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读书最静心!

繁体

何时是读书的好时节?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一年四季皆是。

青绿满眼的夏天,换掉了春光,但爱书之人对于书籍的热情,并没有改变分毫。在平淡的日子里,看看风景,看看书,可得一个人的自在,还有如同拥有整个世界一般的富足。

夏日读书最静心!

更重要的是,一颗心能沉静下来,不再浮躁不安,不再迷茫彷徨。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夏》

新长出来的竹子压着屋檐,院子四周掩映着桑树。我的小小书斋明亮幽静,灿烂的阳光照了进来,更觉舒适。白天漫长,读完书后,听听树丛深处的蝉鸣。夜深人静,仍不忘读书,灯花一节节落下,萤火虫飞来飞去,我可一点也不寂寞。读书是件令人感觉愉悦的事情,我经常在北边的窗户下,悠闲而卧,就像羲皇时代的人一样自在。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在夏天读书,就好像弹奏着瑶琴,柔暖的南风徐徐吹来,让人身心自在,分外满足。

春天过去了,夏天来到了。风景依然那样美丽,而读书的兴趣,也从来不减。读书之人不分贫富贵贱,但有一颗爱书之心。

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

树深添雨润,溪落见人疏。

夕照斜依竹,园花落近书。

年来惟懒拙,殊觉称幽居。

——明·张宇初《喜晴》

立夏这一天,刚好雨过天晴,令人感到喜悦,心中的闲情也大大舒展。树林深茂,经过雨水的洗礼,更加润泽动人。溪水之畔,也没有什么行人,更觉清静。傍晚的余晖斜照着青翠的竹林,园里的残花悠然落在翻开的书页上。近年来越发慵懒笨拙了,除了隐居读书,也没有什么可做的,但我是真的很自在,很满足了啊!

夏日读书最静心!

夏天到了,我与时光同行,也与书籍为友,日子悠然,内心充实。如此,甚好。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唐·韦应物《燕居即事》

萧条冷清的竹林小院,风雨过后,一丛丛兰花被无情摧折。幽幽的树林里,鸟儿声声啼叫,地面生出斑斑青苔,平时也没有什么人来到这里。我在这里隐居,已有一段时日了。夏天的树木生长繁茂,小院被绿阴笼罩。屋子里最不缺的便是书籍,桌子上架子上都堆满了。闲来无事时,我最喜欢来到北窗下,翻一翻书,心静而自在。这里,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啊。

热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的热情,不因时节改,也不因贫富移,手边有几册书,便如获至宝。

虚窗暑亦凉,境静昼偏长。

树色烟明灭,蝉声风抑扬。

家贫书是业,身老睡为乡。

赤日黄埃客,纷纷为底忙。

——宋·真山民《夏日》

推开窗户,炎热的夏天,却也清凉,此地偏远清静,更觉白日漫长。树色笼着轻烟,明明暗暗,风声中响起了蝉鸣,忽高忽低。我家中贫寒,却以书为家业,人已衰老,却以睡梦为故乡,日子也还是逍遥。人啊, 活得自在随心便好,看那些奔波在红尘里的人们,忙忙碌碌,却又是为了什么呢?

夏日读书最静心!

夏天飘散着草木清香,而爱书之人,生活中又怎少得了书香?

方沼晴波动,虚堂午荫新。

夏衣谁赐葛,午食自烹鳞。

山近书多润,窗开砚易尘。

试茶燃石鼎,汲井就西邻。

——宋·徐德辉《夏日和韵》

天气晴好,池塘里波光粼粼。打开窗户,空旷的屋子,被浓浓的绿阴笼罩,凉意袭来。夏天来了,是谁为我做的葛衣啊?到了中午,就弄条鱼来做做吧。离山太近,气候湿润,书籍也总是沾染了湿气,开着窗户,砚台容易积尘。一日三餐外,看看书,写写字。茶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石鼎上煮茶,去西邻那里的石井汲水。日子虽然平淡,却正是我所爱。

夏日读书,无论天气如何,书为友,让人心静,心安,心悦。

春雨绿阴肥,雨晴春亦归。

花残莺独啭,草长燕交飞。

午箧青缯扇,筠窗白葛衣。

抛书寻午枕,新暖梦依微。

——明·文徵明《四月》

连番春雨后,绿荫浓茂丰美,天气放晴后,春天也离去了。残花依稀,黄莺却依然欢快地啼叫,草木深深,燕儿双双飞过。中午时,天气有些热了,取出许久不用的青缯扇。竹林掩映的窗户下,凉意悠悠,而我已经换上了白葛衣。看书看得乏了,将手中书卷一抛,就去午睡,天气暖融融的,很快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夏日读书最静心!

