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
我们现代人对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都已经习以为常,在阅读各类以“中国”为背景的历史、思想、经济、文化等之类书籍的时候,也已经不会对“中国”这个词的含义产生疑问,那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吗?
当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会发现“中国”这个名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沉淀与演变。在古代,各个政权在中原地区兴起与衰落,他们各自以国号自称,如周、汉、唐等。
这些国号不仅代表了各自的政权,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皇帝们也会以年号来区分时间,如贞观、开元等,这些年号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寓意。
在那个时代,对外族人的称呼也是多样化的,如吐蕃人、契丹人等,这些都是根据各个民族的特点和地理位置来命名的。皇帝派出的使臣在外交活动中,也是以国号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即便是在实现了大统一的朝代,如元朝和清朝,也是以各自的国号来自称。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名和国人报家门的方式,如唐朝时期的国名还有“中土大唐”之称。
然而,有趣的是,直至清末,都没有将“中国”作为正式的国名。清朝在外交文件上自称的是“中华大清国”,但在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又会以“中国”来指代大清国。这似乎在暗示着,“中国”这个名字在民间已经有着广泛的认知和接受度。
准确来说,“中国”作为国家名称,是近现代才有的称呼。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便成为了这个新国家的简称。而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更是正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虽然“中国”这个名字是近现代才正式确立的,但“中国”这两个字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一件名为“何尊”的祭器。
何尊
1963年,在陕西宝鸡的一片黄土之下,沉睡了千年的秘密被悄然唤醒。那是一件来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它以一种沉静而古老的方式,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何尊”,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金属物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
“何尊”的内底,隐藏着12行、共计122字的铭文。铭文上写着:“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其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里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泛指的国家政体不同,这里所谓的“中国”是“天下的中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央”不单单指地理意义上的中央,也是指文明意义的中央,而这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古人称之为“中国”。
西周早期就定义了古代对于“中国”的理解,他们认为的“文明最高水准”之地就是指现今中原地区、河南一带。后来成王建都、平王东迁,将此地区逐渐拉大,直至秦始皇秦政横扫山东六国,之后的强汉再次征伐,将此“文明最高水准”扩展到一个“东方帝国”。
这件何尊,是由西周初年的一位名叫何的宗室所铸。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工匠,更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思想家。他将这句话镌刻在尊的底部,寓意深远。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决定建都于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
在古代,“国”字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的理解并不相同。它可能指的是一座城市、一个邦国,而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中国”的概念,则更多地是指地理位置,即中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黄河流域。所以这里的“余其宅兹中国”中的中国二字,指的是中原地区。
在古代,关中、河洛一带的人口稠密,这一片土地被赋予了“中原”的美称。对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中原就是世界的核心,是宇宙的中心。他们心中的“中国”,便是这片位于世界中心的城邦,它的边界清晰而又有限。
那时的“中国”,只是一个狭小的地域概念,它所涵盖的范围,仅限于中原的腹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中国的版图在不断扩大,像一朵逐渐绽放的花朵。到了东周时期,周的附属国也开始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中,这使得中国的疆域更加辽阔。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诸侯国也在不断地扩张自己的领土,中国这个名称也逐渐成为了列国全境的代称。无论是何尊、《尚书》,还是《诗经》,它们所提及的“中国”,都是指那个位于天下中心的中原地区。那里,是周天子统治的核心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当秦始皇完成历史上首次大统一时,他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然而,他也因为秦国原来的领土离中原较远而感到一丝遗憾。为了弥补这份遗憾,他将自己的国家命名为“中华”,寓意着这个国家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因此,早期的中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地理概念。在这个概念之外,还有东南西北四方的居民,他们被称为“四夷”。这些四夷之地,虽然与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但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朝的辽阔疆土上,蛮夷邱的兴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那时的人们,习惯于将中原地区由汉人建立的繁盛王朝称为“中国”,这个名字中蕴含的,是一种对自己文明的自豪与归属感,也是对于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尽管此时,“中国”这一称呼尚未被正式确立为国号,但它已经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悄然生长,成为了对于这片土地最直接的指代。
