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二十四 从防炮洞到地下长城

抗美援朝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后,志愿军和人民军依托山地有利地形和一般野战工事大量歼敌,粉碎了“联合国军”的进攻,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主要原因在于阵地工事不坚固,不能满足现代条件下防御作战的要求。志愿军依靠山地有利地形和一般野战工事以及灵活的战术,虽然可以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在一定时间内也可以守住阵地,但在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的进攻下,却很难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保证阵地防御的持久和稳定。

在1951年夏季防御作战期间,志愿军部队基层官兵创造性地构筑了防炮洞(俗称“猫耳洞”),并将相邻的防炮洞挖通发展成马蹄形的小坑道,从而出现了坑道工事的雏形。这种工事的出现,能较好地保存有生力量,有助于保持防御的稳定性。

开辟地下战场

志愿军领导充分地肯定了志愿军部队基层官兵的这一创造,并立即通报全军推广。1951年9月16日,志愿军总部指示各部队,要求以后的重要阵地都必须是隧道式的据点,特别是核心阵地,工事强度要求能抵御榴弹炮的轰击。

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战斗十分频繁,作战部队没有机会在全线大规模地构筑坑道工事、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秋季防御作战后,为了加强和巩固已占工事,志愿军和人民军开始在全线掀起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

“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普遍构筑坑道工事以后,从1952年1月即开始有计划地以重炮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并频繁地施放毒气。志愿军少数坑道由于厚度不够而遭致破坏,受到损失。

3月3日至4月9日,一个多月的时间,美军飞机炸毁志愿军坑道42处,志愿军伤亡236人。2月2日至4月9日,“联合国军”向志愿军第一线阵地施放毒气32次,造成志愿军216人中毒。有些坑道因地质选择不当,土质松软,春季冰雪融化,出现坍塌现象,也造成了一些人员的伤亡。

针对上述情况,志愿军司令部及时发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须能防火、防寒。接着,4月26日至5月1日又召开军参谋长会议,总结构筑工事的经验,统一对构筑坑道工事的认识。会议明确指出,构筑坑道工事,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因此,坑道工事必须有作战和生活设施,以使之更符合战术要求,成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同时,会议还统一了坑道工事的标准,要求坑道一般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顶部一般厚度10至15米,每条坑道要有两个以上的出口,坑道内幅员宽1.2米,高1.7米。会后,坑道工事的构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在技术要求上或在战术要求上都更加完善。

至1952年5月,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长198.7公里,修筑掩体75万个,露天及掩蔽式堑壕3420余公里;人民军挖掘坑道1730条,长88.3公里,完成各种掩体3万余个、堑壕260余公里。经过志愿军和人民军广大指战员的努力,到8月底,第一防御地带的工事得以进一步加强,第二防御地带的工事已经基本完成,第三防御地带重点地区的核心工事也已开始构筑,对东西海岸及正面地形平坦不便构筑坑道工事的重点地区,开始构筑永久性工事。这时,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防线上,形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样,志愿军实行坚守防御就有了比较可靠的阵地依托,标志着阵地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据统计,1952年4月间,“联合国军”向志愿军阵地攻击60余次,志愿军无一丢失阵地。在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至60发炮弹即杀伤志愿军一人,而1952年1至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余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毛泽东高兴地说:能不能守的问题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现在是方针明确,阵地巩固,供给有保证,每个战士都懂得要坚持到底”。

美军发起“回击行动”

1952年3月,志愿军的坑道工事已初具规模,同时美国方面在板门店谈判中仍提出各种无理要求,以进行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司令部于3月19日指示各军,在3月底至4月间,每军组织一两次有准备、有计划、有节制的主动攻歼敌人的小战斗,以配合板门店的谈判。

3月26日,彭德怀明确指示:“我们目前作战方针,应采取积极手段,巩固现阵地,不放过任何有利战机,歼击运动的、暴露的敌人,相机挤地方。”

根据这些指示,从4月初起,志愿军即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挤占敌我中间地带和攻取敌突出的个别的连、排支撑点的作战活动。到5月份,随着志愿军第一线阵地的日益巩固,这种作战活动在全线普遍展开。5月至8月,第一线各军共挤占中间地带和敌突出的连排阵地20余处,扩展阵地面积30余平方公里,将斗争的焦点推向“联合国军”阵地前沿。

1952年6月,“联合国军”开始对志愿军挤占阵地活动实施报复。从6月6日开始,以美第45师和南朝鲜军第6师为主,前线其他各师配合,向志愿军前沿阵地发动了名为“回击行动”的进攻。

