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申明一点:私人修养与政治立场并不完全相关。某人政治立场反动,不代表其修养一无是处。
比方说,希特勒私德甚好,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种种罪行,迫害和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
而丘吉尔私德不佳,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二战胜利,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甚至被新闻媒体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本文试图通过蒋介石一生中经历的几件事,分别对应普通人入职、崭露头角、如日中天、败退、老年五个阶段,探讨一个人的修养问题,绝不涉及政治。
1.入职之初。
入职之初,大多数人不乏热情与勇气,却容易陷入偏激——要么想一日建成罗马,要么在发现现实不如理想时,做出愤激举动。
比如,闻一多先生目睹某些洋人欺负中国人后,非常愤怒,从美国留学归国的第一时间,就将西装扔进江水,发誓再也不穿。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举动除了象征意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大概微乎其微。
我们看蒋介石入职之初是怎么做的。
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24岁的蒋介石正在日本当兵。听说起义的消息后,他立刻离开驻地军营,赶到东京。
在东京,他把制服邮寄给部队,然后搭轮船回到上海。
同样地穿着“帝国主义”做的衣服,蒋介石在匆忙回国参加革命的时刻,选择把制服寄回部队,显示其心思细密,做事稳重,不留隐患。
如果说愤激是一种无奈的发泄,那么处事周到、适度就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回国之后,蒋介石奉命回到浙江老家,率敢死队攻打浙江省会杭州。
战斗前夕,这位青年军人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声称献身革命,请恕不能尽孝。
在攻打杭州城的战斗中,蒋介石等革命党人的勇敢,民众有目共睹。
浙江革命成功,蒋介石婉谢出任浙江都督,回到上海。
在这件事中,蒋介石献身革命的热情、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中并不罕见。
可革命胜利后,蒋介石却婉辞出任浙江都督。如果考虑到许多地方大员争相出任都督的情况,他的举动就让人很难理解。
蒋介石为什么会这样做?
一定因为他有更高远的追求。他的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而不局限于一隅。
不为一时的名利地位迷住双眼,而执着于自己长远的理想,可能是我们普通人入职之初最难修养的。
2.崭露头角。
一个人在职场崭露头角后,最怕的就是自我膨胀。一旦自我膨胀,就很容易忘记自己几斤几两,举止轻浮,言行张狂,犯下低级错误。
此时,保持头脑清醒最为重要。
1921年,34岁的蒋介石是国民党内的一颗“新星”。因颇受孙中山赏识,他的地位日趋重要。
这年6月4日,蒋母王太夫人逝世。
尽管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华南军事局势吃紧,蒋介石却还是遵奉古礼,到溪口守丧长达数月。
期间,他就在山上一间小屋里静思。
他正心诚意,修行新儒家的理想,开始摒弃世俗享乐。
通过修行,他在行为上有了更大的稳定性,个性也更能与社会环境融洽相处。
最重要的是,蒋介石在修行中,对本身、对使命充满了无限信心——他开始坚信,自己就是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人!
