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陵-中国和明朝有一场相同的危机

繁体

作者温伯陵

一、

明朝立国81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惨重的失败,斩断如日中天的国运,此后200年再也没有爬起来。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明朝,感觉明朝前期还算正常,颇有复兴汉唐荣耀的气象,国内民生安定经济繁荣,国外伐蒙古下西洋,基本完成 “万国来朝” 的成就。

后期却越来越奇葩,各种妖魔鬼怪都出来了,皇帝不是炼丹就是宅男,大臣们梗着脖子怼皇帝,好像大明朝不姓朱似的。

造成明朝精分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变。”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们不聊细节,只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明朝的国运,看完也能对现在的局势有所借鉴,毕竟我们的口号是“历史照进现实”嘛。

温伯陵-中国和明朝有一场相同的危机

故事要从朱元璋说起。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发布了《即皇帝位诏》做为登基宣言。

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命运亦终,海内疆土豪杰纷争。朕本淮右庶民,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趁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这是一段文言文,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朱元璋的意思是,宋朝国运终结,元朝继承中国正统做了天下的主人,现在元朝的国运也到头了,以后的中国正统就是大明朝啦。

也就是说,朱元璋承认元朝是中国正统,而明朝的江山继承自元朝。

这么做有几个好处。

首先可以解决领土争端。

我们都知道元朝的国土面积大,包括蒙古草原、东北、西域等地方都是元朝的,只有承认元朝的正统性,明朝才能理直气壮地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要是不承认元朝,而直接继承宋朝的法统,那么领土的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毕竟宋朝的国土面积太小,连北京都没收回来,继承宋朝的明朝,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古以来呢?

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也是为以后的扩张做准备。

其次可以解决民族问题。

当时的民族问题很复杂,蒙古、色目、回回、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基本是各过各的,如果没有一种共同记忆的话,很难把复杂的民族融合在一起。

现在朱元璋说了,既然你们能在元朝共同生活百年,现在大明是元朝的接班人,大家依然可以在一口锅里吃饭,没毛病吧?

其实不管大家怎么想,朱元璋的话说出口,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以后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说,你们都在家里的户口本上呢,有事好商量。

这才是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昧着良心继承元朝的意义。

类似于清朝在课本上是负面形象,我党依然承认清朝是中国正统,要不然清朝打下来的新疆、西藏、蒙古和东北,以及56个民族就说不清楚。

很多自古以来就没有了。

哪怕是惹人生厌的国民党,我党也要区别对待。

我党反复强调,继承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衣钵,要打倒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内进步力量是朋友和同盟,如果把国民党一棍子打死,新中国又从何而来?

所以承认“民革”是国民党的正统,做为参政党之一共同执政。

从朱元璋的即位诏书就能发现,他的野心绝不止恢复长城以内的汉家江山,而是通过继承元朝法统,进而继承元朝在东亚秩序里的位置,最后以汉人王朝的身份,恢复汉唐曾经拥有过的荣耀。

简单说就是,明朝想替代元朝的霸主地位。

朱元璋的野心,我们可以称为民族复兴。

总体来说,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两个必备条件:国力强大臣服周边国家、经济发达吸引周边国家。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他国家都好说,地盘小国力弱,存在的意义就是做中国的绿叶,甭管哪个王朝统一中国,它们都得来拜码头,唯一的绊脚石是实力尚存的蒙古。

朱元璋开国以后,便陆续对蒙古发动13次北伐战争,到1398年去世的时候,基本完成战略目标,把成建制的北元打成四分五裂,再也不敢有入主中原的念头。

军事征伐的同时,朱元璋还在搞边防建设。

他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边疆,在西安、太原、北平等军事重镇做藩王,平时拱卫朱家江山,战时统领军队出征。

毕竟是亲儿子,朱元璋很放心。

而且他还在长城以外设立卫所屯军,给军人们分土地盖房子,让他们世世代代驻扎在那里,给祖国守边疆。

这种藩王+卫所的两套边防系统,让明朝的北方边疆稳如狗,只要内部不出乱子,蒙古人根本不可能占到便宜,中国势力反而越过长城,逐渐蚕食游牧民族的地盘。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将来投诚的蒙古部落,也可以改编成“某某卫”之类的组织,成为人在草原心在大明的自干五。

但是很快,出问题了。

1398年朱元璋去世,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耐不住寂寞,没几年就带着人马杀回南京,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改元永乐。

所谓永乐,大概是永远快乐的意思吧。

做了皇帝的朱棣是永远快乐了,可分封在边疆的其他藩王不快乐了,大家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当初说好在边疆白头偕老,凭什么朱老四偷偷焗了油?

