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等。
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从先秦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感故事。这些故事内容浅显,道理深刻,能教人向善,激人奋发......
1
丈夫做官
从前,在一个渡口上,有个摆渡的人,这人生性小气吝啬,且常常看不起那些穷苦的乘客。
有一天,一个乡下妇女走到江边要搭渡船,可是摆渡人却把船摆到江心去了,她大叫要渡船回来,撑她过去。那船夫见她一身土气,是个乡下妇人,好象没听见一样继续摆船。最后,那乡下女人一想,有了计策。她大声喊道:“船家,快撑回来呀,你知道我的丈夫在做官吗?”
“什么-!”
“我丈夫在做官-!”
这句话的力量对这个船夫真起作用,如用灵符一般,船夫完全变了态度,把船摇了回来接这位“官娘”。
她上了船,众人问她丈夫哪方为官?做的什么官?她只是笑而不答。
船夫这才感到自己是受骗了,于是大怒说:“哼,今日你若不说出你夫在哪做官,就要加倍付我船钱……”
那妇女想了想说:“在家里做官,有什么好问的……”
这一下,船夫更来了劲,一定要逼乡下妇人说出名堂来。其实是想多索一些盘费。
众客人也觉得这女人回答的有些新奇,也都让她说说。她望了一下大家,红着脸说:
他当的倌儿可多啦,什么猪倌儿,牛倌儿,羊倌儿,马倌儿,豆腐倌儿,
还是一个‘新郎倌儿’...
船夫一愣。众人却哈哈一笑。这时船已到了对岸。这样,那船夫贪图银钱,看人下菜碟的臭名也传出去了。
2
当了大官的人
从前,有个叫王生的人,小名叫“小二”,他家里很穷,从小给人家当长工、打短工。
有一回,他给人家锄禾苗,快晌午了,东家才来送早饭,几个伙计都跑去抢饭,王生跑在最前面,不小心把担子绊了一下,“哗啦”一声,罐子碰倒了。饭、汤全泼在地上。
大家都抱怨王生,只有张老头劝大家说:“算啦,谁也不是故意的……”大家只好坐下来,拣那些撒在地上的豆芽和饭粒儿吃。
后来,王生当了兵丁,一来二去的成了有名的兵马大元帅。这时,他年轻时的一些穷朋友,都去找他,可是他把这些穷伙伴都忘了……
一天,老张头领着当年在一块的几个伙计,去找王生。站岗的进去通信儿,过了两三个钟头,里面才有人出来喊:“叫你们一个一个进来!”
第一个进去的,是个冒失的小伙子。一见王生,高兴地喊了声:“小二!”
王生气得满脸通红,吩咐一声:“推出去,砍了!”
第二个进去的,先叫了一声:“大王!”接着说:“我是阿牛,当年咱们在一块当过小工。那天晌午……”没等说完,王生生气地摆摆手,又把他推出去了。
最后张老头进去,先给王生磕了头,说:“大王,你还认得我吧?”
“你是谁呀?”
