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5

“这些绿林武装,只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革命的理论加以武装,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组织,还是大有前程,大有希望的。”

话说在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宁冈茅坪安家后,委派余贲民负责部队后勤工作,并指示余贲民抽调几名战士,在茅坪步云山白云寺因陋就简创办一个小型军事工业手工修械所。开始,战士们只会打一些大刀、梭镖,枪尾断了改成马枪,或者采取修旧利废的方法,把各种坏枪的好零件拆下来,组装成好枪。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加上从敌人那里缴来了一些工具,就逐步学会造枪了,造出了独特的单响枪。

毛泽东又通过袁文才的关系,派人与活动在茨坪一带的王佐取得了联系,送给王佐部70条枪,向王佐介绍了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及行动方向。显然,王佐已经从拜把子袁文才那里了解了工农革命军的许多情况,但他并没有立即表示出愿意合作的意思,看样子还需要做许多工作,才能使他感到与工农革命军联合有利而无害。毛泽东决定,工农革命军继续沿井冈山边境开展游击活动,一边熟悉地形,调查周围情况,一边与湘赣各处农军联络,扩大政治影响,等待王佐表态。

毛泽东还一直关心着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不知现在怎么样了?他决定派何长工去与湖南省委及衡阳特委联系,打听一下南昌起义军余部的下落。

这一天,毛泽东外出散步,看见一位农民正在磨房磨谷,忙得一身汗,就上前帮忙,一边推磨,一边和老乡聊家常。正在此时,何长工找来了,磨谷的情景触发了他的灵感,就随口吟道:

“谷磨磨谷,谷随磨转,磨转谷裂出白米;”

毛泽东听了,感觉这联语的上联还不错,连说:

“妙,妙。下联呢?”

何长工却想不出下联了,就笑笑说:

“请毛委员对下联如何?”

毛泽东一时也没有想出下联,告别了老乡,与何长工一起向住所走去,刚到门前,他看见警卫员正用钥匙开锁,就高兴地说:

“长工呵,我的下联有了。请听好:‘门锁锁门,门由锁开,锁开门敞迎故人。’如何?”

何长工细细品味,连呼好对。毛泽东笑着说:

“对子是不错。下边就要看你的了。”

何长工一脸的不解,跟着毛泽东进了办公室。毛泽东指着井冈山地图对他说:

“长工你看,现在我们是要在这里落地生根了,这仅仅是建立根据地的开始,今后斗争的路还长,必须要迅速壮大我们的力量才行。我想让你出山去和上级取得联系,通过湖南省委和衡阳特委,设法寻找南昌起义的部队,如有可能就请他们上井冈山会合。你看怎么样?”

何长工听了毛泽东交代给他的新任务,这才明白了下联中所含的深意,原来是要他去开锁寻‘故人’,井冈山也要‘敞门’迎战友,就说:

“请毛委员放心,我一定千方百计完成任务!”

毛泽东让他装扮一番再下山,还特意嘱咐说:

“长工,此行你可以自由活动,但你要记住,不管到了哪里,都应该是白皮红心啊!”

何长工领命而去,穿了一身破旧衣裳,脚上一双旧草鞋,两腿泥巴,背着两头小猪就上路了。

10月中旬,何长工辗转到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湖南长沙,利用一些老关系,终于找到了湖南省委(书记是王一飞),汇报了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的情况。关于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情况,湖南省委和衡阳特委也不太清楚,他只好和另一个下山侦察的干部一起去了广州。他们在广州了解到朱德率领的一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韶关一带活动,就又向韶关方向赶去。

话分两头,且说10月13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抵达湖南省酃县水口村。

10月14日晚上,毛泽东在靠近水口街团部驻地朱家祠堂一间破旧小阁楼里,亲自主持赖毅等6名工农革命军第一批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阁楼上放着几条长板凳,靠北墙有一张四方桌,桌上摆一盏煤油灯,桌边上压着两张下垂的长方形红纸,一张上写着入党誓词,另一张上写着3个外国字母。屋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各连的党代表都来了,其余的大多是各连的班长。

毛泽东正和几个人低声谈话。他看看人到齐了,便站在方桌旁边宣布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开始,然后领着大家一起唱《国际歌》,首开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唱《国际歌》的先例。接着,由入党介绍人刘炎等分别介绍新党员简历。毛泽东走到最前排的6个新党员面前,依次询问了一些问题。他问赖毅:

“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

“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

赖毅坚定地回答。毛泽东点点头,又指着那3个外国字母向大家解释说:

“这是英文C·C·P,念‘西西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他又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在严肃的气氛中,他举起握成拳头的右手,带领新党员宣誓:

“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宣誓已毕,毛泽东说:

“从现在起,你们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今后要团结群众,多作宣传,多作群众工作,要严格组织生活,严守党的秘密。”

散会时,毛泽东叮嘱观摩新党员入党仪式的各连党代表,回去以后抓紧组织发展工作,要像今天这样,分批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尔后,毛泽东又在朱家祠堂接见了酃县党组织派来接头的周礼,指示酃县要赶快扩大党的组织,扩大农民协会,组织武装暴动。