普通人入职10年左右时,一般处在事业的快速上升期。这也是我们一生事业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像蒋介石一样,经常静思,做到头脑清醒、处事冷静,事业就可能进一步发展。
3.如日中天。
一个人事业如日中天时,最难处理的是什么?是“公”与“私”的问题。
在事业的黄金期,你必然会掌握相当的权力。可是,如同蒋经国先生所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只有加强修养,才有可能克服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即使做不到“大公无私”,至少也要 “先公后私”,不能“因私废公”。
1931年,44岁的蒋介石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中国领袖。
这年12月初,蒋夫人的二姐、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专程到南京拜会蒋介石,商讨交换国民党逮捕的一个叫牛兰的共产党人。
波兰人牛兰被捕之前,在上海主持中国共产党的地区支部工作。他也被认为负责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地的共产党活动。
宋庆龄是替莫斯科出面,提议国民党释放牛兰夫妇,换取蒋经国(当时在苏联留学)回到中国。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蒋经国是蒋介石唯一的亲生儿子。蒋经国于1925年到苏联留学,此时已达6年多,因斯大林不允许,他无法回国。
其时,蒋介石非常思念滞留异国的儿子。
那年1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里提到儿子,写下:
“我年轻时,没有努力学好约束自己,因此上不知孝敬父母,下不知疼爱子女。今既思之,实在遗憾。”
11月28日,也就是宋庆龄来南京的前几天,蒋介石在日记里说:“我非常想念经国,我没有好好照顾他,实在不对。我对此殊觉抱歉。”
在宋庆龄来访的两个月前,宋美龄也跟丈夫提过经国的地位问题,讨论是否可能让他回国。
现在,宋美龄力促丈夫接受这个换人的提议。
可蒋介石不肯。当然,他的内心斗争极为激烈。
在1931年12月15日、16日两天的日记里,蒋介石分别记下:
“自从他前往俄国,我就不再能见到我儿;而(中华)民国目前犹在襁褓。”
“天啊,我既未能忠于党国,又未能孝敬母亲、照顾子女,真是惭愧……
孙夫人要求我释放牛兰,换取经国回国,可是我宁愿经国远谪苏联,甚至命丧异域,也不能放走一个罪人换他回来。
人是否有后,国家是否受侵凌,都是天命注定,我岂能逆天?我不能违反法令、背叛国家、伤害父母令誉或虚掷生命。
为了我儿,牺牲国家利益,并不值得。”
这年12月15日,蒋介石再次下野,回到溪口。
他在雪窦寺住了几天。从寺里往山中进去一两公里,蒋介石在一处悬崖上建了一座朴素的僻静小屋,题名“妙高台”。
他躲在妙高台和雪窦寺思索、反省。在12月27日的日记中,蒋介石试图说服自己:
“一个人得到后世记住,是因为他具有道德情操和功业成就,不是因为他有子嗣。
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烈士、大官……都没有子嗣,可是他们的精神和成就永垂人世。
我为自己担心经国遇害而断了子嗣,大为惭愧。如果经国未被俄国敌人杀害,即使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他,我深信他在我告别人世之后还是会回来。
如果我死,他才能回国,我真心希望早早谢世,以告慰双亲之灵。”
其实,蒋介石最耿耿于怀的,是不能上慰祖先。因为几乎人人熟知,孟子讲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然而,蒋介石认为他不能因私人目的而做出小小让步。
尽管在日记中一再劝慰自己,但四天之后,蒋介石依然痛苦不堪,在日记中说:“我情绪极乱……忠孝不能两全,可谓生不如死。”
直到1937年开年,蒋介石依然不能确定是否能再见到蒋经国这个亲生骨肉。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深盼儿子能回来……但是若要我牺牲国家利益,我宁可无后。”
抗战爆发前夕,中苏关系缓和。在蒋介石的亲自干预下,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出面协调,终于使斯大林同意让蒋经国回国。
可以想象,对这个13年未见的儿子,50岁的蒋介石心中充满了爱。
他开始频频给儿子写信,指示27岁的蒋经国如何学习。照蒋经国的说法,父亲担心他“对中国的道德哲学和民族精神,没有深刻了解”。
蒋介石坚持要儿子专心读曾国藩的作品,尤其是《曾文正公家书》,还要读《论语》、《孟子》和王阳明的文章。
甚至在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忙得焦头烂额之际,他仍在1937年7月24日给儿子写信说:
“你应该专心学习中文、练习书法……不必为日本侵略分心,我有办法对付他们。”
1943年8月,蒋介石继续在百忙中写信给经国。他教诲儿子说,读书学习“欲速则不达”。
他建议儿子,学习算学和英文“每周均不宜超过6小时”。除了要儿子研读中国古籍、总理遗训,他还鼓励儿子多读《圣经》和其他基督教书籍。
不容置疑,对任何一个中年人来说,爱孩子是自身修养的一部分。毕竟,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这种爱的限度在哪里呢?
是把他放在家里养着、呵护着?还是让他出去接受考验、经受风浪?
