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十大灾荒之一:河堤上的蛀虫
这个灾荒系列写的是近代灾荒,指1840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有的读者提到1919-1949年是现代,其实这是文学界的说法。
史学界划分近代是1840-1949,比如近代史都是写到1949年为止的,不可能写到1919年就没了。所以,超出这个时间段的话题就别提了吧。
记录中国灾荒历史的史料不多,主要是李文海写的四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十大灾荒的说法也是他提出来的(不一定是最早提的),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归纳整理,再补充一些其他内容,让文章更容易读一些。
今天写十大灾荒的第一次,1841年开始,黄河连续3年决口。
这个期间是鸦片战争期间,1842年8月才签订《南京条约》,所以大清是一边打仗一边救灾,相当不容易。黄河为什么经常决堤,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是巨大的,一些蛀虫在河堤上偷偷钻洞,注意这不是一个比喻。
一
1841年的夏天,黄河中下游各地河督纷纷上奏报险,说这么多年水势涨幅没见这么大的。很快一天早晨,开封正北的黄河口决口,距离开封城只有15公里,滔天浊浪迅速逼迫省城。第二天的半夜,河水冲破护城河大堤,开封府被围。
洪水围城比敌兵围城更迅猛,据当时目击者描述,浪若山排,声入雷吼,百姓哭嚎连天。全城被水围困,城外黄水一望无际,见不到村落,十个人才能围抱的大柳树,树杈都被淹没了。开封城内积水五六尺,几天后就到3、4米深。
河南巡抚牛鉴对天号哭,长跪请命,祈求上天保佑,然后带领军民抢救缺口,修补城墙损裂处。
牛鉴是甘肃人,后来参加了《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所谓的“奸臣”之一,一开始是对英主战派,第一次战斗就吓得转头就跑,变成坚定主和派,这是一年后的事。此时牛鉴面对洪水,还是坚定的主战派。
这就很奇怪了,难道面对自然灾害还有主战、主和一说吗?还真有。
河道总督名叫文冲,他的意见就是先别堵缺口,迁省会于洛阳,等一两年后再堵。他显然不了解黄河水决堤的后果,黄河一旦决口将向南流到淮河才停止,波及数省,数万平方公里的将一片汪洋,哪是迁个省会那么简单的事。
史书记载,文冲视河工为儿戏,整天饮酒作乐,不闻不问。具体情形如何,没有详细描述,这里顺便说下河道总督这个职位,就能知道个大概。
河道、漕运和盐政是三个最大的肥差。河工是清朝财政支出的大宗,钱多,白拿较难,白吃很容易,吃喝都可以算到工程账本上。
河督的衙门基本上开流水席,厨房几十个炉灶一起开火,燕窝、海参、鱼翅一场酒席要花上万两银子。
河督甚至还养戏班,重金招募名优,两河每年500万两工程款,真正用在河堤上的不过十之一二。
林则徐也曾担任过河督,兢兢业业,但只当了100多天,就被排挤出去。
二
洪水围了开封府8个月,决口时间正是夏粮未收,所以灾民更难存活。牛鉴力主省城可守,不可迁,就跟打仗一样,他也只保省城,其他地区一概不管。
很快,河督文冲被罚在岸边戴枷示众,曾经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现在沦落至此,非常荒诞,他的下一任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林则徐被贬到伊犁的路上,被任命返回开封救灾。
当年十月汛期一过,就马上开始堵口,这是一个大工程,7.5千米的大堤,经过4个月奋战,终于合拢完成。这是立了一个大功,在堵口庆功当日,忽传谕旨说:堤坝合拢后,仍前往伊犁。这次灾荒名叫河南祥符决口,这是第一次,后面还有2次黄河决口。
这个口刚堵上,刚过4个多月,江苏桃源黄河又决口了,冲塌河堤600米。但由于距离入海口不远,所以水淹的面积比较小,大概是河南受灾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是第二次决口。
又过了一年,1843年7月末,河南中牟县河堤被冲垮600多米,后面不断扩大,最后达到1000多米。这是黄河在3年内,第三次决口。
跟中国足球教练差不多,河督也被判在河岸上戴枷示众,跟上面的文冲一样。清朝近代61年,河督走马观花地换,一共任命了30多个河督,最多担任9年,大多数担任一年不到。
有时候也不能全怪河督,说点腹黑的史料,底下人都盼着堤坝决口,“黄河决口,黄金万斗”,假如累年不决口,底下河员、丁役必从水急处偷偷穿一个小洞,不出一个月,必定决口。决口就有拨款,他们都暗自庆贺,说从此侵吞有路了。(史料出自《魏源集》作者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魏源)。看到这里顿时觉得细思极恐。
第三次黄河决口花了一年半才合拢堤坝,所以这次水灾比第一次还要严重。三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比比皆是,甚至形成了一条长几百里,宽60多里的无人区,一直过了十多年才逐渐恢复。
三
下面说说百姓情况。
这里只说下1841年的情况作为参考吧。水灾发生后,开封城内粮价暴涨,蔬菜全无供应。围城两天后,粮店等店铺被饥民抢掠一空,城内大乱,一天夜里,有人在街口敲锣,大喊洪水快要到了,诱骗居民登城避险,以便入室抢劫。
洪水之后,各家抢造木筏,富家以杉木造木筏,穷人以柳树或门窗为木筏,还有的在树边造梯子以便上下树,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开封城外一半居民被淹死,四周百姓都来开封避难,好点的坐着木筏,还有的就抱着一根木头,都几天没吃饭了,奄奄一息。
