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是好事,咋成“暴力”了?

繁体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亲友长篇大论的忠告,句句恳切、体谅,但细细读来总掺杂着种种要求;伴侣无微不至的关心,掌握喜好、行程等信息,却渐渐发现隐私生活被全面入侵;朋友铺天盖地的倾诉,好像再怎么热心肠,总有招架不住、应付不来的时候。在全面声讨“冷暴力”的反面,我们有没有可能也在经历一场心理学意义上的“热暴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先说冷暴力。冷在疏离、忽视与打压。要么选择回避、沉默,无法沟通,要么长期压抑,形成攻击性防御机制,不说则已,一开口就是贬损。与之相反的热暴力,则热在频繁、过度和挤压,在消息轰炸中不自觉越界,甚至进行“情感绑架”:“都是为你好”“这么做是因为太爱你”“就是想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亲人/伴侣/朋友之间不就应该这样吗”……

人与人的交往中,热情本来是一件好事,怎么就成为了一种“暴力”?

信息的交流,自然也会带来情绪的交换。当信息承载着过分热烈的情绪单方面输出,要求句句有回应,索取就远远超过了给予,很容易给对方造成无形的压力。由此而言,热暴力,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平衡的情绪交换。

某种程度上,热暴力的“承受者”,就像需要时刻在线的“情绪客服”。既要在家庭群里当“乖宝宝”,又要给伴侣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在好友群里做捧场王……种种信息裹挟而来却无法抽身离席,明明是便捷的沟通,有时却成为一种窒息的枷锁。

有人认为,这或许只是因人而异的个案。其实,不妨从更大视域,来进一步剖开热暴力的肌理。

比如角色观。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长辈与晚辈,似乎“为你好”就是隐忍和顺从的理由,“爱即控制”的不当理念渗入亲密关系。再如边界感。即时通讯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的边界,也为各类价值观提供了无孔不入的触角,旁人的“成功”与“幸福”很容易转化为对身边人的“输出”与“要求”。再如原子化。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不经意间出现的疏离感加剧了对亲密感的强调,越是稀缺,越会索求。

反过来,如果我们从热暴力的“施加者”的角度,也能发现这种情绪产生的一些端倪。一些离家打拼的游子发现,父母似乎越来越黏人,刷屏的问候与建议背后,是说不出口的孤独寂寞,反复确认自己“还有没有价值”;那些把“掌控”当作爱的表现,把“秒回”视为深情的证明,实际上源自另一半内心深处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情绪”,在聊天框里倾泻而出,让人在漩涡里打转。

由此不难理解,爱或许无关对错,伪装在“好言相劝”下的压力才构成情感的压迫;分享首先是一种信任,无视对方的感受才让人难以承受。换言之,热暴力错在方式,而非初衷,不能一棍子打死,但值得正视、审视乃至检视。

譬如,能否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捍卫我们的私人边界?可不可以安装一道“过滤网”,避免情绪的过载?更重要的,来一场基于尊重的对话,找到舒适的平衡点,而不是在情感的跷跷板上不去、下不来,让亲情、爱情、友情在反复的拉扯中消耗殆尽。

归根结底,消弭热暴力,并不是要彻底熄灭日常生活中的热情,而是要主张适度的磁场、恰当的日夜——就像地球和太阳一样,恒久、温暖而不灼伤。

这正是:

过度干涉不是爱,情绪过载受不来。

交往边界需平衡,尊重信任显关怀。

(文 | 李祉瑶)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