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0年代上小学的同学,看了上面的宣传画,一定觉得很亲切。这是当年的小学语文第四册的“看图学文”,题目是《春耕》。
春耕原文:
春耕开始了。我和志华去看新机器种地。
一眼望不到边的耕地上,几台拖拉机来回奔跑着。李阿姨驾驶着一台拖拉机过来了。我向李阿姨招了招手,问:“阿姨,拖拉机后面挂的什么机器?”李阿姨大声说:“耕耘机。”这台耕耘机有十几米宽,像一个大耙子,一会儿就把一大片地耙得松松的,整得平平的。
王叔叔和小金哥驾驶着另一台拖拉机过来了。王叔叔笑着对我们说:“喂,你们看着,这台点播机的本领可大呢!”我们仔细一看,那台点播机一边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 真是又快又好。它点播种子,距离相等,深浅合适。
小金哥坐在驾驶室里望着我们笑。他好神气啊!我长大了也要驾驶拖拉机,开垦祖国肥沃的土地。
今年春耕跟往年不同,社里有了拖拉机。
一早,拖拉机就开到村边,准备耕地。孩子们也来了,他们围着拖拉机仔仔细细看,前面有两盏灯,下边有四个轮子,拖拉机拖着犁。他们指指点点,又说又笑,可是谁也不伸手去摸。
孩子们还没上学,拖拉机就开始工作了。
地里热闹极了。这一边,拖拉机不闲着;那一边,有人吆喝着马。有时候听到马的叫声,小马的妈妈在地里播种呢!
孩子们放学回家了,拖拉机还继续工作。耕过的地真多啊,一眼望不到边。
天黑了,拖拉机还在星星下面工作。两只大眼睛,突突突的来回跑动。为完成春耕生产任务,社员们正鼓足干劲连夜突击呢!
《春耕》描写了我和小伙伴志华去观看新机器耕地的情景——李阿姨驾驶耕耘机,王叔叔驾驶点播机,我和志华立下“壮志”,长大也要做名“拖拉机驾驶员”。
在1980年代的农村,大多数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像这样机器轰鸣的情况,并不多见。像我们大队,一共有10个生产队,却只有五六台拖拉机。所以,我和志华看到拖拉机耕地的场面,才会如此激动。
最有意思的是,驾驶拖拉机的是一位阿姨,而来观看耕地的两位同学,从画面上看也是两位女同学。
那时候,女拖拉机手是常见的,我们都送她外号叫“野闺女”。也许,女的驾驶机械,能给人更飒更酷的感觉,也反映出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的积极性。
02
在我搜集的1960-1970年代的宣传画里,拖拉机驾驶员几乎都是女的。
下图是生产队的拖拉机“停机场”,拖拉机驾驶员们正在忙着做出工准备,可以看到,图中出现了4位女性驾驶员。
下图很“炫富”,当年少见的拖拉机和摩托车一起上阵,并且两位驾驶员都是女的。
下面这张图更牛,女驾驶员开着拖拉机,拉着3位女青年,在乡间小路上一路狂奔。
手扶拖拉机驾驶起来不容易,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力气,没问题,我们中国农村女青年一样能搞定——
下面这幅画更有意思,题目叫《女拖拉机司机》,可是画中拖拉机却离得很远,只有一位“健硕”的女青年,提着水桶在打水。这幅画,了解拖拉机的都说好,不了解拖拉机的会感觉莫名其妙。
在我搜集的宣传画中,只有下面这张,驾驶员是个男的,仔细看,原来这并不是驾驶员,而是拖拉机制造厂的工人,他穿着的工服上还写着“安全生产”。
原来,他只是为女驾驶员制造拖拉机的技术工人!