美第45师攻击的重点是志愿军第39军5月份挤占的位于铁原以西的上浦防东山(即第10号目标,南朝鲜军称“不毛”高地)和石砚洞北山(即第11号目标,美军称“猪排山”)以及190.8高地(即第8号高地)。

6月6日,美第45师在第5航空队战斗轰炸机的配合下,首先向上浦防东山和石砚洞北山发起进攻。上浦防东山在美军飞机和火炮的轰击下,变成一片光秃秃的山岭。该高地因此得名为“老秃山”。

当日9时30分,在石砚洞北山附近,志愿军用步枪、机关枪和迫击炮对进至前沿的美第180团搜索队进行射击,迫使该搜索队后退。

20时,夜幕徐徐降临。美左、右翼第180团和第279团各自组成以班到连规模的攻击队,向目标攻进。志愿军阵地工事大部遭到毁坏。为保存实力,志愿军部队在与美军展开激烈战斗之后主动放弃部分阵地。

美第45师占领了第一阶段的所有作战目标后,随即开始进行阵地编成,以加强防御。美军运来各种器材构筑工事。

美第180团和第219团彻夜不停地构筑工事,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基本完工,构筑了3条坑道,便于炮兵对接近阵地的志愿军实施射击;在阵地周围拉设了铁丝网,构筑了包括能支援阵地接合部的火力网;设置了纵横交错的通信网;在志愿军进攻路线上埋设了地雷;储备弹药等。

美军在石砚洞北山—上浦防东山一带的工事还没修完,志愿军就开始反攻,激战30分钟后又主动后退。志愿军边撤退边炮击,几百发炮弹在上浦防东山上爆炸。

此时,天已亮了。头一天参加攻击的美第180和第279这两个团的主力,已经撤到主阵地,在前沿阵地上各自留下两个班至两个排的兵力,以应付志愿军的再次攻击。在主阵地的步兵坦克和炮兵制订了集中火力对前沿阵地进行掩护射击的火力计划,同时做好对前沿阵地随时增援兵力的一切准备。

志愿军部队撤离阵地后,白天按兵不动,但天一黑下来就前进到美军阵地前进行反击,炮兵不停地将炮弹射向美军阵地。

6月8日,志愿军两次攻击美第180团A连防守的高地。志愿军一个排于2时左右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一小时之后,志愿军再次进行探索性的攻击。天亮以后,志愿军停止了反击。但一到半夜,志愿军又开始进攻。

23时许,志愿军一个连的兵力在炮火支援下,开始攻击上浦防东山。激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到2时30分,喊叫声和炮声仍然响彻山谷。志愿军于2时45分主动撤离战场。

当晚23时53分,志愿军一个营的兵力对美军阵地发起进攻。志愿军用机枪和迫击炮进行射击,配置在265高地上的自行火炮也参加射击。

当前线战斗进入白热化时,美第45师令驻古文里准备参加第二阶段战斗的预备队第179团第2营开赴前方,受美第180团指挥。

6月10日,美军右翼前哨第279团除搜索队继续进行活动外,战场比较平静。然而,美军左翼前线第180团的前哨阵地上战斗却异常激烈。

当日午夜,志愿军向上浦防东山发射炮弹约4000发。美军师炮兵和主阵地的重火器也进行了还击。整个高地的上空仿佛劈雷闪电,一瞬间就变成了石块和木片迸飞的战场。接着,志愿军地面发起攻击,美军阵地的一角被突破。志愿军与美军展开白刃格斗,战斗一直到拂晓才结束。

6月11日2时10分,志愿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再次进攻。志愿军首先向高地进行炮击,然后在迫击炮、机枪、自动步枪密集射击下冲过来,美军前沿阵地的一角又被突破。志愿军在大量杀伤美军后主动撤离高地。

志愿军坚守坑道作战

6月12日,美军开始实施“还击作战”第二阶段计划。这天凌晨,美第45师第180团在大量飞机、坦克和火炮的支援下,以一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第39军防守的190.8高地发动进攻。

在190.8高地,10余架美军飞机向阵地俯冲、投弹、扫射。志愿军阵地的高射武器也连发排放,火球直朝天上窜。接着,成群的步兵在8辆坦克的配合下,从四面八方向阵地涌了上来。一场激战开始了。

