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粮食,谁就能控制世界。
——基辛格
今天大家都非常关注芯片问题,对粮食的关注热度恐怕远不及芯片。芯片和粮食,前者是高新技术的代表,后者是国计民生的基础,都深具战略意义。
打开中国地图,山地、高原、沙漠等加起来占了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耕地,粮食自主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口粮已经实现了自主,但是每年还需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14亿人口每年消耗的鸡、鸭、猪、羊、牛肉可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可见,我们的粮食并非高枕无忧,而且在土壤改良、育种技术、农民收入、农业规模化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这个逆全球化时代,世界由交融转向分/裂,由合作转向对/抗,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比之石油等其它战略资源,粮食更是重中之重。
《饥饿的巨人》是一部关于粮食问题的著作,本书回顾了1945年到1991年间,美国和苏联粮食博弈的历史,对比了美苏两国的农业发展策略,还讨论了粮食作为大国博弈的武/器,在国际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
粮食大劫案
1972年,由于气候原因,苏联地里的小麦出了问题,将导致严重歉收,于是准备从国外进口小麦。
苏联的粮食缺口很大,哪个国家能满足这一需求呢?美国。首先,美国是农业大国,有足够多的优/质小麦,其次,美国有出口补贴和贷/款,便宜!
但是,粮食一直是美国的外交武/器,作为冷战的竞争对手,如果美国知道了苏联缺粮的真/相,必然会乘机涨价和限额出口,而且还会附加一堆政/治条件,美国人不会轻易浪费这一送上门来的良机。
苏联人对此心知肚明,为了避免被美国拿捏,于是使了一招“瞒天过海”之计。
首先,对小麦问题严格保密,并对外高调宣称,苏联将迎来20年来zui大的一个小麦丰收年,消息放出去之后,本来就过剩的美国小麦价/格暴跌。接着苏联又低调地表示,决定将人/民的蛋白质摄入水平提高25%,仅靠国内生产无法实现,需要进口一定数额的小麦。
美国的农业资本家们坐不住了,要求政/府放宽向苏联出口小麦的限/制。
美国农业部谨慎地派出一批官员,前往苏联黑海产粮区实地考察,他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于是向国内报告说,苏联粮食丰收。
然而美国人被骗了,由于品种的原因,苏联的这些问题小麦表面上看起来和正常小麦无异,但其实里面是空的,等再过几天,就会原形毕露。
美国政/府批准了针对苏联的小麦出口计划,苏联人用优惠的价/格进口了大量美国小麦,顺利度过了荒年。
这一事件被作者戏称为“粮食大劫案”,然而,一次战斗的输赢并不意味着整场战争的胜负。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来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农业发展水平上的悬殊差距。美国至今依然是全球粮食大国,而苏联到1991年解体还一直缺粮,是不折不扣的“饥饿的巨人”,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种差距呢?
“绿色革/命”成就农业强国
1920年代,美国发起了一场后来被称为“绿色革/命”的农业变革,变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土地和资本,走大农场的规模化农业模式
得益于广袤的大平原耕地资源,美国人把土地集中到少数大农场主手里,使得ji少数的农业人口占有了绝大部分耕地,从而也可以有/效地集中投资于农业的资本。
2、大力发展育种、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技术
这其实是走“科技兴农”的路线,实现了稳定的高产、现代化的高/效耕作和管理。
3、政策补贴
美国政/府在前期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补贴农业发展,后期应用灵活的价/格政策,一方面保证农业从业者获取合理的利润,另一方面保持合理的粮食价/格。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快速崛起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强国。
苏联为何成为“饥饿的巨人”
饥饿两字,可能很难和强大的前苏/联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如此。书中详细讲述了苏联的兴农之路,遗憾的是,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这一目标也没有完全达成,依旧要靠进口弥补粮食缺口,其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产业结构和策略因素
美国在1920年开始的“绿色革/命”之前,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工业基础,苏联是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沙皇俄/国的废墟上成立的,偌大一个国家面临着快速工业化的压力。
苏联的产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服务业等被忽略,其结果是军工、重工发达,而轻工业和民生经济方面严重欠缺。
那么,农业在苏联的产业结构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苏联对农业的定位是为工业服务。
“慈父”同志力推的农业集体化,其目的是让农村为城市工业化服务。由于推行手段过于激进,曾在乌克兰造成数百万人si亡。集体农庄并非没有成果,苏联也在农业上大力投入。但由于农业的定位,造成对农村过度抽取,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不像美国只有ji少数的农业人口,苏联农业人口庞大,投入的资金过于分散,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2、拍脑袋做决策,缺乏长期科学规划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赫鲁晓夫亲赴美国考察玉米农业,考虑到美国玉米的高产和高热量,赫鲁晓夫毅然决定引进美国玉米,在苏联/大面积种植。
然而,由于土壤、灌溉和气候条件都没有美国优越,美国玉米并没有在苏联取得预计中的高产,不得不放弃,改种回小麦。不过,赫鲁晓夫同志收获了一位美国农民朋友,他俩一辈子的真挚友谊一时传为佳话。
