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9兵团行军

11月的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一片肃杀冬景,寒流席卷一切,风雪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士兵正在穿越冰封的盖马高原,向着风雪交加的战场艰难挺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有些担心,他的战士不仅要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作战,还要与极寒的天气抗争,对于这些勇敢的中国士兵来说,滴水成冰的寒夜和几乎让人不辨方向的暴风雪,都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

01

1950年11月,“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抱着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幻想命令爱德华·马洛里·阿尔蒙德将军率领美第10军,沃尔顿·沃克将军率领美第8集团军分东、西两线全力向北推进,两军相互呼应,意图在平壤以北消灭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而后会师鸭绿江。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面对“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的不断冒进,志愿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集中第50、第66、第39、第40、第38、第42军6个军,歼灭西线的联合国军。

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10天之内仓皇溃退300公里,一路从清川江跑到了三八线以南的临津江畔,美第8集团军沃克中将也在败退途中因车祸身亡,成为美军死在朝鲜战场上级别最高的将领。

志愿军在西线取得胜利的同时,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也在敌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向长津湖地区进犯的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形成合围态势,第9兵团由第20军、第26军,第27军3个军组成,共12个师约15万人。

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西线美第8集团军被迫后撤,但东线美第10军却继续北进,为改变东线战场态势,11月5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邓华,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第9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为方针。

次日,彭德怀等就东线作战的基本设想,电示第9兵团。

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第9兵团三个军分三批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渡过鸭绿江,徒步穿越于高山密林中,如果大规模的部队调动和集结,美军没有丝毫察觉。

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开国上将宋时轮

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山高路窄的复杂地形,物资匮乏,再加上志愿军将士缺乏在高寒地区必要的防寒装备,这支劲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美军最精锐的力量。

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奥利弗·普雷因斯·史密斯少将,从情报部门得知,志愿军有两个师的兵力可能就埋伏在美第10军两侧,但这一消息,并没有引起美军上层太多注意。

朝鲜战争爆发后,史密斯出任美陆战第1师师长,美陆战第1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也是美军最早为登陆作战而建立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担任主攻任务的美陆战第1师到达长津湖南岸下碣隅里以及北部地区备战,在美陆战第1师的东边,是美步兵第7师。

长津湖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赴占岭山脉和狼林山脉之间,这里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间道路狭窄,严重限制美军机械化部队的运动,在此之前,包括史密斯在内,美军将士都以为志愿军在东线的兵力仅仅只有2个师,但对于目前的局势,史密斯认为,一旦中国军队出现在面前,形势不容乐观。

在雪雾弥漫的旷野中,史密斯亲自乘坐直升机搜寻了几十公里,但他没有发现任何大兵团存在的迹象,史密斯认为或许是自己搞错了,在这样的天气里行军,不用半个小时,就会被冻死在雪地里。

但史密斯没有想到,此时,在这茫茫白雪下,已经埋伏着十几万中国士兵。

因为事关第9兵团,志愿军司令部将这封由毛泽东亲拟的电报转发给了宋时轮,毛泽东在电报中提醒:

“美军陆战第1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至两个师做预备队,9兵团的26军应靠近前线,作战准备必须充分,战役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

经过严密侦察,第9兵团指挥部判断长津湖地区美军的基本布势为:

美陆战第1师第7团及第5团主力位于柳潭里,美陆战第1师师部及部分主力位于下碣隅里,美陆战第1团主力及炮兵营,位于富盛里、古土里,美步兵第7师第31团和第32团主力位于新兴里、内洞峙,美步兵第7师第7团一个营位于社仓里,志司决定,抓住美军兵力分散,尚未发现第9兵团集结的有利时机,集中第20军、第27军首先歼灭美陆战第1师主力于下碣隅里、新岱里、旧津里、柳潭里、新兴里地区,后伺机歼击美步兵第7师第31团或美陆战第1师的增援之敌。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从投入兵力上看,虽然志愿军要比美军多,但从装备和后勤保障上看,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差距天壤之别。

美军普通士兵均配发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鸭绒睡袋,后勤保障方面,肉食蔬菜一应俱全,高度现代化的美军陆战队工兵,3天就可以拓宽一条通行坦克的道路,10多天建成一座可以起降C—47运输机的临时机场;

而志愿军弹药全部靠人力或畜力驮运,粮食供给也相当困难,过鸭绿江后,每个战士只发4天口粮,其他全靠就地筹措,在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长津湖,在各方面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能否打赢这一仗,对志愿军第9兵团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02

