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繁体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中国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

01

小努力,大满足

佛教也是宗教之一。

人类中有不少人是有宗教需要的。这并不完全来自阶级压迫,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个事实。

季羡林先生讲,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即:用越来越少的努力(劳动)得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

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世界性的宗教。专就印度佛教而论,由小乘向大乘的过渡就是这个规律的具体表现。

在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顿悟学说的兴起,其背后也是这个规律。

我们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缘何禅宗最为盛行?》一文中有讲过:

小乘讲渐悟,讲个人努力,也并不答应每个人都能成佛。想成佛,完全依靠个人努力。

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去成佛,生产力必然受到破坏,社会就不能存在。这是绝对不行的。

大乘在中国提倡顿悟成佛,讲虔诚信仰,只需虔心供养,口宣佛号,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轻松惬意!

这样既能满足宗教需要,又不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佛教正是凭借了这种适应性,才终于得到了发展。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武一宗”排佛运动,主要原因就是出于经济,而非宗教。

僧人不耕不织,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排不行。这就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中国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02

适应生产力发展

恩格斯说,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并了解群众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建立的。

在宗教的最初发展阶段上,满足宗教需要必须费很大的力量,付出很大的劳动。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就会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这里,宗教就施展出自己固有的本能适应性。在不影响满足宗教需要的情况下,竭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了解这个道理的似乎只有禅宗一家,禅宗是提倡劳动的。

在中国各佛教宗派中,禅宗寿命最长。过去的论者多从学理方面加以解释。然而,按照季羡林先生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因还要到宗教需要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去找。

禅宗的做法顺应了宗教发展的规律,所以寿命独长。

来源:有道无奇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