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繁体

鬼谷子的四大弟子是苏秦、张仪、庞涓、孙膑。可以说,除了孙膑以外,没有一个人最后得到善终。其中苏秦在齐国被人刺死,死后还被车裂;张仪在晚年的时候东躲西藏,最终逃到魏国,死在魏国;庞涓虽然掌控着魏国大军,但是最终被孙膑杀死。这三人的结局,显然都不是很好。

而且就算是孙膑,其实他的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他被庞涓剜去膝盖骨,只能拖着一个伤残的身体。最终还是他自己及早归隐,因此勉勉强强算得上善终。

总之,鬼谷子四个徒弟,命运都不怎么好。

那么,为何鬼谷子四个徒弟的命运都不怎么好呢?我认为,这与他们所秉持的学说,纵横学说(纵横家和兵家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有莫大的关系,因为纵横学说有三个并不值得肯定的特点。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一、欺骗

纵横学说在特定群体中其实是很有市场的,很多在职场或者是商场打拼的人,都在学习类似于纵横学说的东西。因为纵横学说有一项本事,就是教人要学会说话。当你学会说话以后,你在职场或者商场里,就可以混得很开。

操持纵横学说的人,在古代当然也都是很会说话的。苏秦一生能够担任六国宰相,这些都是依靠苏秦巧舌如簧得来的。张仪多次把楚王等一些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也是因为张仪很会说话。张仪刚出道的时候,曾被污蔑为盗贼,遭到了一顿痛打。家里人劝他不要再出去混了,还是安安心心在家里面干农活,才能保住平安。可是他却伸出舌头,问人家,我的舌头是否还在?只要舌头还在,我就可以继续做事了。这里的舌头,代表的就是说话能力。

不过,操持纵横学说的人,会说话,其实并不是核心,而只是表象。

纵横学说的核心,是藏在说话者心中的一种谋略。这个“谋略”,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智谋”;说得不好听一点,叫做“阴谋”。

其实,谋略本身是以欺骗为前提的。当一个纵横家(或者兵家)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说出的那个话,并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是通过语言组织,以及熟练地掌握别人的心理变化,因此才让别人上当的。

总之,整个纵横学说,都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这种欺骗术,在张仪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他曾允诺楚王,用给楚国六百里土地的方式换来楚国与齐国的断交,结果楚国与齐国断交后,他又告诉楚王当时他说的不是六百里,是六里,这就明显是欺骗了。

苏秦看起来好一点,但是苏秦在齐国的时候,他事实上是在给燕国当奸细。对于齐国来说,这当然就是一种欺骗。

庞涓和孙膑主要是兵家,也是以欺骗为前提。兵法直截了当就说“上兵伐谋”,可见其存在基础。事实上,庞涓为了让魏王不重用孙膑,便在魏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孙膑也是采用“减灶”的办法,才让庞涓上当,庞涓才对其紧追不舍。总之,两人的行动基础都是欺骗。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二、欲望

纵横学说是直接张扬欲望、张扬对权力的攫取的。

如果庞涓不是害怕孙膑夺了他的权力,他也不用那样害孙膑。他不那样害孙膑,他最终也不会落得被孙膑杀死的结局。

如果苏秦不是想出人头地,他也不用一定要挂六国相印。事实上,挂六国相印,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毕竟作为宰相,本身需要对国君忠诚。但是一个人挂六国相印,怎么可能对六国都忠诚呢?苏秦无非是想要那种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感觉而已。

三、报复

鬼谷子的弟子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喜欢报复。

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栋梁之材,为何仅孙膑一人得到善终?

孙膑如果不是想报复庞涓,他也不会那样设计战争。张仪被人痛打,不是想要报复,他也不会一定要出人头地。苏秦贫困的时候,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这刺激了他,让他决心要取得一番成就。

苏秦最终可以说把报复心理用到了极致。他在齐国遇刺,受了重伤,他甚至对齐王说,希望把他的遗体车裂了,这样就可以找到杀人凶手。就算是死,他也不饶过和自己有仇恨的人,这就是报复心理极为严重的表现。

喜欢报复的人,一般都没有大的格局。没有大的格局,就不能宽厚待人。不能够宽厚待人,别人也不可能宽厚对待他。他对别人有多狠,别人就会对他有多狠,所以其结局,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总之,鬼谷子的学说,虽然在历朝历代都被很多人运用,但是除了说话技巧,以及兵法在战场上的运用这两点被提倡以外,其他的都是不被提倡的。因为缺乏诚信、宽容等正能量的品格,短时间内或许能从他人身上取利,但长久来看却是自取灭亡。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鬼谷子》等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