开封城墙上聚集大量灾民,在风雨中住宿20多天,有人就出主意说省城的贡院地势比较高,有一万多间房屋可供居住。贡院大家网上估计都看过图片,是科举的考场,考生要在这一间间的小号房里吃喝拉撒睡,住3天2晚。
房间很小,灾民只能携带随身行李、小锅和碗筷,其他行李都不准带去。一些百姓被船筏送往贡院居住,2人住一间,但也无法囊括所有百姓,房间还远远不够。
这时候最贵的就是船,造一艘木筏动不动上百两。很多宦富家眷逃出很多,但翻船的有十之一二,而在城墙上的难民反倒活了下来,勉强保住了命。很多宦眷富户暂住在船上,不敢离开,也不敢回家,坐一天船价需几两到几十两。开封是相对安全的,其他地方没有那么高的城墙可以躲避,就更惨了。
到了9月份,天气转凉,很多灾民赤身无衣,绅士提倡捐棉衣,为了避免哄抢,就把棉衣先放到当铺,每件棉衣出具一张票纸。让灾民每人持票,去当铺领棉衣,再加上2文钱,算是当铺的纸钱。
但捐献的棉衣只有几千件,远远不够,只能偷偷给缺少衣物的灾民发。就有人出主意说在放粮时,偷偷观察赤贫没有衣服的人,偷偷在赈票上盖一个章,这样才能去领棉衣。很快灾民都传开了,个个故意脱衣,要求加盖盖章,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之后只好派人偷偷暗访,分发棉衣。
到了冬天,就更惨了,寒风呼啸,缺乏柴火和房子。城外渐渐露出淤泥干滩,很多灾民因为受不了席棚寒冷,就在干滩上挖洞穴居住。但冬天的冰凌一旦融化,河水暴涨,在堤岸还没建好的情况下,将酿成惨剧。
果然,一天河水夹着冰凌,突然暴涨,倾泻而下,无孔不入,灾民大多淹死在洞穴内,即使有幸逃出的人,也多半冻死。此后灾民在风雪中露宿,再冷也不敢挖地穴居住了。
开封的记录比较详细,其他地方百姓就只能粗略描述一下了:大水经过村庄人烟断绝,有全村数百家不存一家者,有一家数十口不存一人者。
总之,水灾开封的情况稍好,其他郊区淹死约有一半。我个人觉得水灾相对旱灾来说可能相对“好”点,水灾可能速死,旱灾慢慢饿死,哪个更可怕?当然水灾也有慢慢饿死的情况,比如在一些村里,很多人爬到屋顶或树上躲避,当时的救援条件有限,可能几天没人来救援,就只能眼看着人从树上一个个饿得落入水中。
从上文魏源的记录来看,我们也许能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黄河之所以频繁决堤,人祸可能占绝大部分。读历史越多,我反而越不会对蛀虫们义愤填膺,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凡事发生必有其原因,一味地对某些具体的人进行道德指责是没啥用的。如果一开始路走错了,再努力都没用。
来源:人物图书馆,作者:杜看山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979年,一张44年前不起眼的报纸被发现,竟牵出瞿秋白的被杀真相
1979年的一天,燕城监狱门外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只见她饱含泪水,一手撑着拐杖,一手拿着份报纸,一群路过的人问老太太怎么了,是有人欺负她了吗?图 | 瞿秋白老太太... -
发现清朝删除的一些内容,堪正几处流传甚广的谬误——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
爆竹,又称烟花、烟火、焰火、炮仗、爆仗。爆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已存在“炮祭”。所谓“炮祭”,是指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祭祀行为。《周礼》(四部丛... -
一“......杨过低头避过,飞步抢上,左手中早已拾了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呼的一声掷出,正中蒙哥后心。杨过这一掷劲力何等刚猛,蒙哥筋折骨断,倒撞下马,登时毙命。蒙古兵将...
-
商业谋士刘润列传刘水者,商贾谋士,生于金陵。因金能生水,水润万物,父为其取名润。初,入金陵派,习算术;又拜复旦门,研工管。师承何人,专何方略,结论如何,未见于世。...
-
51年杀害李大钊的凶手,潜逃24年后瘫痪在家,彭真:剩一口气也要抓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让原本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但有这样一群人,在国家和民族处在危... - “太祖(曹操)建兹武功,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张辽、徐晃、乐进、于禁、张郃五人为曹营举足轻重之名将,且看五人于《三国演义》中的武力...
-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的一个夜里,繁华的洛阳城陷入沉寂之中,却有一户人家依旧亮着微弱的灯火,宣告着主人难以消解的忧虑。张轨,一个刚刚步入48岁的中年官吏,在房间内不停...
- 1958成立人民公社后,农村的每个村叫作大队,大队下面又分为若干个生产队。比如现在的××县××乡××村,当时的称呼是:××县××人民公社××大队第×生产队。对农村以前...
- 黑暗时代 在西欧,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与罗马帝国的衰落,原本希腊和罗马的多神宗教消失了,因为它们难以和哲学层面的一神教竞争,所以逐...
- 01改革若不触动利益集团,就如同无根之木,难以成功。洋务运动醉心技术,忽视制度,因未触动利益集团,先进技术成了旧制度附庸,北洋舰队覆灭便是例证。这深刻表明,改革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