“想当年我们骑着青鬃马(青苗),手使长把钩链枪(锄头),打倒贯州城(瓦罐),赶跑汤元帅(饭汤),拿住杜将军(豆芽儿).……"
王生一听,笑了,把老汉招待了一番。但是,这张老汉见两个穷伙计都死了,知道王生早已忘记了大家,就趁着黑夜,也悄悄走了。
人,当了大官,但忘了患难的好友,这样人,早晚要败的。果然,由于王生的为人,不久便被削官为民,回到乡下去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是他的朋友。
3
大蛇偷蛋
很早以前的事了。
那时候,长白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孤苦零丁一个人生活,家里养了一只老母鸡。这只老母鸡长得又肥又大,红红的冠,一天给老太太下一个蛋,老太太也就是指着这个鸡蛋为生,将将就就地过日子。
谁知有一天,老太太的母鸡下过蛋,蛋就不见了。一连三天,天天捡不着鸡蛋。老太太就各家问:“有没有人拣到鸡蛋!”这一问问出一段事来。
原来,老太太的左邻住着一户人家,先房的死后,老头又找了一个老婆,这女人来后又生了一个小子,因此对先房的孩子,十二岁的小宝娃处处虐待,总想找茬把这孩子撵出去,正愁找不到借口。一听隔壁老太太找鸡蛋,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天晚上,她当着丈夫的面,就把宝娃狠狠地打了一顿,说她亲眼看见宝娃偷了老太太的鸡蛋。老汉性急,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宝娃给赶出了家门。
宝娃边哭边走,心里满是悲伤。
这时已是深夜,宝娃想:“我上哪儿去呢?哪儿是我的家呢?再说,这鸡蛋也不是我偷的。那么,这鸡蛋是谁偷的还没搞清呢!说不定是狠心的后娘偷了鸡蛋。我一定要看个明白再离开家……”
想到这儿,他又折回村子,在老奶奶家的柴栏子里睡了一宿。
第二天上午,他藏在柴栏里,偷偷地盯着老母鸡跳上了鸡窝。不一会儿,老母鸡咯咯叫着,跳下来走了。就在这时,宝娃突然看见一条碗口粗的白花黄地大蛇,从门口爬进来直奔鸡窝而去,到了近前,蛇头伸进鸡窝一口就把鸡蛋吞了下去,然后又迅速地爬出院子走了。
宝娃被这副景象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急忙跳出柴栏,在蛇的后边仔细地盯着它。只见吃了鸡蛋的蛇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树上,慢慢地盘上去。吃了鸡蛋的地方鼓了一个包。那蛇缠好身子后轻轻一勒,鸡蛋在蛇肚里碎了。蛇爬下树,满意地溜走了。
谜,解开了,原来是大蛇偷鸡蛋。
宝娃,聪明又伶俐,很快他就想出了一个对付蛇的好办法。第二天,他还是藏在老太太的柴栏里,当鸡下完蛋,他迅速跑上去,拿出鸡蛋,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和鸡蛋一模一样的鹅卵石放了进去。他刚在柴栏里藏好,就见大蛇又洋洋得意地爬了进来,吃完“蛋”,又洋洋得意地爬走了。
宝娃小心地跟在蛇的后边,只见它照旧来到村口的小树上,盘好又勒。一勒勒不动,痛得它浑身直抖,宝娃看了,心里暗暗高兴。
大蛇又勒了一回,还不奏效,就从树上爬下来,慢慢往草稞里爬去。宝娃心想:“我倒要看看它有什么办法。”就悄悄地跟着。
大蛇爬过了一个山坡,在一片草地上不动了。只见它抬起头看了一会儿,就向杂草中一棵绿杆紫叶的开白花的小草爬去,到了那棵草前,只见大蛇慢慢地把那棵小草围起来,然后伸起头,用须子舔那小草……
宝娃心想:“它还能舔化了肚里的石头不成……”
大约过了两顿饭的工夫,只见大蛇轻松地离开小草,爬走了。
宝娃仔细一看,吃了一惊,大蛇肚子上的石头包真的不见了!莫非这棵小草就是化石宝草!他急忙走上前去,把那棵小草拔了下来。
宝娃回到村里,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找老奶奶,把他见到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又加了一句:“老奶奶,这棵化石宝草就送给你吧!”
老太太一把搂过可怜的宝娃,说,“孩子,你别走了,今后和奶奶在一块儿过吧!”
就这样,老奶奶和宝娃开了个中药铺,专门采摘这种化石宝草,给穷人治病,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4
一条毛巾
有一个有钱的富翁,这个人特别小气,属铁公鸡的,一毛不拔,有饭宁可喂自家的猪狗,也不肯施舍给穷人一点。他雇了一个佣人,叫小二,在他家里干杂活。
有一天,门外站着一个要饭的,向主人乞求着。要饭的说:“老爷,有剩饭剩菜,施舍一点吧!”
主人说:“看你那样,穿的破衣烂衫,人不人,鬼不鬼的。给我滚!”说着,拿起一个竹竿就去打那个乞丐。
佣人小二在屋里看见了,心里很难过。主人进屋后,他偷偷抓点米,就跑出了屋子。
他边跑边喊:“要饭的!等一等!”