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东线战斗打响了。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这一夜,志愿军夺得多个高地,前线战斗仍在继续,战报如雪片般飞向第9兵团司令部,宋时轮没有想到,在整个长津湖地区,被围美军数量超过第9兵团战前估计的数倍。

美军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后,久经沙场的史密斯应变能力不俗,他果断命令近200辆坦克在几个被围点上围成环形防御工事,以防志愿军从任何方向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志愿军因装备落后和后勤无法保障,攻击力正在减弱,马克沁重机枪打不响,迫击炮炮管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部队吃不上热饭,最多吃上一点炒面就算不错,很多来自南方的战士,没有高寒地区作战的经验,冻伤减员特别严重。

宋时轮很清楚,如果继续拖下去,那么第9兵团面临的处境,将越发不利,长津湖地区作战的得失,关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成败,此时,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主力已经被志愿军第9兵团分割包围于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美军之间相互联系已被切断,经过反复研究,宋时轮决定:

“‘同时包围、分割歼灭’的战术,需要改变,目前应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新兴里之敌,而后逐个歼灭柳潭里、下碣隅里的敌人,‘我们坚决不能放走一个敌人,一定要把敌人钉死在长津湖上’。”

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4连指导员庄元东正率领前卫1排沿着山路向新兴里靠近,新兴里位于长津湖东侧,村子南高北低,东西狭长,驻扎在这里的是美步兵第7师第31团和第32团的一个营,及师属炮兵营组成的团级战斗队,担任进攻任务的是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

第4连指战员还不知道,他们发现的是一条大鱼,躲在帐篷里做着美梦的是美步兵第7师第31团1个排的士兵,美第7师第31团历史悠久,装备优良,曾因一战中入侵俄国西伯利亚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称号,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志愿军已经近在咫尺了,随着枪声响起,1个排30多名美军就这样还没有来得及反抗,就死在了帐篷里。

与此同时,在新兴里村内,第4连连长李昌言已经带领着另外两个排的战士同美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到这时,美军才如梦初醒,清醒过来的美军战斗力不弱,连长李昌言意识到必须马上改变战术,向美军侧后方迂回穿插,就在志愿军第27军与新兴里的美军交火的同时,与新兴里隔湖相望的柳潭里,志愿军第20军也发起了进攻,尽管一直没有放弃突围的努力,但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还是在12月2日迎来了全团被歼灭的命运。

“北极熊团”被歼灭后,第239团2营4连副连长王祥林,在打扫战场时看到这样一幕:

“营通信班长张积庆,在打扫战场时,捡到一块1平方米左右的蓝布,他想把它当作包袱皮用了,营部炊事班长发现了,想用来当蒸笼布,蒸馒头,包土豆,便于火线送饭,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碰上了3营营长毕庶阳,毕庶阳拉起两边角一看,是一面宽逾1米2,长逾1米5的旗子,周边是黄穗带,旗上除了一只鹰和一头北极熊之外,还有一些外文,他赶紧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翻译刘光锐帮忙看看,这一看不打紧,是辉煌了30年的‘北极熊团’团旗。”

——摘录自口述采访整理 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2营4连副连长王祥林

“北极熊团”的覆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次歼灭美军1个加强团的战斗,极大地提升了志愿军的信心,此役共歼美军3191人,击毙美第31团级战斗队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费斯上校,击毁和缴获坦克18辆,汽车345辆,缴获各种枪支2345支。

03

西线美军全线溃败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觉得,自己可能要葬身在这片不毛之地时,终于接到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最新指令:

“东线美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古土里以北、长津湖地区的部队,将全部交由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指挥。”

在接到电报的第一时间,史密斯立即通知位于柳潭里的美陆战第1师第5团和第7团,让他们迅速撤回下碣隅里,美陆战第1师指挥所设在这里。

就这样,炼狱一般的长津湖大撤退开始了。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11月29日凌晨,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1营3连指战员,正在前往下碣隅里的路上,3连的任务,是攻占和扼守长津湖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和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之路。1071.1高地和东南小高岭刚好卡住下碣隅里通往古土里、咸兴、元山的公路,这条公路是美军南逃的唯一通道,1071.1高地和东南小高岭也是志愿军必守的要地。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对于美军的退却,毛泽东和彭德怀早有预见,早在第9兵团在东线发起反击之前,他们就指示宋时轮做了阻击美军南逃的部署,在美陆战第1师南逃必经的约80公里路段上,设下了数道阻击埋伏线,展开围追堵截。

