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杨仪是无爵位的丞相长史、绥军将军,用李云龙和楚云飞的话来说,这两人的级别不对等,也不应该成为死对头。魏延原本可以很轻松地一把掐死杨仪,但结果偏偏是杨仪诛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谋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杨仪不但有谋反之心,而且有谋反之言,其结果却只是废为庶民,如果不是已经成庶民的杨仪嚣张依旧,费祎和蒋琬根本就不会再派人抓他。
杨仪之死也很蹊跷:这个见了魏延手里小刀子就吓得痛哭流涕的胆小鬼,居然有勇气自杀了。
有人怀疑杨仪根本就不是自杀,而是被朝中大佬灭了口:他跟魏延的争斗中,藏着很多见不得光的腌臜内幕,如果继续放任杨仪信口开河,恐怕会有很多人脸上挂不住。
我们细看杨仪魏延之争,就会发现这其中不仅仅是忠臣与叛逆之间的矛盾——杨仪肯定不是忠臣,这一点费祎和蒋琬十分清楚,魏延是不是逆贼,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
杨仪不是好人,而且野心勃勃,这在《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中有明确记载,诸葛亮也早就有所察觉,而且可能在临终密令中并对杨仪的权力进行了限制:“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诸葛亮知道杨仪不是好人,却放任他跟魏延争斗:“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对杨、魏之争视若不见,但是对杨仪和魏延的态度显然是不一样的:对杨仪是欣赏,对魏延则是利用。
在诸葛亮临终前,做出了如下安排:“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种安排似乎不太妥当,毕竟当时在蜀汉军中,除了诸葛亮,官阶最高的就是魏延,像安排撤军这样重大的行动,不应该由军衔较低的“秘书长”来指挥。
但当时的情况是,杨仪不但承担起了总指挥的重任,费祎对他也是俯首帖耳:“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
魏延上了费祎的当,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然后又在冲动之下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杨、魏之争公开化、白热化,朝中文臣全都站在了杨仪一边:“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看起来好像是魏延人缘儿太差,但是在这场权力之争中,魏延代表的是力主伐魏的武将,而杨仪代表的是希图偏安的文官。陈寿在记载这场事变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按照陈寿《三国志》的记载,魏延也不是一点过错都没有,说他有谋反之心也不为过,但是当时曹魏郎中鱼豢所著《魏略》却是另外一种说法:“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把这两本史料相对照,我们就发现了问题——《三国志》的说法自相矛盾:其一,魏延以“善养士卒”著称,在关键时刻手下却一哄而散,这不合常理;其二,魏延“先南归”并烧绝了栈道,杨仪和费祎怎么能跑到他们前头去?其三,如果魏延已经打定主意反叛,又何必向刘禅告杨仪的状?
其实,在汉末三国乱世,低级将校和士卒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谁对他们好就跟着谁干,并不是一两个文官“阐明大义”就能离散的。于是我们就可以认为魏延既没有反叛之心,也没有自相残杀的意思,所以他才会不战而逃,最后被杨仪派马岱斩了首级——正史中的马岱并不太厉害,他连曹仁手下的牛金都打不过:“青龙三年,蜀将马岱入寇,帝(司马懿)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
后世有人这样评价马岱斩杀魏延:“延因争功夺柩而叛,幸侯(武乡侯诸葛亮)早伏马岱以诛之,否则蜀漠早危。”
不管马岱杀魏延是杨仪指使还是诸葛亮遗令,蜀汉朝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军政大权完全被文官把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蜀汉的大将军、大司马都由没有上过战场的文官担任。
结合这两本史料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魏延被杀,蜀汉由攻转守,都是诸葛亮的安排,鱼豢的《魏略》似乎比陈寿的《三国志》更符合史实 :第一,诸葛亮病危,原本就应该把军权交给官阶最高的魏延;第二,如果魏延真心反叛,杨仪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第三,事实证明真正可以为了权力而叛蜀投魏的是魏延的对头杨仪。
魏延被杨仪、费祎、蒋琬等人联手做掉,后起的武将领军人物姜维也没少受文官的气: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汉晋春秋》记载了费祎阻止姜维北伐的理由:“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这番话,笔者将其归纳为四个字:“坐以待毙!”
蜀汉不打出去,曹魏就会打进来,战火烧到蜀中,真正疲于奔命的从曹军变成了蜀军,战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这就是文官治理下的蜀汉。
从魏延被杀那一刻起,蜀汉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从主动进攻到文官掣肘下的被动防守——姜维也是不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也早被陈祗、黄皓、阎宇弄死了。姜维没有变成第二个魏延,蜀汉也没有能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菲律宾马科斯政府上台以来,一边不断在南海多域挑事侵权,一边在舆论上招摇卖惨,结果一次次踢到钢板上。去年开始,菲律宾在仁爱礁频频碰瓷作秀,无一例外在中国坚决维权的钢...
-
01“我的母亲被骗了!”2022年9月,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南京西路派出所接到了一起“奇怪”的报案。报警人张先生称自己的母亲张阿姨“疑似”遭遇诈骗,民警遂与张先生一同前往...
-
一、黑黑的山泉坦白地说,写这样一篇文章心情是很沉重的。先是无意间看到有网友爆料,称这是某夫山泉的一个取水点。这个取水点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有什么特色呢?在地面上或许看...
- 名士风流,是魏晋时代的永恒标签。这一时期历史变幻纷繁,但登场的人物又是非凡卓越。士族争相炫耀奢侈,官僚名士醉心于清谈。置身其间的士...
- 1946年3月17日,戴笠结束了神秘的一生,但是他也给世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关于戴笠之死,扑朔迷离,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被称为“中国的希姆莱”的戴笠,杀人无数,极...
-
世界那么大,犹太人为啥非要在巴勒斯坦建国呢?又为什么在美国这片土地崛起了?
世界那么大,犹太人为啥非要在巴勒斯坦建国呢?真相就在这里!在世界的尽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悠久而深刻的故事,它讲述着犹太人民的坚韧和憧憬。这是一个关于家园的故... -
秘书告诉秦基伟,邓华坐在台下角落里,秦:不妥啊,请到主席台上
1973年的一天,成都军区和四川省委联合举办一次会议。会议地点就放在了成都军区的大礼堂,相关会务工作就由成都军区负责。这天下午,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早早地来到大礼堂,... -
鬼谷子的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可以说,除了孙膑以外,没有一个人最后得到善终。其中苏秦在齐国被人刺死,死后还被车裂;张仪...
-
一次难忘的会面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会面是一次难忘的经历。1978年11月,这位高龄74岁,矮小精悍、敏捷硬朗,不到五英尺高的长者,身穿米色毛装,从巴耶利巴机场的一架波音707客...
-
汉武帝打了44年也没解决匈奴问题,为何汉宣帝用12年就解决了
汉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的时间在打匈奴。虽说汉武帝给予了匈奴重创,尤其是在漠北之战中,匈奴遭到了汉朝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整个汉武帝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