既然朱棣能起兵造反夺皇位,那其他藩王为什么不行?

朱棣心里也很清楚,朱元璋的家法是嫡长子继承皇位,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手握重兵的藩王兄弟们肯定不服,只能动手削藩了。

他把分封在赤峰的宁王迁到南昌,东北的辽王转移到荆州,沈阳的沈王改封山西潞州,宣府的谷王被废为庶人......凡是带兵的藩王,都没什么好下场。

朱元璋苦心经营的一条腿,折了。

没有统兵的藩王镇守边疆,那些卫所屯军又怎么可能坚持得住,要么内迁到长城附近,要么裁撤拉倒。

慢慢的,朱元璋经营的另一条腿也折了。

朱元璋的两套边防系统都完犊子了,蒙古的威胁还在,这可咋整?朱棣撸起袖子骑上战马:“我来。”

于是他把首都迁到北京,亲自坐镇边疆一线,5次亲征蒙古,把分裂的蒙古势力彻底打成游击队。

这波操作也行吧。

废了两套边防系统,又重新建起一套,起码能带着明朝复兴大业向前走,不至于给朱元璋打屁股。

朱棣最牛逼的是把蒙古纳入朝贡体系。

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明朝的朝贡体系只有一些小国家,并没有把蒙古纳入进来,等朱棣把蒙古打成游击队以后,便把蒙古部落纳入朝贡体系,让他们每年在固定时间、走固定的道路,带着土特产进京拜见皇帝。

做为回报,皇帝得大把撒钱,价值往往是土特产的数倍到十倍。而蒙古人要么把皇帝的赏赐带回草原,要么在北京变卖,购买布匹、食盐、铁锅等急需用品。

这项生意,谁都不亏。

当初打仗的时候,明朝封锁边境,对蒙古搞贸易战,什么东西都进不来草原,而草原上又什么都不能生产,蒙古人都穷疯了。现在只要认明朝做大哥,很快进入小康社会。

明朝不过花点钱,就能让蒙古跪下唱征服,何乐而不为?时间久了,蒙古被明朝经济捆绑住,再也离不开了,朝贡体系才算成了。

虽然有点波折,但明朝臣服+经济的手段还是很成功的。

后世皇帝只需要等一个契机,把这层关系彻底稳定下来,明朝便可以取代元朝的霸主地位,完成复兴大业。

二、

朱棣死于1424年,明朝立国56年。

经过两代猛人经营,明朝出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气象,距离复兴盛世的大业只差临门一脚。

明朝的新皇帝说,不玩了。

因为扩张国际影响力要花钱、常年打仗要死人,对国家来说是必须做的事情,可对国内民生来说是负担。

继承皇位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不愿意和祖辈一样折腾,他们认为大国尊严已经足够了,应该专注小民幸福。

这么做也没错。

没人愿意数十年如一日的战斗,但凡有条件,谁不想过几天好日子呢。何况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连年战争导致明朝财政紧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增长,大家都有意见。

问题在于,休养生息是尽量不搞大工程,该做的事情还得做啊,但明朝君臣彻底躺平了。

比如以前蒙古部落有什么挑衅动作,朱元璋和朱棣马上出征蒙古,用强硬手段维护国家地位,也警告其他部落,千万不要放肆。

现在不一样了。

蒙古做出一些越界的行动,明朝皇帝也不愿意管,爱咋咋地,只要来朝贡就行。

人永远是蹬鼻子上脸的。

一次不管、两次不管、三次还不管......紧接着便是更大规模的挑衅,而随着挑衅的规模越来越大,明朝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低,这是一个连贯反应。

比如朱元璋和朱棣执政的时候,非常再乎分化瓦解蒙古部落,打一派必然拉一派,一个部落崛起必然扶持另一个弱小部落,永远让草原维持势力均衡,谁都没有单独向明朝挑战的实力。

这种离岸平衡手才是霸权国家的利器。

现在的明朝皇帝也放弃了,蒙古部落的崛起和衰落,关我屁事,只要他们不来袭击就行,我关起门来过日子,不香吗?

