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
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关于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良家风家训之精髓,还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一脉相承,构建了家庭、家风、家教三位一体的家风建设体系。根据这一系列论述,传承中华文明,承载优良家风,弘扬孝道文化,不忘乡愁的祠堂文化对重拾民族信仰,构建和谐社会,助力乡村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何谓祠堂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祠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延伸和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姓氏文化的一种载体,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与传统,远在几千年前氏族公社解体之后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在汉代正式岀现祠堂的名称,到末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发展到高峰。祠堂是族人祖先灵魂之寝堂和后裔祭祀列祖列宗之场所,是举行重大族事活动的议事之地,也是教化后代敬畏人生,规范行为和惩恶扬善的神圣殿堂。
祠堂又称宗祠,家祠,家庙,祖厝,祖宇,祖庙,宗庙,是由同一祖先所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供俸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尊贤,求神的场所,是列祖列宗的安息之所。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独特的"中国印",祠堂用自己的存在方式诠释时代文明,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根深叶茂,礼敬天地,祠堂成为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在那里,炎黄子孫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千秋功过于祠堂司见一班,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一座祠堂,就象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俸着祖先牌位,供俸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是宗族的祭祀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把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拌阴灵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应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二、祠堂的建筑特点
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高大的厅堂,精致的装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青山绿水间,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令人神往。
祠堂建筑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藏书楼等。它是全族祭祀之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并启蒙族人饮水思源、不忘祖根。
祠堂堂号,多数祠堂都有堂号,堂号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画额。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孫贤世泽长”等横幅。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在这里,忠孝仁羲道德是最讲究的,比什么都重要,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仁羲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忘的做人的根本。时时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祠田族产,祠田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贤达人士尊捐义赠,主要用于赈灾恤族,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结族人。
三、祠堂分类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两大类,一类是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另一类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并兼有其它宗族活动的功能,此为中国大地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是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村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这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
祠堂按等级制度可分为官庙,公祠和民间祠堂:祠堂按家族人口繁衍又分总词,支祠,分祠,享堂等。
1、家祠:旧时,一个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供俸以曾祖以下的祖宗牌位,一般是不岀五服即五服以内的祖先,(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
2、宗祠:祠堂有宗祠和支祠之分,是供先祖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从事家族活动,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全族的后裔为祭祀一世祖以下去世子孙所建的祠堂。支祠是一族内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先祖所建的祠堂。
3、女祠:祠堂内一般是既供俸男祖先,又供俸女祖先神主,明清时期有些宗族兴建了女祠,“专奉女主”,是专门供俸给氏家族勤俭持家,贞洁守节的女姓。
4、专祠:是为特定的人和神设立的祠宇。用于专门供俸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
5、行祠:专祭祀某名人的,遂标行祠。
6、特祠:凡大祠堂,都少不了两座附属建筑,特祭祀供俸那些香火不续的先人的。
7、长房享堂:长房享堂是在宗祠旁边独立供俸历代长房长孙的享堂。
四、祠堂的功能
1、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的主要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聚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2、祠堂是珍藏宗谱、撰修宗谱之圣地。宗谱是一种通过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祖训等和谱记载下来,为本族宗亲们掌握尊照的特殊史籍。
3、祠堂里,在族人所捐的公田善款中,有助学作用,专门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育才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全族声望的大喜事。
4、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在祠堂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读谱”,讲述祖宗厉尽艰辛创业的历史,定时宣读家法族规、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5、商讨族中事务及族中重大兴革事宜,如推先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族产,处罚违法族人或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
6、其它,祠堂里每逢风俗年节之时或族内有重大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娱乐的场所,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农忙收获季节,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在战乱或应急突发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祭祖,以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及族人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
7、祠堂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襜,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祠堂祭祖己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8、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敬仰,祠堂文化以我国忠孝仁羲为本的儒家文化为本,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祠堂文化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及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淳淳教渝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的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担。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凉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按照贯例,族谱应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九十年必修,这个任务在族长的主持下在祠堂里完成。
9、在新时代的今天,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又有了新的价值标准,族众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还可作为文化活动室,书法展览,文化展示,史志乡贤英才陈列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健身娱乐场所。
五、祠堂的现状
追溯历史的沿革,建国后,随着宗族制度的衰落,祠堂人为的破坏了不少,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借破“四旧”之风,很多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成了办公场所等。没有破坏的,经风雨侵蚀也破旧不堪,再加上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又有不少祠堂被拆建为商铺或住宅,有的村落搬迁,真正保留下来祠堂少之又少,祖宗牌位,包括藏于其中的家谱都荡然无存,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之用者比比皆是,古村旧貌不知何处?海内外游子失去了乡愁,祠堂是我们祖先的“根”,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根深叶茂,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自己的“根”!在重视家风家教推进时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一系列指导下,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喜逢盛世,寻根热的兴起,族人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对文物古建筑祠堂越来越重视,族内孝贤,无私奉献者纷纷资助捐赠,兴起一种兴修,维修,保护祠堂,追根溯源,寻根问祖修续宗谱及海外港澳台同胞、游子回来寻根祭祀先祖的热潮,这对弘扬中华古文明,振兴乡村战略,建设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意义
宗教即解决过去、现在和来的三世问题,中国人则以家族之三世,行宗教解决之道:过去的信仰依于祖先,现在的安慰寄于家室和合,而将来的希望则寄托于儿孙。祠堂里的对象虽为逝去的先祖,然目的却在作用、影响于生者和看不见的末来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重新修建祠堂的风潮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视为对内心生活秩序垂挂的一次努力,这对传承悠久的中华古文明,文化自信,民族振兴,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间也包含了中国式信仰的重拾。
祠堂文化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祠堂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铺充,祠堂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 ……
作者:焦连法,生于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员退休医师,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焦姓委员会长垣市联谊会长;《中华焦氏年鉴》、《历代焦姓名人大辞典》、《古今焦氏地名大辞典》编委;《焦寨村村志》主编,《焦寨焦氏宗谱》主修。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书中有...
