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争论与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卢麒元先生谈到“三性”原则进行分析。所谓“三性”原则,具体到中国工业化进程,就是要坚持主体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这其实就是毛主席说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国家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伟大谋略。
第一,“造不如买”走了弯路是丢失了主体意识。如或不如,是相对概念。某些地方“如”,就一定有某些地方“不如”,强调“不如”就凸显其片面性。20年前,运十大飞机已经能够上天,因为财政困难,差3000万的实验资金导致项目搁置;20年前,光刻机已经有了,但是我们停下来了。在对“造还是买”的历史实践问题上,我们走了弯路。但是,指责是没有意义的,弯路的积极意义,就是让我们把问题看的更清楚。中国绝不能一味配合别的经济体,那样我们就会失去主体性,沦为附庸。什么是主体性?腰杆硬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这就是主体性。60年前的1964年,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年代,我们造出了原子弹,不再怕帝国主义核讹诈,陈毅元帅腰杆子硬气了,中国人腰杆子硬气了,这就是主体性。70年前,苏共赫鲁晓夫要当“老子党”,毛主席不愿当“儿子党”,“九评苏共”就是主体性。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毛主席说:“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一定战胜你”,这就是主体性。主体性,是大国大党生存的前提,关系民族集体自尊,是心本体的胜利。
第二,“买”和“租”有其历史适应性,但不能替代“造”。有人说,“大道理谁都懂。一穷二白的国情,不买可能连起步都难。斯大林为何用重金买下美国整个钢铁厂?不是没道理。”这样例证没有错误,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没有造的能力,靠引进苏联生产线、工程师的“156工程”,倒逼在一个没有资本、没有轻重工业基础,只有同仁堂、六必居、张小泉、王致和等民族品牌的中国,快速进入了工业化进程。到70年代,毛主席批准周总理呈报的“四三方案”,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这些都证明,买的必要性。什么是适应性?在你所处的历史阶段做对的事情,先活下来,就是适应性。这个对的事情,可能是落后的,可能是艰难的,可能是隐忍的,可能在别人眼里是错的,但这是在你主体性意识下,对时间和空间做出的正确反应。当然,恐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因为这离不开执政党的威信,离不开号召力与执行力,离不开一代人众志成城,更离不开伟大领袖毛主席作为领导核心。虽说买有买的道理,但是买不能代替造。也就是说,适应性不能代替主体性。比如华为与联想,掌门人的哲学高度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高度,决定了一个是打工仔,而另一个可以塑造行业生态,成为大国核心竞争力。
第三,处理好“造”与“买”的辩证,中庸是创造性化育生发的最高境界。什么是中庸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素位而行,居易以俟命。可以学习,可以仿制,但绝不同流合污,绝不倚靠依赖。什么是创造性?时空变换过程中厚积薄发、异军突起,由量变产生质变,最终完成超越,这就是创造性。大飞机在中国会完成量产和应用,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提升,最终完成对波音和空客的超越。卡脖子技术,就是用来突破的,这就是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但创造性不能妄谈,主体性是前提,适应性是策略,创造性是量变引发质变,是矛盾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宜买则买,就是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绝不放弃造的权力和努力,这就是遵从规律,居易以俟命,就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其实,“造与买”的辩证,与“以斗争求和平”的辩证是一致的。宜斗争时必须斗争,管他WTO规则,管他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管他美国还是苏联,管他蒋介石要打还是要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才能求得和平,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造还是买”之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实践中,在单边主义、零和博弈背景下,在把科技当武器用于恐吓和施压的今天,人民心中已有定论。对于卢麒元先生所讲的“三性原则”,那些公知是不赞成的,美国干爹的制裁大棒,会吓破他们的胆子。但是,毛泽东思想的永恒光芒,作为中国人最具广谱性的真理,已经洞穿历史。
来源:毛粒子Ma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