3连迫击炮班战士杨德盛,时年19岁,来自江苏,解放前被国民党拉了壮丁,后来他不甘心,寻找机会逃离了国民党部队,成为了一名解放战士,杨根思也是江苏人,这次来到朝鲜战场,两人不但分在了一个连队,杨根思还成了他的连长,28岁的杨根思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是全军赫赫有名的“爆破英雄”。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杨德盛(左) 杨根思(右)

此时,杨根思奉命率第3排扼守东南小高岭,而杨德盛则在1071.1高地上防守。

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来了,为了掩护南撤的美陆战第1师官兵,打通道路,10多架美军飞机轮流对1071.1高地和东南小高岭进行轰炸和扫射。

“战斗异常激烈,一排的二班长在战斗中被一发子弹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奇怪的是班长并没有倒下去,双手握着枪仍然站立着,身子被冻住了,扳都扳不倒。”

——摘录自口述采访整理 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1营3连迫击炮班战士杨德盛

经过一个白天的战斗,为了保住1071.1高地和东南小高岭,3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侧边的一个美国兵趁我不注意,一刀向我的腹部刺来,我一扭身,被刺中了腰部,我腰部挨的那一刺刀,只是从腰部侧面刺进去,没有刺进腹腔,血流如注,脑壳都发昏了,但一会儿血就冻住了,就像包扎一样,感谢老天爷。”

——摘录自口述采访整理 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1营3连迫击炮班战士杨德盛

此时,美陆战第1师猛烈的炮火,将小高岭大部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向小高岭发起进攻,杨根思指挥战士奋勇冲进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再次将美军击退。

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杨根思带领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

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3排阵地上的弹药已打光,小高岭阵地上,杨根思带领的3排,只剩下了最后3个人,看着疲弱不堪的两名伤员,连长杨根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你们,把机枪带下去。”

“连长,那你……”

“我留下坚守阵地,有我在,阵地就在,你们快撤。”

此时,小高岭阵地上只剩下了杨根思一个人,他能找到的所有武器,是一个炸药包,看着这个满身血污的中国军人迎面而来,美军忘记了还击,他们惊呆了,杨根思一把拉着导火索,冲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

当晚,杨德盛被战友从1071.1高地上救了下来,年仅28岁的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为阻击美军南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杨根思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授予第58师第172团1营3连“杨根思连”光荣称号。

“我到今天,还记得连长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当时我这个班20个炮弹都打完了,指导员说你到5班去拿枪,当时连长杨根思就过来了,说,小杨,你还是灵活,你还是勇敢,别给我丢脸。这是实实在在的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说,你不能当孬种。”

——摘录自口述采访整理 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1营3连迫击炮班战士杨德盛

04

11月29日清晨,下碣隅里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这让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很清楚,一旦下碣隅里失守,正在从柳潭里撤往那里的美陆战第1师2个团,处境必然堪忧,所以,他在前一天命令驻守古土里的美陆战第1师第1团团长普勒上校连夜组成一支特遣队,增援下碣隅里,这支特遣队,以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突击队为主,加美军两个步兵连,两个坦克排和大量火力支援单位,总兵力922人,配属29辆M26坦克以及140辆汽车,由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突击队队长德赖斯代尔指挥,因此,该特遣队被命名为“德赖斯代尔特遣队”。

从早晨到中午,在美军3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特遣队在志愿军的阻击下,只前进了不到4公里,而全程大约是18公里,直到13点30分,德赖斯代尔终于等来了美陆战坦克D连连长克拉克上尉的17辆增援坦克。

德赖斯代尔中校接受克拉克上尉的意见,一列纵队以17辆坦克开路,浩浩荡荡沿着公路向北行进,很快,就进入到了志愿军的伏击圈。

此时,志愿军第60师3个团,已经占领公路两侧高地,彻底封锁了古土里到下碣隅里公路的南半部分。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进入伏击区域后,立刻遭到公路两边志愿军的猛烈射击,位于队首的克拉克上尉,立刻指挥坦克停下来反击,完全没有意识到,因为他的行为,造成后面的车队必须承受志愿军火力,随着后方车辆不断中弹起火,特遣队陷入一片混乱,“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结局,令史密斯大失所望。

“美国兵成群结队地一批批前来投降,其中有一群美国兵,将近20个人,走过来时的动作,像出操一样整齐,个个都紧缩着头,举起双手。”