玉米事件暴露了苏联领/导人拍脑袋做决策的风格,而不是依靠科学团队进行系统而审慎地考察、试验等。
3、不计代价,一味蛮干
苏联人干的另一件“魄力十足”的事,和水利工程有关。
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苏联人决定修一个水库,但时间紧迫,于是他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干脆直接引爆了一颗核/弹,生生地炸出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为了打消民众对核/污染的担忧,一位部长在众目睽睽之下脱掉衣服,跳进水库游了一圈。
然而,不久之后,就检测到了核辐射超标,水库被废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这一水库,至今还在释放核辐射。
苏联人的另一灌溉工程导致了曾为世界第四大湖的咸海一度干涸。
咸海是位于中亚的咸水湖,为中亚地区棉花种植的缺水问题而焦虑的苏联人,干脆挖了一条渠从咸海引水灌溉,但是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追求速度,没有铺设水管等引水设施,而是直接在地上挖渠,流经该渠、含盐量高的咸海水不断渗入地下,导致该区域土地盐碱化,而且由于过度引水,竟导致咸海干涸。
4、土地和气候问题
苏联虽然拥有为数不少的耕地面积,但整体条件没有美国好,很多地方缺少水资源,或者气候不稳定,导致粮食产量不稳定。
5、保证粮食出口
也许你会感到大惑不解,苏联既然缺粮,为何还要出口粮食?其实这里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鉴于当时冷战的局势,苏联为了维持和其在东欧和亚洲的盟友的紧密关系,每年向一些缺粮的国家低价出口粮食作为援助,当然,这也是一种羁縻手段,正如下文将要说的,这也是苏联的外交武/器。
苏联在农业上的短板,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苏联解体并非因为粮食问题,但粮食问题,必然是其走向崩溃的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粮食作为一种外交武器
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
美国前农业部长布茨说:“粮食是一种工具,这是美国谈判工具中的一种武/器。”
作为农业大国,美国在国际政/治中,常把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说,武/器。
对于一些粮食不能自主的盟友或弱小国家,美国利用粮食援助,优惠贷/款等手段,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或操纵。
卖给他们粮食,如果钱不够,贷/款给他们,用美国的贷/款购买美国的粮食,在这些国家设立相应的贷/款基金,再将这笔钱作为美国在该国的军事基地和各种活动组织的经费。
如果他们不听话,限/制粮食或贷/款供应,或者断粮,一些国家有着腐/败的ZF,为了维持统治稳定,不得不出/卖利益,被美国套牢。
所谓“以史为鉴”,《饥饿的巨人》通过两个超/级大国的粮食博弈,使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粮食问题,至关重要。至于书中讨论的美苏两国不同的农业发展路线,以及其中的利弊得失,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启发或警示意义,还请大家自行思考。
来源:树上的阅读者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札波羅熱大反攻 當春季大反攻的計畫一開始被媒體披露後,烏克蘭人曾經不滿的表示,美國與北約承諾交給烏克蘭的裝備要麼交付的時間太晚,要麼是前線的形勢已...
-
来源:《中华民俗风貌大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民族之一,历法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农历,是中华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
-
011980年代上小学的同学,看了上面的宣传画,一定觉得很亲切。这是当年的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看图学文”,题目是《春耕》。春耕原文:春耕开始了。我和志华去看新机器种地。一...
- “你要说出名儿?咱也算出过。”李爽的普通话里搅拌着一口京片子。脑后一根又粗又黑的大辫子甩到前面,她发出一连串爽朗的笑声。“那大报小报,电视上,说什么‘有损国格’,...
- 转自达州市纪委,作者:迟浩田张爱萍同志逝世后,我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与哀思之中。爱萍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也是我的老首长。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屡建...
-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诸多朝代更迭。一个王朝覆灭的同时,另一个政权又拔地而起。无辜的百姓们不得不迎接新王,适应新政。旧的皇族得以苟活,终日活在屈辱之中。然而,历史...
-
匈奴是否还有后裔?历史学家:只要是这五个姓氏,或许就是匈奴后代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人口呈现由北向南迁徙的趋势,迁徙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躲避战祸。在古代,北方多以游牧文明为主,畜牧业发达,这便使得中... - 正是美国冷战大师乔治•凯南提出娘炮文化!娘炮文化由日本开始:二战结束后,日本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成为了美国的傀儡,于是为了让日本彻底臣服,当时的美国开始执...
-
一九二一年的阴历腊月二十一,八岁的大伯娶了十六岁的大娘。大伙儿满脸笑容,亲朋好友们彼此间客套着。小大人儿似的大伯不大高兴的样子,满...
-
二战苏德战场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珍贵照片,当年战况有多残酷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始于1942年7月17日,终于1943年2月2日,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之一。对德军而言,攻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