唐朝时,东亚这片大陆上,大多数族群都表示对唐朝的臣服,基本上做到了“天下共主”。此时的唐朝认为自己便是“天下”,便是“中国”。随之这个认识的加深,唐朝做到了大门敞开,海乃百川。日本使臣和僧侣来到中国,将大量书籍,文化,习俗都带回来自己的国家。
然而,真正将“中国”二字赋予了政治层面意义的,却是明朝的建立。朱家人,这个来自中原的家族,在统一了华夏大地后,对内对外,常常以“中国”自称。他们深知,这个名字背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文化、历史、民族的象征。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二字开始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一个民族的骄傲。
明朝的统治者们,将“中国”这个名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知道,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文明,一种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敬仰。这个名字,也开始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与力量。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年代,西方的列强如同饿狼般觊觎着中华的丰饶,他们的铁蹄践踏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将民族的尊严和骄傲一一踏碎。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族意识如被春风唤醒的嫩芽,逐渐在中华大地上苏醒过来。
满清,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朝代,也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大一统帝国。在对外抗争的艰难时刻,国人开始摒弃那些以朝代命名的称呼,如秦人、汉人等,这些称呼仿佛成了束缚,让人们忘记了他们共同的身份——中国人。
此时,“中国”这个词开始被赋予更为深刻和广阔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而是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当清朝的末日到来,中华民国如涅槃重生,崭露头角,“中国”也正式成为了政治上的国名,被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建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同志与一群热血的领导人围坐在一起,他们讨论着新的国名,希望为这个新生的国家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经过多次磋商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然而,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民主”二字过于西方化,建议去掉。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的国名应运而生。这个名字既体现了中国的古老传统,又展现了新时代的民主精神。从此,“中国”这个称呼被正式确定下来,成为了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古代中国对于文明的理解,并不是认为它属于特定的一群人,而是认为它是属于所有人,而这最高的文明水准,叫做“中国”,余下所有人,你们必须向“中国”看齐,追求文明最高水平。直到中国转变为现代化国家,“中国”二字才有了现代多民族国家政体的意义,变成了世界上诸多国家其中的一员。
来源:定兴卧龙书院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何新2010年旧文:哪有什么货币战争?中美已形成奇特金融共生关系
何新:哪有什么货币战争?中美已形成奇特金融共生关系笔者问何先生:您预测今后几年经济前景会如何?何先生叹一口气说:我的看法其实早都说过。不必有幻想,也没有任何悬念:... -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在基辛格身上,一直有很多标签——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深刻影响二战...
-
为什么全世界都容不下犹太人?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在人类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中,犹太文化和信仰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色彩。它们不仅塑造了犹太民族的独特身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这种独特性同时也引发... - 之前写过一篇类似的,被F了,但看现在这形势,是有必要再说说的,简单说。从资本主义的特性来说,如果经济出现大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矛盾,诉诸于战争是唯一方式,这没有任何疑...
- 所谓“西方伪史论”,直指西方文化的根基,认为西方古史的根基——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的历史,是近代欧洲人伪造的,代表作有何新《希腊伪史考》,董并生、诸玄识等人《虚...
-
永不忘记——1994年,美国默克公司将乙肝疫苗技术低价转让给中国,救了无数中国人
捷克著名文学评论家尤里乌斯·伏契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而我们每每也总是被这样的英雄所激励感动,世间因为有他... - 在三国历史上,刘备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例如张飞、关羽、赵云、黄忠等等,但是随着五虎将的去世,蜀国能用的将士也所剩无几。原本位列第六...
- 讲个真事。01光绪三年(1877年)十二月初十,江宁府三牌楼发现一具男尸。地保夏顺第一时间报告了上元县知县陆嗣龄。经过初步勘验,尸身上有多处伤痕,尸体旁有表芯纸、石灰包...
-
《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12年前这篇奇文,竟准确预判了当今中国内外形势
本文刊于2010年第10期《环球财经》杂志(该杂志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财经月刊),原标题为《走向质变的中美关系》。此文放到12年后的今天读... - 在当今世界,国家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关注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间谍活动也变得更加隐蔽和智能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