读诗圣的冬至诗,我们似乎更能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透过这3首冬至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诚实、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杜甫、一位辗转挣扎于漂泊的人生和命运旅途的杜甫。而他从希望到绝望的“冬至态度”,何尝又不是封建时代诸多正直文人的共同心声呢?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