对外不作为的后果就是,蒙古彻底失去制衡,有野心的部落领袖开始互相兼并,谋求统一蒙古,成为和成吉思汗比肩的蒙古猛人。

原本蒙古分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瓦剌击败鞑靼和兀良哈,拥立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傀儡大汗,瓦剌首领脱欢做太师,掌握实权。

脱欢死后,也先继承太师宝座,磨刀霍霍。

蒙古统一,明朝不管......也先四处扩张,明朝不管......也先攻占东北和甘肃,明朝不管......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醉了,这帮皇帝和大臣都是些什么人啊。

明朝君臣无所作为,只想要小民幸福,而隔壁蒙古却在发展壮大,很快让明朝的大国尊严也没有了。

我们之前说过,蒙古加入朝贡体系是为了经济利益,毕竟蒙古什么都没有,锅碗瓢盆都需要从明朝买,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蒙古朝贡很积极。

而且明朝的赏赐是数人头的。

比如来100人就给100份赏赐,来1000人就给1000份赏赐,保证蒙古人不会空着手回去。

于是,蒙古人想尽办法增加朝贡次数,有时候一年有数十批人来北京,而且人数也逐年增加,从开始的几百人增加到2000多人。

大家可以想一下。

几千蒙古人带着马匹和皮货去北京拜见皇帝,皇帝要赏赐十倍的财物,蒙古每年来几十次,那得赏赐多少财物,家业再大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明朝君臣都烦透了,敢情蒙古人是来套娃的,真当大明朝人傻钱多啊。

1449年,蒙古人又来了。

他们照例来了2000多人,但是国力已经强大起来,颇有不再畏惧明朝的意思,再加上为了圈钱,便谎报来了3000人。

意思就是,皇帝陛下,我们来了这么多人,赶紧给赏钱吧,给完了我们换批人再来。

当时的皇帝是23岁的朱祁镇,但他不是工作狂,做不到事必躬亲,便让太监王振主持一线工作。

王振听说蒙古使团谎报人数,怒了,决定修理套娃的蒙古人。

他派人清点蒙古使团人数,按照真实的人数给赏赐,蒙古人说多少没用,这样一来,蒙古得到的赏赐就少了。

另外,蒙古使团是带着马来的,准备高价卖给明朝换钱,结果王振又刻意压低马价,导致蒙古使团没有得到满意的价格。

这么一来一去,蒙古使团只得到预计赏赐的五分之一,类似于原本想赚100万,最后只赚了20万。

消息传回蒙古,也先怒了。

我们给明朝当小弟,不就是为了钱嘛,现在头磕了钱却没有到位,这不是拿人开涮么。

而且明朝派到蒙古的使节给也先吹牛逼,说是皇帝准备和也先联姻,选个闺女嫁给也先的傻儿子。后来也先的聘礼都送到北京了,朝廷说你丫被忽悠了,根本没这回事。

也先面子上挂不住,牛逼都吹出去了,现在让我怎么下台?

蒙古太师不要面子的?

蒙古虽然有大汗,但真正说了算的是太师也先,那时他正谋划废掉傀儡大汗,自己上位过过瘾。

现在明朝不仅不给钱,闺女也不嫁,让也先的威信大跌,估计再来几次就压不住场面了。

蒙古也先为了报复明朝,也为了自己的前程大业,做了一个决定:

进攻明朝。

三、

1449年7月,蒙古太师也先起兵,分四路进攻明朝,进攻方向包括辽东、甘肃、宣府和大同。

也先这一路是主力,进攻方向是大同。

消息传到北京,皇帝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顺便带上王振和文武百官,完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防御战争,要是打赢了,朱祁镇就能超越无为而治的前两代皇帝。

我们现在看朱祁镇,大概是个弱智儿童,派兵出去打仗就行了,堂堂大明皇帝怎么能亲自上战场呢?