03
当年的女驾驶员中,最有名的是东北的梁军,她开拖拉机的形象,还被印在了人民币上。
1930年,梁军出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个贫苦家庭,1947年参加工作,有一次观看了《巾帼英雄》这部电影,里边的主人公是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看了羡慕不已。
1948年,黑龙江省委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梁军第一个报了名。她的天赋很高,很快就将拖拉机驾驶起来。而后,她的事迹被全国报道。1950年6月,以她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
1959年,新款式的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梁军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时,按捺不住激动,跳上“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
此时,一个想要采访她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并将照片发表出去。印在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就是梁军 。
1990年,梁军从原哈尔滨市农机局总工程师岗位退休后,一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许多民间团体、学校请梁军去介绍她当女拖拉机手的往事。梁军不顾年事已高,凡是能传递正能量的场合,她都坚持到场演说和互动。
2020年1月14日13时许,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梁军在哈尔滨病逝,享年90岁。
04
拖拉机在当年不仅是最重要的农耕机器,也是最重要的运输机器。
村里供销社的种子、化肥、红糖、酱等等,都是用拖拉机从公社拉来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孩子们一见了拖拉机,都在后面追着跑,像爬树一样,抓住拖拉机后斗的边缘,一跃而上,翻进拖拉机斗里。驾驶员猛地一加油,拖拉机冒出一股黑烟,突突突地提高了速度。风吹动了农村孩子长长的黄发,在晚霞中飞舞……
那个年代,拖拉机的产权属于生产大队,要在各生产小队轮流使用,轮到哪个队,队长就特意安排在某个农户家吃饭,一般要炸油饼,吃白面面条,在当时的农村算是最高待遇了。
而我最喜欢的,不是看拖拉机耕地,也不是跟着拖拉机后面跑,而是看司机发动拖拉机。
每次要发动机器了,司机会鼓起腮帮,瞪圆双目,使出浑身力气,急速转动摇把,越转越快,越转越快,拖拉机的烟囱里开始冒出黑烟,然后就是一阵“嗵嗵嗵”的震响,像战马嘶鸣,惊心动魄——拖拉机发动了!
冬天的时候,拖拉机不好发动,司机就会有各种要求,先要把水箱注满热水,用摇把多摇动几次,等温度上升再加力启动。拖拉机轰鸣起来,司机就显得踌躇满志,如同解牛的庖丁一般。
05
因为拖拉机在工农业生产中如此重要,所以那时候,它就是国之重器,就如同现在的航母一样,到处“炫耀”,在教材中就出现过多次。
如今,属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国之重器很多,比如高速铁路、跨海大桥等等,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祖国母亲还很穷,那时候,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不多,在1980年代的课本里,就有这么几个谜语,谜底正是那时候最向往的“大型机械”。
下面的图片,选自1981年版的小学课本,1979-1988年上小学的同学应该记忆犹新。
一册书中出现两三次“拖拉机”,你该明白它在那些年代的地位了吧?
来源:老课文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973年一位美国公民访华,一生昂首挺胸的毛主席为何破格弯腰相待
1973年8月,也就是自尼克松总统访华一年半以后,一位美国公民远渡重洋,来到了北京中南海,并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二人见面的历史瞬间被照片记录了下来,如果我们仔细观看... -
他们无人拯救!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文化传承努力过的个人网站们
3月25号,一个叫国学大师的网站关闭了。在它运营的6年时间里,致力于古籍、汉字、家谱、书法、诗词、成语典故的搜集和整理。网站上收录了上百亿文字,几千万张图片,几十TB的... -
墨西哥:曾惨遭美国肢解,戕害世界罪行累累——起底美国军事霸权
戕害世界罪行累累——起底美国军事霸权“这个国家是通过残忍无情、毁坏灵魂的战争建立起来的。认清了这一点,才能理解美国的过去与当下。”德国历史学家霍尔格·霍克在《... -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拒绝。于是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说起中日两国的矛盾,还要追溯到清末甲午战争...
-
怀古有感:为人民打开阶层上升通道,才是推动中国前进的根本动力
一、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革自己的命过去几年,我们中国舆论中有关高考,有关专业选择,有关什么样的家庭条件适合什么考研什么专业的讨论很多。与此同时,央企国企... - 一说起古埃及这个国家人们就会感觉这是一个神秘和充满未解之谜的地方,古埃及虽然已经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对于古埃及留下...
- 新华社在《新闻阅评动态》第 315 期发表《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规定了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主权意识。新增的时政社会生活类词汇中强调,...
- 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始终是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严峻的现实:改革若不触动利益集团,没有不失败的。洋务运动作为中...
-
为什么全世界都容不下犹太人?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在人类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中,犹太文化和信仰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色彩。它们不仅塑造了犹太民族的独特身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这种独特性同时也引发... -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不凡成兆才 评剧百花谱韩伟:上一回我们说到,霸州红唱着保定老调闯进了北京天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