要饭的以为主人撵来了,急忙跪下说:“大爷,今后我不管你要还不行吗……”
小二含着泪扶起他,送给他一些米。
那乞丐非常感激。顺兜掏出一条小毛巾来,说:“拿去吧。每天用它擦擦脸,你就会变了。”
佣人小二记住了乞丐的话,从那起,他天天用那条小毛巾擦脸,擦来擦去,小二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年。
主人看到仆人变了,很是奇怪,就问:“小二,这有什么秘方吗?”
有。”于是,小二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又加了一句“亏赶走了他,我才撵出去的……” 主人听了,大有所悟。
于是,他天天等在门口。
这一天,乞丐真的来了,主人就送给他很多粮食和银子,然后说:“乞丐,你不送我点什么吗?乞丐顺兜掏出一条小毛巾,也嘱咐道,“你每天用它擦一指,情况会变的...
主人很高兴,他拿着小毛巾去洗澡,擦了一下,身上脸上长出许多毛来,他使劲擦,可是毛不但不掉,反而越长越多,他把脸擦得通红毛也不掉,就变成了猴子。佣人小二很害怕,就用竹竿把它赶到山上去了——这就是猴子为什么长着一副毛乎乎红脸的来历。
5
遇偷
从前有一家,主人有学问,心地善良,特别是教育人有方。提起教育人,还有一段故事呢。
有一天晚上,全家人正要吃饭,小仓房里来了一个小偷。老大说:“我去把他抓来!”老二说:“干脆给他一棒子,打死他,然后去报案。”老汉说:“不。还是把他请进来……”
老大老二一愣,说:“还请他?”
老汉说:“你们想想,假若去抓他,他中途跑了,以后他怀有侥幸心理,还会继续做贼;假若去打他,他伤好后会嫉恨人世,不但不肯悔改,反而以多偷为报复,假若将他打死,他的家属系人会跟他终生受连累,他的母亲会悲恨而死。莫不如请他进来,了解一下他的生涯景况,区别而待之。”
老大老二心里有气,却又不敢反对爹的意愿。老汉把只有十岁的小儿子叫到跟前说:“去,把那人领来!”
“那人是谁?”“是你舅。”“在哪里?”“在小仓里。”
孩子不知道仓库里来的是小偷,高高兴兴地跑去拉住小偷的手说:“舅啊,来了咋不先到屋?”
小偷一愣。想跑,可孩子紧紧用小手拉着他说:“快进屋吃饭吧,就等你啦。”无可奈何,小偷只好跟着小孩来到屋里。
老汉二话没说,把小偷让到炕里。炕上躺着一个孩子,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
老汉给他斟了一杯酒,聊了起来……
小偷吃完饭拿着老汉给的红布包,走出屋子,听见全家人嚎啕大哭,这才知道是他把给老汉孙子治病的救命钱给拿走了。又听屋里老汉对儿子说:“改变一个人比救治一个人更不容易。浪子若是回头,金都不换哪……,孩子的救命钱能换来世上的安宁,也行。”
小偷一听,忍不住悔泪满面,捂着脸哭了。他跑到家,“噗通”一声给母亲跪下说:“娘啊,儿从今后改邪归正,再也不损人利己了!”