事实上,明朝初年的御驾亲征太正常了。

朱元璋是造反起家的,一辈子都没离开战争,他只是定都南京后不亲临一线,躲在庙堂里玩战略,他要是想亲自上战场,没人能拦得住他。

朱棣也是战争高手,“靖难之役”时就在一线指挥,后来做了皇帝五次征伐蒙古,依然敢带头冲锋,最后死在榆木川军中。

即便是躺平不管事的朱瞻基,也有过亲征平叛的经历。

如今朱祁镇亲征蒙古,无非是把祖上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没什么大不了的。

唯一的区别在于,朱元璋和朱棣是真的有才,朱祁镇是以为自己很有才,他以为太监王振也很有才。

认不清自己定位的人啊,要吃大亏了。

战争的具体过程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几句话就能说完。

朱祁镇决定带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连准备时间都不给,命令发布两天后就出城了,磨磨唧唧走到大同发现蒙古太牛逼,准备往回走,绕来绕去走到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

土木堡是军事堡垒,原先有条河,符合安营扎寨的条件,明军就把营地扎在这里了。

可明军扎营以后才发现,哪特么有水啊,原先的河早就干涸了。

几十万明军没水喝没饭吃,和孟良崮的张灵甫似的,军心已经散了,第二天拔营找水的时候,被也先的3万蒙古骑兵反复冲杀,一败涂地。

也就是说,明军不是被蒙古打败的,而是由于自身的战略战术失误,被蒙古骑兵抓住战机......冲散的。

冷兵器战争就这样,一旦阵型被打乱,战斗力也就不存在了。

蒙古骑兵把明军的几十万套装备、随军粮草虏掠一空,顺便抓了一堆俘虏,兴高采烈的回草原了,感觉这波不亏,皇帝没给他们的钱,这次都补回来了。

经过一番审问,蒙古太师也先才发现,大明皇帝朱祁镇也是俘虏之一......而出征的明军死了三分之一,其他大部分都跑回去了。

“土木堡之变”在明朝是件大事,但其实就是个大乌龙。

战争爆发前,也先说过:“我们向南进攻明朝,即便不能攻克大城市,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也可以,最好的结果是带回点钱财。”

蒙古的目的是求财。

战争结束后,朱祁镇说:“朕御驾亲征是为了国家安全,保护边疆的黎民百姓,谁知道被抓到蒙古来了。”

明朝的目的是安边。

然而这个大乌龙事件,彻底打断了明朝如日中天的国运。

四、

“土木堡之变”的国内后遗症是,明朝政权结构被重新改造了。

明朝初年的政权结构是三部分——勋贵管理军队、文官管理地方、皇帝坐镇中枢。皇帝偶尔让太监出面代行皇权,让很多人以为明朝太监权重,其实太监的本质是白手套,属于领导身边的秘书角色。

但是“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勋贵被一网打尽。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恭顺侯吴克忠、平乡伯陈怀、永顺伯薛绶、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荣、驸马都尉井源、左都督王贵、右都督李忠......这些执掌兵权的勋贵都死在土木堡。

除了有爵位做高官的,跟随朱祁镇出征的中层世袭武将不计其数,也都死在土木堡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勋贵没了可以再封嘛,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是,勋贵可以再封。

但真正的问题是,经过土木堡的失败,勋贵武将集团逐渐失去话语权。因为经历这么大的失败,勋贵武将在朝堂和文官争论的时候,文官就会说,土木堡打成那种鬼样子,你们还有脸说话?