蒋介石的选择,是让儿子出去一一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举个例子,1942年4月底,蒋介石命令蒋经国到西北考察。目的是让蒋经国第一手观察新疆局势,并提供政策建议。
可是,此行非常危险,蒋经国往返途中,必须经过中日军队战斗的前线附近。
蒋介石做了一个安排:启程之前,他给了蒋经国一颗毒药,以备在遭日本人俘虏时服用。
这个安排,似乎比我们普通人极端。
因为,即使当了俘虏,也有许多选择。但蒋介石不允许唯一的儿子有其他选择。他给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成功穿越日占区,完成任务,要么就是死。
这种选择,换成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出来——假如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开始就不让儿子去。
可蒋介石并非不讲亲情。
在台湾的一天,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孙运璇陪同蒋介石参观一所新发电厂。
途中,蒋介石悄悄把孙运璇拉到一边,低声拜托他帮长孙孝文找份工作,指导他做个能贡献社会的人。
不是直接下令,而是“拜托”;不是去政府做官,而是到企业做事。
蒋介石这种作为,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帮孩子找工作差不多,有“私”,但不逾度。如果有需要,我们谁不会托亲朋好友帮忙,为自己的孩子找份工作呢?
4.败退。
人的一生中,总有衰退的时候。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怎么理解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运气只能在某些时间段属于你,而在另一些时间段,运气则不会属于你——大致上,到了五十岁后,好运就很难再光顾你。
我所说的运气,不是指做事没有困难、挫败,而是指在具备相应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后,能帮助你最终战胜挫败,做成一件事的因素。
运气不等于成功,但绝对是成功的重要助力。
从很大程度上,成事=能力+努力+运气。
尤其在某个阶段,你的能力、付出的努力使你有机会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你最终取得了成功,就是拥有运气。
相反,如果你具备成事的能力,并且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事情却半途而废,或功败垂成,就意味着,你不拥有运气。
举个例说,曾国藩一生的运气,大致在入仕之后到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那段时间。
此后,运气就不再属于他,而改属于李鸿章。
比如,在剿捻战争中,曾国藩采用的围堵策略是正确的。但他收获的是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非议。
其结果,是曾国藩被朝廷撤任,换李鸿章上。
李鸿章上任后,继续采用曾国藩的军事策略,很快赢得了剿捻战争的胜利。他随之成为清廷最重要的实力人物。
不久之后,在处理天津“教案”中,曾国藩采用的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但曾国藩落了个声败名裂的下场,收到全国人民的声讨——以至于在他六十大寿时,竟无人前来祝寿。
湖南人甚至公开宣称,要开除曾国藩的湘籍。饶是修养多年,他仍不免心情极度灰暗。
又是受朝廷之命,曾国藩很不甘心地把工作移交给了李鸿章。
而继任的李鸿章完全采用曾国藩的策略,竟轻松办好“教案”,从此获得了“外交家”的美誉,成为清朝第一能员。
而李鸿章能做到这些,不过是靠着运气——恰逢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自顾不暇,所以在谈判中不再威逼清廷官员。
所以说,“五十而知天命”,不过就是接受运气不再属于我的现实,找到面对逆境的理性应对之道。
再回到蒋介石身上。众所周知,1949年的蒋介石,显然失去天命——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他本人被美国抛弃,刚刚到达台湾的国民党政权问题成堆。
蒋介石是如何应对这种局面的?
他从基督教的灵修书籍《荒漠甘泉》中寻求慰藉——那本书曾帮助无数人在困境中获得精神力量。
他还从《孙子兵法》,尤其是“欺敌篇”中寻找灵感。
最后一次回溪口期间,蒋介石大部分时间住在雪窦山上的那栋小屋。有时候,他身穿黑袍,花很长时间散步。
当问起蒋介石当时在做什么,他的老部属夏功权说:“他都在沉思。”
他还坚持每天写日记。
在舟山逗留期间,蒋介石到一座观音寺以及当地著名的两座寺庙参拜,花很多时间沉思。
刚到台湾后不久,蒋介石就带着儿子来到台湾中部山区名胜日月潭。刚到达,电报呈上来,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最后一个基地失陷!