志愿军第39军守卫该阵地的3连,在炮火的配合下,用猛烈的火力打退美军数次冲锋。阵前,美军的尸体越堆越多,美军后续部队也越来越密。

山顶上5班的坑道口,被美军的飞机炸塌了,他们失去了工事的依托,多数战士牺牲了,剩余的人开始向守在山腰的6班阵地转移。

到中午时分,残酷的战斗仍然持续进行。美军很快攻占了山顶,并且投入的兵力由一个营增加到了两个营,向6班的阵地逼近。

6班班长高云和在外边担任掩护,由副班长芮朝寿指挥大家进入坑道。就在他们刚进入坑道的同时,美军已经窜到坑道口。只听坑道口重重地震动了一下,美军把右边的坑道口炸塌了半边。

美军在外面嗷嗷乱叫,不断地往坑道里面开枪、扔手榴弹,战士们也从里面向外射击。战斗一直在持续着。

晚上10点钟左右,3连连长李汉友带着一个班和一部步话机,突破美军的严密封锁,反击上来,与6班会合了。

天亮后,高云和和芮朝寿各带一个小组,分两路摸到附近的交通沟跟前,美军士兵正在睡觉,他们就用手榴弹炸死了多名敌人。

中午时分,坑道口忽然响起两声沉闷的爆炸声,两道黄烟涌进洞来,呛得大家直咳嗽。原来,美军向坑道内施放毒气弹,战士们急忙戴上防毒面具,并且使劲地往外扇风,黄烟慢慢地散了。

这天晚上,美军又企图破坏坑道。为了粉碎美军这一阴谋,他们又组织了一次出击。

他们分两个战斗小组,悄悄地爬了出去。高云和在右边开枪迷惑敌人,趁美军士兵发愣的时候,芮朝寿就带着几名战士呼啦一下冲到敌人面前,手榴弹、冲锋枪一阵投射,打死了六七人。接着他们沿交通沟分两路向外冲击,一齐扔手榴弹,把美军弄得蒙头转向。

14日下午,坑道口附近一连落了数发炮弹。这不是美军发射的炮弹,而是上级根据他们通过步话机提出的要求,开始用炮火来保护他们的坑道口。此后,每5分钟就有一发炮弹落在坑道口附近,美军士兵再也不敢毫无顾忌地在坑道口附近活动了。

6月15日,志愿军第39军组织8个连在112门火炮的支援下,反击190.8高地。

当日晚,成千上万发炮弹排山倒海般地飞来,到处是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到处是火光闪耀,190.8高地被包围在一片浓烟烈火中。

炮火一停,漫山遍野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坑道里的每一个人都把枪握得紧紧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连长刚喊出:“冲啊!”大家就迅速从坑道里冲出,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开路,与反击部队胜利会师。8个昼夜的坑道作战终于结束了。

在美第45师向190.8高地进攻的同一天,南朝鲜军第6师又向志愿军第12军5月挤占的金城南官垈里西山发起进攻。第12军在防御战斗中,依托坑道与之反复争夺10个昼夜,巩固了阵地。

志愿军190.8高地和官垈里西山的坚守坑道作战,使坑道工事经受了作战的考验,并积累了坚守坑道作战的重要经验。除该两阵地作战外,“联合国军”还以一个营至一个团的兵力向其他阵地进攻7次,均被志愿军击退。“联合国军”的“回击行动”被粉碎。整个6月份,志愿军共歼敌2万余人。

志愿军依托坚固阵地实施战术反击

1952年秋,朝鲜战场形势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春夏一系列巩固阵地的斗争,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已经形成,正面战线阵地更加巩固,并取得依托坑道工事进行攻防作战的经验,东西海岸防御阵地也得到了加强。志愿军在边打边建中,各技术兵种尤其是炮兵得到进一步加强。

“联合国军”虽然在武器装备方面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并且也构筑了相当坚固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但其兵力不足的弱点日益突出。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坚固的坑道阵地面前,“联合国军”占据优势的航空兵、炮兵火力,作用已大为降低,进攻作战屡屡受挫。“联合国军”在整个战线上已处于愈来愈不利的境地。

为了配合停战谈判,粉碎“联合国军”可能的局部进攻,并锻炼部队,取得经验,中朝联合司令部于9月14日决定举行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对“联合国军”班、排、连支撑点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实施进攻。

志愿军和人民军于9月18日至10月5日实施第一阶段反击作战。参加这一阶段作战的部队,志愿军有第65、第40、第39、第38、第12、第68军等6个军,人民军有第1、第3军团,共对“联合国军”的18个目标反击19次,其中有美军防守的7处、南朝鲜军防守的11处。

志愿军第39军于9月18日,同时向上浦防东山和高阳岱西山两个阵地发起攻击,拉开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的帷幕。