从那,这小子果然好了。他发愤苦读,立志做人,不觉又过了十几个冬春。这一年,遇上龙虎年京城科考,小偷前去应试,竟得了个头名状元。
这一日,状元郎要回去省亲。见过娘后,他说“娘啊,我还要去看一个人……”娘说:“谁呢?咱再没什么亲人了!”儿子说:“这人我终生不忘。他是教育我成人的导师……”
儿子接着把十几年前的那件事说了。娘一听,立刻吩咐驾马起轿,和儿子一块去拜望恩人。
6
鸡和龙
说的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候,太平山下住着一窝鸡,鸡爸爸,鸡妈妈,领着鸡孩子。当年,公鸡长得可漂亮了,长长的尾巴,绿色的羽毛,红红的冠子,头上还长了一对美丽的角。
这一年,天下要开百兽大会,推选出一位最漂亮的掌管天下的风风雨雨。狮子、老虎、白象、大熊听说了,都跑去比试,结果名落孙山。这事让龙知道了,他也想去试试,只因为头上没有装饰,所以整天愁眉苦脸的。龙的邻居蜈蚣知道了,就献策说:
“公鸡有一双美丽的角,你去向他借来用用。”
龙和蜈蚣来到了鸡的家,把意图说了一遍,公鸡有些犹豫,蜈蚣在一旁说:“明天五更,他就拿原物还你。到时你只管喊‘龙哥哥,把一角还--给--我--!’他就送给你了。”公鸡见龙一再请求,又听蜈蚣说得有理,就忍着痛把角拔下来,插到龙的头上去了。
龙有了这对美丽的角,到天地大会上一试,果然选了个头一名,当上了掌管人类风风雨雨的大王——龙王。
第二天,龙大王高高兴兴地到鸡家里来拜访,却不提还角的事。
母鸡以为他忘了这件事,就在旁边“角角,角角”地叫。龙感到事情不好,赶忙起身向公鸡告别。公鸡一看他真是想逃走,就紧紧地追着,苦苦地哀求说:“龙哥哥,把角还给我!”可是龙理也不理,急忙逃到天上去了。
公鸡气得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他总是每天早上冲着天空“龙哥哥,把角还给我!龙哥哥,把角还给我……”
母鸡为了让孩子们世世代代记住忘恩负义的龙,总结处世交友的教训,日日夜夜对孩子们警告说:“角!角!角!角!”
而公鸡母鸡,大鸡小鸡,对骗子的帮凶蜈蚣是决不客气的,见了面,就向它啄去,从来不放松一条坏蜈蚣。
7
一次问路
兄弟二人,离家到姥家去串门。
老二说:“哥呀,咱俩分头走,看谁先到呀?”“行吧。”于是,兄弟二人各骑一匹马,一人往东,一人往西。
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老大迷路了。前边来了个捡粪老汉,老大急忙跳下马来,上前施礼,说:“请教老伯,前去松树沟怎么走?”
老汉说:“小生莫急。过了这道岭,西南一拐便是!”
老二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也迷了路。前边有个耙田的老汉,老二勒住马喊:“喂,老头!”
老汉慢慢抬起头问:“什么事?”“告诉我,此路通向何方?”
那老汉打量了一眼老二,便说:“对不起,耙完田我还有急事要去办,没有工夫回答你!” “再急的事也阻不了指指路呀!”老汉说:“你不知道,前面村子有匹母马要下驹啦。你知道这马下个啥驹?”
老二顺口问:“啥?”“猪娃!”
老二嘴一撇说:“笑话!怎么下猪娃不下马呢?”“它是个畜牲,所以不下马!”老汉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二感到莫名奇妙,只好策马自寻路径。来到姥家一看,大哥早已到了。老大问:“小弟,怎么姗姗来迟?”老二说:“别提了,遇到一个疯老汉……”接着把路上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大哥,又加了一句:“我真不明白,马怎么会下猪娃呢?”
老大一听,连连拍大腿说:“那不是疯老汉,兄弟,是你错了。我们是小辈,见了老年人,怎么能不下马就发问呢?老人是心里有气,有意在教训你哩。今后要记住一句话:出门路不熟,随处叫阿叔!”
老二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8
狗和猫的故事
从前,狗和猫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吃在一块,住在一块,整天形影不离,连它的主人也羡慕它俩的友谊。
有一天,主人愁眉不展地从屋里走出来,猫和狗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吗?”主人打了个唉声:“可不得了啦!我的一只玉蝴蝶,活活的就不见了。看你们谁能把它找回来呢!”