- 中国人到底讲不讲逻辑?中国人到底讲不讲逻辑,这个问题,争论一直很大。特别是在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争到最后,有一方就会指责另一方,说他们不讲逻辑,言下之意,你不讲逻...
-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文化为何能长盛不衰不间断有文化必有哲学。文化有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理念层次保存的是无形而重要的理想和观念,通常展现在文学、艺术、宗教和哲...
- 《家戒》,也称为《戒子文》,是魏晋时期王昶创作的一篇古代文章,其中的“十其”被世人广为称道,载入史册。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议论贵无贬,其尽...
-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
- 一张口就骂儒家的人,不客气地说,就是数典忘祖忘恩负义,就是丧心病狂没有良心。很多人会认为这样说未免情绪化,其实不然,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事实:第一,儒家是中国...
-
危言耸听?还是醒世恒言?郑永年教授:短视频或令中国面临全面弱智时代
网上流传着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一段语录:“中国很快将面临一个全面弱智的时代,因为短视频的快速崛起,它的最大后果,是让一群低学历、低素质、无底线的人成为舆论的主流,让... -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5.学...
- 一、“中国”:古今演绎作为我们伟大祖国国名的“中国”,迄今已是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中国”的语义生成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个曲折流变的过程:语义从古代的...
- 罗伦戒族人书[ 作者 ]罗伦(1431~1478),字彝正。明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幼年家贫,樵牧挟书,讽诵不辍。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参加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
1988年,一特工从台湾带回“绝密文件”,揭开尘封38年的刘光典变节谜团
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台湾民众可回大陆探亲。次年,首都机场出现了一位神秘老者。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犀利,一看身份就不一般。出了机场,老者直接打车来到组织部门... - 大自然过着自己的日子,该春就春,时秋便秋,老天爷呢?不高兴就电闪雷鸣,闹一闹,顺心了,就风调雨顺,天明地丰!谁又能管得了它呢?胡耀...
-
日本间谍有多猖狂?5000名间谍潜伏中国40年,书院学生为侵华帮凶
2023年,著名香港男星欧阳震华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在中国各地开设多所学校,却只招收本国学生?不少网友通过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称:大部分所谓... -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十月夜晚,星星稀疏地点缀在天空,为这个小屋洒下微弱的光芒。小屋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郊外,周围一片宁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声和蟋蟀的鸣叫。小屋...
- 内容提要:“信息时代蒙昧主义”产生的原因不是信息稀缺,而是信息泛滥、信息源权威性缺失导致的荒唐见解流传。伪史论者主要通过巧妙、模棱两可地编排从各种渠道、特别是网上...
- 来源:凤凰网作者体坛风云纪委监委以及公安机关正在主导的中国足坛反腐、反赌案件调查正在进行中,在官方结论没有出来之前,坊间已经有很多关于相关涉案人员及案情的议论。有...
- 如果不是因为巩汉林的一句话,把他们拉上了热搜,还真的不想做这一期的视频。(同名主页有相应的视频,请查看)早在春节期间就出过一期关于...
- 01北宋年间,江南柳庄有个秀才名唤柳忠,以教书为业,在当地颇受好评。妻子柳王氏诞下儿子柳雁,产后血崩离世。留下父子相依为命。自家日子不好过,但生性善良的柳忠还是收养...
-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布雷顿森林,开了一场为期20天的会议,主题是国际金融合作。会上,代表们讨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放银...
-
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为何遭冷落,28小时后匆匆离开
1999年5月12日,德国总理施罗德乘坐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工作访问。不同于施罗德1972年访华时,中方早早备下了隆重的欢迎式,这一次访华,一上来便是气氛严肃的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