上浦防东山原是敌我缓冲区的一个重要制高点,6月份为美军控制。6月份以来,志愿军第39军曾先后4次攻击该点,经过反复争夺,歼灭美军一部,但该高地仍为美军控制。阵地守军为美第2师一个步兵连另一个火器排,配有坦克3辆、无坐力炮两门。

攻击上浦防东山之前,志愿军第115师炮兵团第6连执行破坏射击任务。炮兵阵地前出至离美军阵地仅有1500米处,16日至18日,摧毁8个地堡。9月18日,志愿军第39军以第115师两个连另两个排,在迫击炮以上各种火炮56门、坦克6辆的配合下,强攻上浦防东山第一无名高地,并相机攻击第二无名高地。

17时50分,炮火开始准备。无数发炮弹集中在美军阵地上轰鸣。18时整,步兵发起冲锋。第7、第9连的10个突击班像一把把尖刀,直向美军阵地的腹心插去。至18时30分,先后占领第一、第二无名高地,全歼守敌一个加强连。

美军为了夺回上浦防东山,从19日2时至21日2时,以一个连至两个营的兵力,在坦克和炮火掩护下,多次进行反扑。志愿军第115师步兵、炮兵密切协同,均将敌击退。美军恼羞成怒,从20日23时至21日1时以猛烈的炮火和夜航轰炸机,向该阵地倾泻炮弹、炸弹1万余发,工事大部被毁。志愿军在不利继续坚守的情况下主动撤离该高地。

此次战斗,志愿军第39军共歼敌1300余人、击毁坦克4辆、击落飞机1架,缴获轻重机枪16挺、自动步枪和卡宾枪35支。

高阳垡西山(即194高地,美军称之为“克利山”)位于马良山东侧、朔宁东南10公里,是敌我缓冲区的要点。7月下旬美第3师占领该地。敌人控制这个要点后,与高阳垡山构成其南侧主阵地(199.4高地)的有力屏障。志愿军第39军曾一度占领该地,并与美军反复争夺5天,在大量歼敌后主动撤离。据守此高地的是美第3师一个步兵连,共135人。

9月18日7时55分,志愿军第39军以第116师第348团共5个排的兵力,在35门野炮、榴弹炮支援下,分4路在高阳垈西山的东南、西南、正西和正东南4个方向展开攻击。此前,16日至18日,即以炮兵对高阳垈西山美军阵地进行破坏射击,摧毁地堡40余个。经过20分钟的激烈战斗,全部占领阵地,全歼守敌。尔后以第348团8连担任固守阵地的任务。

美军丢失该阵地后,从20日至24日以两个连至一个营的兵力,在炮兵和坦克支援下连续组织反扑。24日,美军以榴弹炮向该高地炮击达半个小时之久,接着步兵发起冲锋。第39军步兵、炮兵密切配合,均将美军的反扑击退。至24日下午,美军停止反扑。

这次战斗第39军共歼敌600余名,击毁坦克3辆、击伤2辆,缴获轻重机枪25挺、步枪60余支,巩固地占领了阵地。

9月20日,志愿军总部向各兵团、各军和人民军,通报了第39军18日晚攻击上浦防东山和高阳垈西无名高地的战斗情况,并赞扬第39军“打得很好”。

9月18日晚,志愿军第38军为配合第39军反击上浦防东山,先后以第113师各两个排,向美军第2师两个排防守的石砚洞北山进行袭扰性攻击,只用了14分钟,即全歼该阵地守敌两个排。后美军以一个连兵力进行反扑,连续冲锋6次,都被击退。20时10分,志愿军第38军反击部队主动撤离该地。这次战斗共歼敌181名、缴获各种枪140支(挺)。

9月28日黄昏,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以第100团的7个班,在火炮60余门、坦克6辆的直接支援下,向官垈里西侧无名高地南朝鲜军第6师第2团约两个连的兵力进攻。

官垈里西无名高地,是志愿军第39军5月间挤占的阵地,后经敌我双方多次争夺,被南朝鲜军占领。志愿军采取多路出击、重点突破、突击与爆破相结合的战法,向南朝鲜军阵地勇猛进攻,迅速攻占了阵地。

志愿军第68军选择南朝鲜军第3、第7师所属部队防守的杨口以北方形山、572.4高地等处作为反击目标。第68军先以第203师第609团4个连的兵力在85门火炮的支援下,反击572.4高地之敌。在炮火急袭后,步兵立即发起冲击,迅速占领阵地。南朝鲜军以一个排以上的兵力向主峰和西南山脚反扑多次,都被击退。第68军以第203师第608团两个连,在40余门火炮支援下反击方形山。经3小时激战,将守敌全部歼灭。

