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愚蠢的根源,则是自以为是,和由此衍生的自我高评价成瘾。
01
在社会心理学上,人们会沉迷于当前可以频繁接触的人,以及自己居住的箱庭(沙箱中制作一个庭院)世界来进行自我评估。而显然的,这样的评估将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人群组成了一个对比集合。
人们很容易在这个类型中获得正反馈,赞扬。
也很容易在这个几乎不怎么变化的环境中,用熟练度或地位来获取优势,伪装成智慧。
当一个人已经数千次地走过某一条街道,他当然可以预测这个街道上哪些店铺现在人很多,这只关乎经验,但在陌生人看来,这似乎就是智慧。
这种伪装的智慧,不被本人和他人所知,而形成了一种高评价的自我成瘾。
02
一些人会津津乐道所谓的酒桌劝酒技巧,以及在某些菜市场的砍价能力,在家做菜的水平达到了口味与大饭店一样......这样的人,可能离开了他自己生活的小城市就失效的所谓“道理”,却能够自我陶醉在年轻人钦佩的目光中。
他们会经常把见得多,工作时间长,或者活得久作为一种巨大优势,比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当兵的时候当了十几年军区司令员的司机,驾驶过十几种车型、行驶几百万公里“等等,并深以为自豪。
他们不知道,多数所谓的熟练度优势,如果不能形成通感和底层逻辑,本质上只是重复的消耗,而且会在环境稍稍变化时即刻失效,其惯性成为了愚蠢。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人惯性的愚蠢,遇到另一个人惯性的愚蠢时,他们之间还会产生类似一见钟情的电火花,互相惺惺相惜乃至触发很多的“感悟”,形成成长的错觉。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两个相互不熟悉的人,在同一场合参加宴会、同桌吃饭的时候,对某一道菜品口味的相同评价,引申出他们各自在家里做这道菜的做法高度一致时的表现。
03
笨,但自知,不会是愚蠢,因为笨可以成长、可以涅槃。
不自知,则会把人困入一个自洽的井里,在这个井里,愚蠢被看做老道,范式依赖被视为真理,而智慧则被指责为奇技淫巧和离经叛道。
所有的正反馈将被潜意识奖赏,因为证明了自己的智慧。所有的负反馈将被潜意识推锅,因为所有的挫折都来自于不公与猪队友。甚至连自我反省都是表面化的,都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自我高估。相当于自绝了成长的能力,而痴迷于自我高估的成就感。
当我们想要远离愚蠢的时候,我们最好记住那句流行的话:“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
来源:为人处世文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