——摘录自口述采访整理 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79团通信班长江瑞林

截止到11月30日凌晨,“德赖斯代尔特遣队”战死150多人,237人向志愿军投降,志愿军还缴获与击毁坦克、装甲车、汽车74辆,各种火炮20余门。

此时,美陆战第1师在长津湖地区,陷入志愿军的分割包围之中,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命令所有部队立即向咸兴、兴南地区,实施总退却,同时,命令美陆战第1师立即将柳潭里的美军收缩至下碣隅里,然后在美步兵第3师的策应下,向南突围。

05

12月2日,中央军委电示志愿军首长和第9兵团首长,要求宋时轮“注意争取于今明两晚基本上解决被我包围之陆1师等部最为有利。”

依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宋时轮下令,坚决阻击柳潭里的敌人向下碣隅里突围,耸立在柳潭里至下碣隅里之间的唯一通道上的死鹰岭,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

早在11月27日东线战斗打响后,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第177团就占领了死鹰岭的主峰1519高地,气温直逼零下40摄氏度,第177团已经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连续坚守了5个昼夜。

此时,一支队伍正在悄无声息地向着死鹰岭方向走来,因为无法突破志愿军阵地,从柳潭里通向下碣隅里的荒野中,美陆战第1师7团1营正在雪地中跋涉,营长戴维斯不敢打开电台联络,恐惧让所有人精疲力尽,不断有士兵掉队。

“沿途有一些中国人挖的工事,为确保行军方向准确,我常常下到这些工事里,将军用雨披披在头上,然后趴在地上,借手电筒的光亮校正我的地图,当我关上手电,揭开雨披,出了工事判定方向,我常常想不起我在雨衣下干了些什么,站在那里茫然发呆,严寒使我们完全麻木了。”

——摘录自美陆战第1师第7团1营营长戴维斯自述

习惯白天作战的美军,居然会选择夜行军,大大出乎志愿军的预料,美陆战第1师第7团和第5团向死鹰岭上志愿军的阵地发起猛攻。

在寒冷和饥饿中坚守的中国战士,凭借着手中的轻武器和手榴弹,先后打垮了美军8次进攻,对于志愿军战士来说,寒冷远比美军的炮火更加残酷,第177团仅存的60余名英雄,被冻僵在大雪中。

“严寒里的中国士兵,穿着单薄的胶鞋,他们的脚已被冻得肿成像足球一样大,那些负伤倒在阵地上已无法行动的士兵,手里还握着枪,我们不得不掰断他们的手指,才能把步枪从他们冻僵的手中拿出。”

——美国士兵自述

从柳潭里撤退的美陆战第1师第7团和第5团,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才侥幸通过死鹰岭下的公路,向南逃去。

在整个长津湖战役期间,数次天降大雪,气温最低达零下40多摄氏度,第9兵团将士忍饥受冻,冻伤减员严重,长津湖战役中,最悲壮的牺牲,莫过于那些在阵地上被冻僵而牺牲的志愿军官兵,他们都保持着进攻的姿态。

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战士宋阿毛的绝笔: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血战长津湖:战局自此扭转

在柳潭里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上,排满了美军长长的车队,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两地相距只有不到30公里的路程,尽管有铺天盖地的美军飞机支援,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美陆战第1师,在志愿军顽强的阻击下,竟走了整整三个昼夜,尽管如此艰难,每个到达那里的士兵,都感慨于自己的幸运。

“我像是做了一场噩梦,我每天晚上都想,大概不会再见天明了,海军陆战队用70个小时,近4天的时间,走完了21公里的路,这绝不是一次漫步,而是从死神的怀里挣扎着逃出来的,这在海军陆战队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摘录自美陆战第1师第5团3营中校自述

1950年12月23日,美陆战第1师和美第10军残余部队,终于在兴南港登上了开往釜山的军舰,志愿军于次日占领兴南,历时近1个月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落下帷幕。

12月17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专门致电志愿军总部并第9兵团:

“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1952年下半年,宋时轮奉调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宋时轮叫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许久,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警卫员发现,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早已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长津湖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给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一部,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13900余人,其中,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加强团的纪录,打开了东线战局,并有力保障了志愿军西线部队的侧后安全。

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朝鲜战场东西两线志愿军将士给予美军参战的7个师中的3个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其另一个师,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以南,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为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宋时轮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根思  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

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杨德盛  战后转回国内治疗 伤愈后 重新回到朝鲜原部队

(全文完)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