9月30日,邓华、杨得志、朴一禹联名致电第68军并各兵团、各军和人民军总部,通报表扬第68军攻击上述两个阵地的战斗“均打得很好,望在与敌反复争夺中,大量杀伤敌人,争取将阵地守住”。

第68军攻占572.4高地和方形山后,南朝鲜军在4天内先后纠集6个营的兵力在飞机88架次、坦克18辆及大量炮火配合下,连续反扑65次,均未得逞。

志愿军和人民军顽强战斗,奋勇杀敌,都按预定作战计划,攻克了敌军阵地,共打退“联合国军”团级规模的反扑160余次。至10月5日,巩固占领6处阵地,其余主动撤离,共歼敌8300余人(其中美军2000余人)。

“联合国军”再次遭到重创,令总司令马克·克拉克沉不住气了。9月24日,他急忙飞抵前线,与范佛里特及各军军长商讨对策,并将预备队美第45师前调,接替南朝鲜军第8师防务,将预备队南朝鲜军第1师前调,接替美第3师。

10月6日,志愿军和人民军乘势发起第二阶段反击作战。志愿军第一线7个军组织力量,在760门火炮支援下,在18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联合国军”防守的23处阵地发起攻击。各突击部队在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迅速勇猛地突入阵地,先后占领阵地21处,其中除两处阵地之敌因为惧怕被歼而先逃窜外,有16处阵地的守敌全部被歼,有3处阵地的守敌大部被歼。接着,在志愿军攻占的6座重要山头阵地上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其中铁原西北和金城东南地区争夺战尤为激烈。

铁原西北的白马山,是南朝鲜军第9师防守的一个重要阵地,该师在此构筑了许多大小地堡,各地堡之间均以交通沟、堑壕相连接,山上还有许多地雷和陷阱。南朝鲜军吹嘘这座山是“钢铁阵地”。南朝鲜军第9师派遣两个步兵营防守该高地的第一线区域,一个步兵团加强一个营的力量为预备队。在白马山的两侧,配备了坦克和高射炮,准备夹击通向山谷的道路。

10月6日晚,志愿军第38军的突击部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白马山发起攻击,于当夜突破了南朝鲜军前沿阵地,并占领白马山主峰394.8高地以北的几个山头,守敌大部被歼。

这时,南朝鲜军第9师派出一个团前来增援,企图守住主峰阵地。第38军突击部队又在猛烈炮火配合下强攻主峰,战至8日1时27分攻占主峰,歼灭南朝鲜军第9师第30团大部。

南朝鲜第9师丢失主峰阵地后,先后将其3个团全部投入战斗。“联合国军”空军和强大炮火给南朝鲜军第9师提供支援,用100多门火炮、10余架飞机向主峰狂轰滥炸。

为了巩固阵地,第38军又陆续投入4个团的兵力,在394.8高地及其附近山岭上与南朝鲜军进行激烈的争夺战,主峰阵地多次易手。战至14日,志愿军第38军为了避免增大伤亡,将部队撤出战斗返回原阵地。第38军在这次反击战斗中,共歼敌9600余人。

金城东南的栗洞东山,是南朝鲜军首都师机甲团的一个重要阵地。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第103团以两个连组成一支精干的突击分队,向栗洞东山发起猛烈的攻击。经一夜激战,于10月7日晨将守敌3个排和1个营全部歼灭,占领了阵地。然后,在3天之内打退敌人一个排到一个营兵力的反扑21次,歼敌900余人。

10月21日,志愿军司令部致电各兵团各军:

本部九月十四日发布自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的战术反击令,经一月来第一线各军积极作战,已给美伪军以重大打击,我军已在反击中取得很多经验。目前预定秋季接防各军均已开进,敌人经此次打击后,也可能举行报复,为按预定步骤交接防务,迅速完成秋季防寒准备工作,并准备打击敌人可能的报复,即自十月二十二日起,转入正常积极防御作战。

原本第二阶段战术反击已结束,但由于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发起“金化攻势”,争夺日趋激烈。为配合上甘岭地区的防御作战,志愿军首长决定战术反击延续到10月底。

志愿军全线战术反击作战从9月18日开始,至10月31日结束,历时44天,先后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攻击77次,共歼敌27000余人,几乎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联合国军”在全线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利用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坚强地抗击“联合国军”优势的炮兵和航空兵的突击。志愿军在表面阵地丟失的情况下,坚守坑道斗争。经过与敌争夺43天,歼敌25000余人,全部恢复阵地,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进一步取得了依托坑道阵地对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实施阵地进攻和进行坚守防御的作战经验。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