狗和猫商量说:“咱们去把主人的传家宝找回来吧……”“好吧。”
于是猫和狗就告别了主人,一齐去寻找宝物去了。
在路上,它们遇到了一座座大山,狗就说:“猫老弟,你小,快骑上我!”狗驮着猫翻过了这些大山。
在路上,它们遇到了一条条大河,猫不会水,很害怕。狗就说:“猫老弟,别害怕,快骑到我的背上来!”狗驮着猫渡过了条条大河,这天来到一个小镇上。
狗说:“你歇一歇,我去摸摸底。”狗跑遍了小镇,终于打听到一个富商家最近弄到一只玉蝴蝶。
这天夜里,狗给猫放哨,猫抓住一只老鼠,让它咬坏富人的皮箱,叼出了玉蝴蝶。
回来的路上,猫叼着主人的宝物坐在狗身上,狗仍然驮着猫翻山过河。走到一条河中间,猫一不小心,玉蝴蝶掉在了水里。猫说:“狗大哥,没办法,只好辛苦你了。我不会水呀!”狗说:“什么辛苦不辛苦!你等着。”说完,狗把猫送到对岸,自己就潜到河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玉蝴蝶捞上来……
到了家,主人一见自己的宝物,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说:“猫,狗,你们真能干哪!”
猫抢上去说:“哼,是我抓住了老鼠,又逼着它叼出来的!”主人说:“狗一定是偷懒了!”猫说:“嗯,它没出什么力气。”狗听了,心里很难过。
它刚想分辩,可是主人已把猫抱到炕上,端来了一盘香香的鱼和肉,同时一脚把狗踢出门外,关上了门。
从此,狗和猫再不是好朋友了。
猫自知理亏,每次见了狗,都拼命地逃跑。它没有脸见老实厚道的狗哥哥。
9
一封画信
从前,有两个同乡人,一个识字,一个不识字,二人一起告别了妻室,到外乡去谋生。来到小镇上,可巧,二人都在一个力行里落了脚。
转眼来到仲秋节了,刘大向老板请过假,打算回家过个团圆节。临走对同乡王二说:“我明天回去一趟,你不给家里捎点什么吗?”王二说:“请你给她捎回一百两银子一封信。”
刘大到家后吃过饭,准备到王二家去。他拿出王二要他带的信一看,没封口,便抽出来看了。只见上面画得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个字,顿时心起邪念:“王二不识字,他老婆也定是个白吃饱!何不趁机留下一些银!”想到这,刘大从中拿出五十两银子,这才整整衣冠,兴冲冲地向王二家走去。
“快坐!快坐!”王二媳妇见了和丈夫一块出去的人,特别亲热,又是点烟又是倒水。并问:“王二没有什么话吗?”
刘大说:“有,有的。王兄弟真能干,挣了不少钱。这次一下子就捎回五十两,还有一封信。”
王二媳妇接过银子,拆开信一看,说:“他刘大哥,银钱数字不对呀!信上明明写着是一百两!”刘大分辩道:“弟妹,你说话可不能丧良心!我是读书人,这点小事还能错吗?”王二媳妇说:“刘大哥,你来看信。我丈夫写这信别人不懂,我懂。这上面的八条甲鱼,是说八八六十四;这四坛老酒,是说四九三十六,六十四加三十六,不正是一百两吗?这两块月饼是说仲秋节就不回来了,这一根花炮和一个饺子,是说今年过年三十前一定回来!”
刘大一听,心里吓得突突跳,知道是赖不掉了,于是厚着脸皮改口说:“啊,想起来了,我临走他又交给我五十两。忘在我的包里了。我这就给你取去!”说完,低着头溜出屋去。
这真是:
平时人人说情深,金钱面前真假分,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交友处人要留神!
10
一样下场
俩朋友出去游玩,远远的,见大道上有一个包袱。打开一看,白花花的一包银子。
甲心里一动:可不老少哇!乙心里一震:能买好多田地!甲想:他要不在,都是我的。乙想:他要不在,都是我的。
两人来到一个破庙里。甲说:“喂,你去打一壶酒。咱俩一边喝一边分,多有意思?”乙说,“对。我也这么想的。”乙提着酒壶走了。
破庙里,甲想:“我准备好个棍子,等你一进来,我一家伙结果你。东西都是我的……”
走在路上,乙想:“我在酒里下上毒药,你喝了就死。东西都是我的……"
于是,甲藏好了棍子;乙在酒里下了毒药。
乙提着酒壶回来了。一推庙门,甲上去就给他当头一棒,然后抓过酒壶就喝,两人就这样都死去了。
来源:诗词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