手倦抛书,可见人们对书籍的热爱,不到最后一刻,是舍不得放下它的。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纸做的屏风,石为枕,还有一张竹方床。夏天的午后,看书看得乏了,将书抛在一旁,进入了沉沉的梦乡。睡醒后,诗人不知想到了什么,不由得微微笑着。几声清亮的渔笛声回荡在沧浪之上,却将诗人拉回了现实之中。梦里梦外,书里书外,都是怎样的世界呢?漫漫人生,又有着怎样的选择呢?

生活也许是平淡的,但只要有书籍的陪伴,又怎会觉得孤单无味呢?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宋·刘颁《新晴》

满地都是青苔,雨后初晴,阳光分外明媚。院子里绿树成荫,宁静幽凉。也没有人来,而诗人也开启了午休模式。只有南风,如同老朋友一般,毫不客气地推门进来,偷偷打开门户不说,还旁若无人地翻动着桌上的书卷,等着诗人醒来。

夏日读书最静心!

睡前一卷书,可陪同入睡,睡醒后,也可以有书卷相陪,消除暑意。

青青梅子已添肥,犊角新抽晚笋迟。

茶罢日长消睡处,案头一卷乐天诗。

——宋·俞桂《夏中即事》

青青的梅子,越来越肥大。尖尖的新笋如同小牛角一般,今年是发得有些迟了。喝完了茶,时日漫长,如何才能除去睡意呢?可以是睡觉,也可以是喝茶,还可以是读一读书。诗人比较钟爱的,是白乐天的诗,如同与朋友倾谈,手不释卷。

夏日读书,南风过户,时光悠悠,恍惚间,好像还在无忧的少年时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幸福。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书籍便是四季里,最迷人的风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陪伴,除了亲友,便是书籍。我们所需要的,除了物质,更多的,还在于精神的满足。

夏日读书最静心!

夏日炎炎,酷热难当。这样的天气,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坐在院子里的树下,沏上一杯绿茶,捧读唐诗宋词,和古人一起在诗意中避暑消夏。

古人注重居住环境,若是能在风光秀丽、林茂竹翠的地方修建一间茅舍,在那里消夏,才是有福气的。唐代诗人王维在终南山下盖了竹里馆,并以馆名作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确是这样,这个清静之所实是一个避暑胜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销暑》诗,写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诗人认为,端坐院中,清风徐徐,能静心生凉。这首诗正应了“心静自然凉”的俗语。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诗《夏昼偶作》,描绘了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红楼梦》中薛宝钗出了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是竹夫人。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物件,圆柱形,长约一米,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弄堂穿风,供人取凉。

宋代诗人蔡确喜欢躺在竹床之上,读书午睡,他在《夏日登车盖亭》诗中写道: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迈开双脚,走出家门,从品味大自然中感受无穷乐趣,也是古人消夏的一种风雅之举。

宋代诗人陆游《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中有诗句“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唐代诗人高骈则在《山亭夏日》诗中写道:“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在诗人的笔下,深山古树参天,蔷薇飘香,凉意拂面,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夏日读书最静心!

宋代诗人杨万里认为,池边、凉亭、桥畔濒临水面,气温要低些,也是乘凉的好去处。他有诗句曰:“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杨轻风一丝丝。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描写了在水边凉亭纳凉的情景。

狂放不羁的唐代诗人李白则干脆“慢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唐代的人在夏日喜吃冷食,“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从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两句诗中可以得知,古人很早就善于制作和享用冷饮了。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溽暑难耐之时,品读脍炙人口的消夏诗,恰如饮一掬山泉,甘甜于唇舌,清凉于心田。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作者-禾雨/夏日里的诗意/作者-程丽英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