于是,勋贵武将只好羞赧退下。

这就像你有好几个前女友,你老婆动不动搬出来冷嘲热讽一番,你能怎么办,还不是赶紧认错?嗯,话语权就是这么失去的。

而土木堡战败的时候,在北京力挽狂澜的是兵部尚书于谦。

当时有人主张迁都南下,于谦在朝堂开炮:“谁再敢说迁都的话,可以拉出去砍头了。”新继位的皇帝朱祁玉,便把负责守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于谦。

北京的三大营共18万人,大半折损在土木堡,于谦便从勤王军队中选出10万青壮,遍练成十营军队,守卫北京城。

也先攻了几次北京城,没攻下来,撤回草原去了。

而于谦因为守卫北京城的功劳,成为位高权重的明朝一号人物,手里的十万大军到死都没有交出来,也留下了文官统领军队的先例。

从此以后,于谦和文官开始掌握话语权。

勋贵武将战败、进士文官力挽狂澜,此消彼长之下,大明朝的权力结构逐渐把勋贵武将排除在外,变成文官和皇帝的二人转。

皇帝没办法,只好给太监更大的权力,让他们和文官唱对台戏。

但太监是内臣,皇帝又没有其他帮手,他们能做的只有自保,防止被文官们按在地上摩擦。

大明朝真正的主人是文官们。

我当然不是说“文官集团”之类的话,要是说张居正和严嵩是一伙的,恐怕他们自己就不同意,而是说文官做为一个群体,掌握了明朝的话语权以及政策制定权。

皇帝的命令,文官们可以选择性执行,如果实在不想执行,可以硬刚皇帝。哪怕皇帝罢免了不喜欢的官员,新任命的还是他的同党。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文官骨头硬。

因为大明朝是文官的江山,权力都在文官手里,怼的就是皇帝,你能怎么办?

所谓骨头硬,在于有恃无恐。

后来文官们又把持了人事任免权,最典型的是内阁大学士,皇帝居然不能任免,而是需要廷推。

也就是六部九卿坐在一起商量人选,推出合适的人,再去皇帝那里盖章。

既然大学士的任免权不属于皇帝,那么大学士就不可能和皇帝站在一起,做一些得罪人的脏活。大学士必须和文官站在一起,才能保证安度晚年,甚至是子孙的前程。

所以明朝皇帝是典型的孤家寡人,越到后期权力越小。

比如朱祁镇继承明朝初年的强盛君权,一声令下就能带几十万大军亲征,仅仅几十年后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悄悄出北京城都被骂成死狗,到万历皇帝执政的时候,政令不出紫禁城。

没权就不能做事,不做事就不能主导国家走向,表面上看明朝君权最大,其实明朝君权是历代最小的。

朱元璋要是知道这些糟烂事,估计要哭晕在厕所。

五、

“土木堡之变”的国际后遗症,则是复兴大业腰斩。

按照朱元璋和朱棣的计划,明朝先用强盛的国力让蒙古臣服,再用朝贡体系把蒙古融合进来,其间用离岸平衡手压制蒙古崛起。

再加上郑和下西洋宣示国威,东亚小国纷纷前来拜码头,明朝的国运原本不可限量。

假以时日,很可能和汉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朱棣死后明朝停止对外扩张,休息几十年重新再来也没关系,关键时间点就处于朱祁镇执政的时候。

但是土木堡战败,几十万大军烟消云散,朝廷精英扫荡一空,连皇帝都被抓到草原去了。

蒙古发现,大明朝不过如此嘛,那还臣服个屁啊,有机会就越过长城捞一把呗,赶上好时候还能去北京武装游行。

曾经被打成游击队的蒙古再次坐大。

而明朝这边,经过惨重的军事失败,基本被打断脊梁骨,再也不敢提对外扩张,脑子里只有守住一亩三分地。

谁要是敢说征讨蒙古,马上就被人怼:“你忘记土木堡的教训了吗?”

