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

繁体

前言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自古便是一大游览胜地,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就诗歌来说,仅仅在唐诗中,关于岳阳楼的经典诗篇就不胜枚举。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等。

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

《登岳阳楼》,便是一首关于岳阳楼的经典唐诗。它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之手,是杜甫晚年登上岳阳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据记载,当时的杜甫已经五十七岁,距他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且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只能靠饮药维持生命。正是在这样一个处境艰难,凄苦不堪的情况下,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写下了这首诗。所以这首《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杜甫既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洞庭湖水气象万千的画面,也抒发了自己人生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苦无奈。颔联两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这首诗的名句。历来以气势雄浑著称。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曾评价此联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而就赋文来说,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便足以让它著称于世。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将他不同凡响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后又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后世之人为他的宏伟抱负而感叹。同时,他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使得这篇文章哲理内涵和精神价值都非同一般,成为了杂记中的创新。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育部将这篇文章纳入了课本。可是,家长们却对此颇有微辞,甚至还要求将其移出课本,原因是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

作者的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中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将千变万化、捉摸不定的自然景观与遭遇贬谪的官员欣赏风景的复杂心情相结合,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同时,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而范仲淹能写出这样一篇独具一格的文章,主要还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当时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浮现;外部,蛮夷对北宋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范仲淹等爱国政客开始推动改革,也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不过,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他们强烈反对改革,想尽办法向皇帝施压。由于当时的皇帝改革决心并不坚定,所以,改革尚未完成,参与此事的大臣们便陆续被下放贬官,这场改革也以失败告终,而范仲淹也因为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而被贬放至河南邓州。滕子京是范仲淹的至交好友,他被贬的原因主要源于北宋时期的“泾州公案”。

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

当时,滕子京担任甘肃泾州知州,恰逢西夏大举攻宋,滕子京在兵败定州、泾州面临生死攸关之际,临危不乱,坚持到了援军赶到。事后,他感念部下守城艰辛,便动用公款犒赏全军,并拨款祭奠英烈、抚恤遗属。然而,一年之后,有人旧事重提,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即“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虽然这一事件经过调查后证实为冤案,但滕子京仍受到了一定的处罚。于是,他被贬为岳州知州,孤身前往了巴陵郡。不过,滕子京虽然遭遇了贬谪,却并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念,而是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到了巴陵郡之后,他修筑防洪长堤、重修岳阳楼等,为当地百姓做出了贡献,还将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了百姓的一致称赞。

而《岳阳楼记》就是他重修岳阳楼后,邀请范仲淹作的。范仲淹与他同有被贬的经历,又是故交好友,便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不应该过分地受外界事物或自身情绪的影响,从而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并试图以自己“先国后己”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他。这样看来,《岳阳楼记》不过是范仲淹用来表达自己政治抱负和胸襟,用来与好友共勉的一篇传记而已,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家长要求将它移出课本呢?

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

滕子京的名声争议

究其原因,问题其实还是出在了滕子京身上,这又从何说起呢?原来,一切都与滕子京被贬的真实原因以及他被贬后的负面行为有关。

滕子京被贬巴陵郡其实并不是他第一次被下放,早在此之前,他就因为没有谨言慎行和直言上谏而多次被贬。第一次是因为“言宫禁事”,即他在朝廷中谈论了关于皇宫内的一些事务,触怒了皇帝,被贬到信州;第二次被贬则是受到范讽案的牵连被贬到池州;第三次则是由于他上书请谏,却被人诬陷,因此被贬到江宁府任通判;最后一次就是因为“擅用公款”被贬到巴陵郡。原本他被贬,抛开表面上的这些原因,其实都是因朝堂上的政见之争造成的,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偏偏他在最后一次被贬时为了避免牵连他人,竟然选择焚烧账本和名册,使得调查无法进行,一下使得这件事的性质就变了。

按照当时的规定,他的这种行为就是玩忽职守,是一种藐视国法的表现,所以最后一次被贬后,他的形象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后来,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后,为了取得朝廷的谅解,他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其中之一便是重修岳阳楼。据记载,滕子京在岳州修岳阳楼时,没有使用省库钱,也没有向民间敛财,而是号召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还者,以债款来助修官楼,从而得到了一大笔钱,这笔钱由他亲自掌管,都没有按规定登记在册。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滥用公款,违反了财政纪律,甚至还觉得他重修岳阳楼就是为了宣扬政绩、沽名钓誉,这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名声更差了。

有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只因文中提到一个人

《岳阳楼记》的争议点

回到现在,很多家长也是因为他的这些负面行为,认为滕子京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而文章中又对于相关历史背景记载并不明确,这就使得他们更加觉得文章的内容存在误导性,因此希望将其移出课本以避免引起学生的困惑或误解。

当然了,家长们要求将这篇文章移出课本的原因并不只是这一个,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家长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过后,认为课本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认为,《岳阳楼记》虽然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其内容却较为深奥,语言也比较晦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有点大,而且在培养学生现代素养和技能方面的贡献有限,所以更希望将更多的篇幅留给其他更具现实意义的内容。总的来说,教材内容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其中就包括文章的价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教育目标等,并不会因为家长们的一厢情愿而随意更改。而无论最后是否将《岳阳楼记》移出课本,也不能改变它本身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文章的事实。

来源:斋晗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