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中国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
01
小努力,大满足
佛教也是宗教之一。
人类中有不少人是有宗教需要的。这并不完全来自阶级压迫,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事实。
季羡林先生讲,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即:用越来越少的努力(劳动)得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
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世界性的宗教。专就印度佛教而论,由小乘向大乘的过渡就是这个规律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顿悟学说的兴起,其背后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缘何禅宗最为盛行?》一文中有讲过:
小乘讲渐悟,讲个人努力,也并不答应每个人都能成佛。想成佛,完全依靠个人努力。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去成佛,生产力必然受到破坏,社会就不能存在。这是绝对不行的。
大乘在中国提倡顿悟成佛,讲虔诚信仰,只需虔心供养,口宣佛号,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轻松惬意!
这样既能满足宗教需要,又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佛教正是凭借了这种适应性,才终于得到了发展。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一宗”排佛运动,主要原因就是出于经济,而非宗教。
僧人不耕不织,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排不行。这就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02
适应生产力发展
恩格斯说,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并了解群众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建立的。
在宗教的最初发展阶段上,满足宗教需要必须费很大的力量,付出很大的劳动。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就会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这里,宗教就施展出自己固有的本能适应性。在不影响满足宗教需要的情况下,竭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了解这个道理的似乎只有禅宗一家,禅宗是提倡劳动的。
在中国各佛教宗派中,禅宗寿命最长。过去的论者多从学理方面加以解释。然而,按照季羡林先生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因还要到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去找。
禅宗的做法顺应了宗教发展的规律,所以寿命独长。
来源:有道无奇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原因?
中国有相当多的文化,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对经验成败的总结。比如“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还有“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这些都是古人在农业上经过一次次观察、摸索... -
原南通市委书记吴镕回忆:晚9点,敲开副国级领导邹家华的家门,只汇报了两句话……
本文是曾任江苏南通市委书记吴镕的回忆文章,记录了他在江苏南通亲历的二三事。文章有删节——南通在全国是最先达到人均GDP超万元的四城市... -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场合非常陌生,身边还站着许多不认识的人,第一时间肯定会认为自己被绑架或者落入歹徒之手,生死难测。在1978年,一对韩...
- 中国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很多也都是高速发展期的国家所共有的。如果处理得当、继续改革,可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解决。不过,在这些所有的问题之...
- 无尽的贪欲从哪里来?——从魏凤和、李尚福被抓引出的话题当年徐才厚、郭伯雄、周永康等被拿下时,曾经引发整个社会巨大心理震撼。前两天,两任前国防部长魏凤和、李尚福再次...
-
作者温伯陵一、明朝立国81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惨重的失败,斩断如日中天的国运,此后200年再也没有爬起来。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明朝,感觉...
- 01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十五,天还没亮,成都府城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如狼似虎的士兵,挨家挨户破门而入,将老百姓用麻绳捆好,押向成都南门中和门方向。到中午时分,中和...
-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法国做了一次民调,主题是“谁在战胜纳粹德国中贡献最大”,得到的是苏联57%、美国20%、英国12%。1994年,法国再做相关民调时,得到却是苏联25%、美国4...
-
2018年12月1日,是孟晚舟和华为命运的转折点。当天,她在温哥华机场停留的时候,加拿大应美国要求将其逮捕。孟晚舟被捕事件,标志中美科技较量打开天窗。而美国瞄准的,正是以...
-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