蒋介石静坐约一小时后,起身跟儿子说:“我们到山上走走吧!”挥手示意卫士不用跟上来,他们走到树林边,蒋介石又坐下来,沉思良久。
一名渔夫摇船送他们到湖中,老先生撒下网,等他收网时,发现逮到一条大鱼。
可能是夸张,渔夫大声说他二十年来从来没抓过这么大一条鱼。蒋说:“这是好兆头!”
总结一下,当天命不再属于他的时候,蒋介石的修养方式主要有:阅读、写日记、静坐、沉思、散步。
这些使他在灾难临头时,能够镇静自持,不慌不忙,从容沉思。
事实上,面临国民党军队的溃败,蒋介石益发坚韧。他一如前些年频遭日军击溃的逆境一样,坚信如能撤退、苦撑,终有转为有利的一天。
正因为他能临危不乱,所以不少文武百官仍在必败之局中坚守岗位。诚如夏功权所说,他们“对他盲目地信服。”
5.老年。
步入老年,我们该怎么修养?简单说,就是恬淡自持,对世界怀有善意。
1955年,蒋介石已经68岁。他每天黎明即起,静思、运动,与夫人做完早祷之后,吃稀饭,配酱菜,还喝一杯冷水,然后批阅公文。
他每天的其他例行活动还有:独自沉思,散步三次,读中国古书、新儒家文章和《荒漠甘泉》,认真写日记。
1975年,蒋经国在向“立法院”报告时,透露了一件事,台湾研究核武器的时间可以推溯到1958年,政府1974年就有能力制造核武器。
可是,蒋经国说,当他本人建议着手制造核武器时,蒋介石却否决了——他坚持绝不用核武器“伤害自己的同胞”。
据美国人陶涵在《蒋经国传》中的记述,1975年4月5日夜里,蒋介石心跳停止。
医生熊丸赶到他的卧室,先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蒋介石恢复心跳。
蒋夫人闻讯赶来,在老先生心跳再度停止时已陪侍在侧。医生打了第二剂强心针,预备第三剂时,她叹了口气说:“不用打了。”
时间距午夜还差几分钟。这时候,由台北到高雄,全岛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
这位美国作者说,“即使得到哈佛大学学位的官员也认为,此一现象恐怕不是巧合。”
来源:讲述传统故事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转自大河报所谓“放鸽子”,实际上是指爽约,关于其由来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旧上海的彩票,俗称白鸽票,一般都有去无回,所以把这种情况叫放鸽子;第二种是养鸽人的惨痛经...
- 1959年7月2日至3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各省委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一些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目的是分析形势,以便从“左”...
-
中国小伙潘濂遇险海上漂流苦撑133天,求生技巧进入美国海军训练手册
1952年,上岸十年之久的中国小伙潘濂回想起当初在海上漂流的场景,仍十分感慨地说道:“我希望我的遭遇可以证明,中国人也同其他国籍的英勇水手一样,能够应付任何艰难困苦的... - 转自成都市成华区国家保密局官方账号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是一首80后耳熟能详的童谣,听到它,仿佛瞬间回到儿时和小伙伴们...
- 为什么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前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而古代的家庭伦理观则通过“五伦五常”来体现,即君臣、父...
- 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那大家有没有反思过,军队的战斗力到底从何而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这个弹丸之地打了起来。台湾的蒋介...
- 转自大河报博览杨柳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杨柳的诗词,比如《诗经》中的“昔我往兮,杨柳依依”、《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志愿军被俘的最高将领,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和军籍,他的结局如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打响。与此同时,我国决定组建志愿军赴朝,共同抗击美国的侵略。同年10月起,志愿军分批入朝作战,这场战役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双方在板门店签下协议,... -
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一天,乌克兰为何能扛住打击并扭转局势?
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情报局如何在俄罗斯海陆空打击中力挽狂澜乌克兰武装部队不成功的炸桥行动让俄军长驱直入2022年2月24日,驻守在琼哈尔大桥的第137海军陆战队独立营的士兵... - 前言多数人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都是从影视剧中得到了,这也是一种普遍情况,把戏剧当成了历史,实际的清朝并非如此。就拿乾隆皇帝来说,在电视剧里都给整成什么了?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