嗯,那就算了吧。

建国初期四面出击的大明王朝,何等意气风发,却在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遭遇失败,变的极度保守和内敛,成为一个不求上进半死不活的老大帝国。

别说恢复汉唐荣耀了,连继承元朝在东亚秩序的位置也做不到了。

如果说前期的明朝类似于汉唐,那么“土木堡之变”以后的明朝,已经彻底宋朝化了。

比如内部皇帝与文官共天下,武将没有地位,对外没有恢复汉唐荣耀的雄心,这不是宋朝化是什么。

明朝前后期的画风转变剧烈,原因就在这里。

六、

数千年来,中国王朝在立国7、80年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于明朝的挑战,我把这种挑战叫做国运天花板。

汉朝闯过去了,国运如日中天,留下无数美好的传说。

明朝没有闯过去,就此一蹶不振。

而唐朝和宋朝是另外两个极端,唐朝在贞观年间就闯过去了,到立国80年的时候盛世都快来了。宋朝是立国19年的时候,赵光义在高梁河飙驴车失败,彻底放弃治疗。

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明白历史走向就会知道,我们现在又走到一个关键时期,如果闯过去了,就能拉升国运天花板的上限,未来有无限可能,恢复汉唐荣耀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我们闯不过去,明朝就是前车之鉴,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大帝国。

而且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所有东西都要改变。把掌握话语权和政策主导权的文官,替换成资本和资本家,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种国家好不好,美国因新冠病毒死去的21万人会告诉你答案。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2013年胡锦涛回乡祭祖

    2013年9月,胡同志返乡地点为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是位于皖南绩溪县胡姓聚族而居的船形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传至“锦”字辈已有48世。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
  • 曾有3位名人拒登“泰坦尼克号”,理由一个比一个奇怪,却救了他们命

    曾有3位名人拒登“泰坦尼克号”,理由一个比一个奇怪,却救了他们命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夺走了大约1500条生命,其中包括20世纪初的一批名人。阿斯特四世和本杰明·古根海姆都随船沉没,梅西百货的共同拥有者...
  • 日本半导体浮沉启示录

    李海燕/文80年代的“行”和2000年以后的“不行”众所周知,日本半导体产业经历过80年代的辉煌,也有之后的缓慢退步。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失败了,是严重的误解。...
  • 平宋录

    平宋录,三卷,专门记载元朝平定南宋经过的史籍。记叙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南下临安及宋幼主被俘北迁事,颇有史料价值。
  • 古人都是文绉绉的?这些骂人的词刷新你的三观!

    古人都是文绉绉的?这些骂人的词刷新你的三观!

    穿越到古代的你,正在学堂学习古文。课毕,你悄悄拉起先生的袖子,好奇地问道:“先生,能否教我一句骂人的话?”先生顿时勃然大怒,露出“这怎么行”的表情。不过没过一会,...
  • 丰润县潘家峪惨案——侵华日军是怎样屠村的?

    丰润县潘家峪惨案——侵华日军是怎样屠村的?

    本文整理自潘家峪惨案遗属潘贵清的回忆 01那是194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军招集了16个市县据点1600多日伪军天不亮就包围了潘家峪。伪军奉命在村外周围站岗,外围是日...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上(十五)

    时代年轮话百年上(十五)

    敌人兵分三路,直奔长丰村扎了下来,王氏兄弟堵住村口。马、刘统领自卫队警卫连埋伏在村外待援。摆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何奎文和郑狼子直接...
  • 上甘岭战役为何被称为“绞肉机”之战

    上甘岭战役为何被称为“绞肉机”之战

    整个1952年夏秋季节,中美双方在战线上的对峙和零星战斗都没有停止过,但无论是夏季攻势还是秋季攻势,比起即将到来的上甘岭战役来讲都是小儿科。尽管志愿军在各个战线上都取...
  • 陈独秀对毛泽东早年的赏识,提携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担任二把手

    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革命同志,后来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不过,在陈独秀与毛泽东的早年交往中有段蜜月期。在那段日子里,陈独秀可以说是十分赏识和大力提携毛泽东,对毛泽...
  • 网红股民胡锡进炒股之路:一路加仓至48万,从盈利万元到亏超4万

    10月24日,“A股”再次登上热搜!“老胡买的是信念”、“我对股市充满信心”、“再也不吃韭菜馅饺子”……,网红股民胡锡进(以下简称:胡锡进或老胡)从今年6月26日入市,至...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