10月22日,毛泽东率领团部和第3营、第1营第1连转入江西遂川县境。途中休息时,他走到副连长张宗逊跟前,把帽子垫在田坎上坐下来,笑呵呵地招呼张宗逊坐在身边拉家常,问张宗逊是什么地方人,怎样参加革命的?张宗逊一一作了回答。

张宗逊,1908年2月7日出生在陕西渭南县赤水镇淹头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20年入赤水镇法济寺小学读书,1922年7月转入赤水职业学校学习。1924年5月,张宗逊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根据组织决定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转为中共党员,北伐战争开始后被调往东江,1926年9月回到黄埔军校,升入本科,编在第4期政治科第二队。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张宗逊被编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第3营第10连,任副连长,参加了秋收起义。

毛泽东听了张宗逊的介绍,幽默地说:

“啊!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啊,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

他还教育张宗逊说:

“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武装斗争一定要与农民运动相结合,把农民武装起来。”

10月23日清晨,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大汾遭到当地反动武装三四百人的袭击,因为人地两生,仓促应战,担任前卫的第3营在混乱中与团部失掉联系,转移到湖南桂东县鹅形一带打游击。毛泽东率团部和特务连仓促撤退,一直退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收集失散人员40余人。

罗荣桓后来回忆说:“大家又饥又饿,无精打采,稀稀拉拉散坐在地上。吃饭时,炊事担子也跑丢了,没有办法,几个战士从老百姓家里找来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主席和大家一起伸手从饭箩里抓着吃。饭后,主席站起身,朝中间空地迈几步,双脚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这种坚强镇定的精神,立刻强烈地感染了战士们,提着枪站起来,向排头看齐。”

毛泽东率领这一部分队伍继续向井冈山转移,他的脚被草鞋带子磨烂了,行动很困难,但他坚决不坐担架,拄着一根棍子行走。不久,第1营第1连赶了上来。队伍转移到井冈山西面荆竹山下,还有100多人,在一个小村子里安顿下来。

毛泽东派人和王佐取得联系后,准备上山。他首先考虑的是部队的群众纪律问题。

早在秋收起义开始后,毛泽东就注意到了群众纪律问题,曾不断地教育指战员要自觉维护群众利益。他亲自率领的原第3团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3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及到了茅坪,工农革命军也仍然坚持了这一点。然而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因为战士们的思想觉悟参差不齐,所以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仍免不了时有发生。现在要进入王佐的地盘了,群众纪律不仅关系到改造王佐部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工农革命军能否在这里站稳脚跟。因此,毛泽东决定在上山之前,必须用明确的语言和文字形式把群众纪律规定下来。

10月24日早晨,毛泽东率领团部及特务连、第1营第1连在王佐派来的代表带领下,即将登上大小5井和茨坪,全体指战员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陈士榘回忆说:“我们知道今天要上山了,当时心里说不出有种什么味道,一方面感到我们原来人数就不多,加上3营被隔断,显得更少了;另一方面,看样子只有上井冈山,能得个地方休息休息,感到高兴。”

毛泽东站在荆竹山村大路旁的“雷打石”上,向大家宣布说:

“今天要上山了,今后要在那里扎下去,建立革命的根据地。我们这次上井冈山,一定要和王佐搞好关系,要和那里的农民自卫军、农民群众搞好关系。如果像有的同志那样,到这个地里掰一个苞谷,又在那埠地上挖两个红薯,那恐怕山上的王佐就不那么喜欢我们喽!山上的穷苦百姓就更不喜欢我们喽!

接着,毛泽东庄重地说:

“为了使那里的军队和老乡能相信我们,欢迎我们,现在,我宣布3条纪律: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随后,部队就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秩序朝着山上出发了。

这天上午,袁文才和王佐等人集聚在步云山的一座大房子前,迎接毛泽东上山。

毛泽东穿一身灰布中山装,衣服的袖口、胳膊肘处都磨破了。他和战士们一样,脖子上系着一条红色带子,个头虽然高大,却显得十分消瘦,颧骨特别突出,头发从中间分开,比较长,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双眼睛特别有神,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刚毅和温和。他的脚因为磨伤了,不但肿大而且又化了脓,走起路来就一拐一拐的。

在迎接毛泽东的人群中,有人看到他如此行走,就偷偷地笑,悄声议论:瞧,他是个跛子。

毛泽东同袁文才、王佐握手寒暄,转身把他的战友一一介绍给王佐。王佐也把山上的人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同他们一一握手问好。当袁文才把一个女子介绍给毛泽东时,毛泽东有些惊讶。袁文才说:

“她叫贺自珍,是永新县的干部。”

毛泽东没有想到在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然有这样年轻的女将。他笑笑说:

“我还以为她是你的女儿,或者是哪位的家属呢!”

袁文才也笑了起来,说:

“别看她只有18岁,去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算老革命啦。”

毛泽东握住贺自珍的手说:

“很好,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后来,朱德的一位部下曾经描述过他对贺自珍的印象:她聪明、活泼,既有魅力又有涵养,说话清晰且有分寸。她那双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见到她“就会给你一种甜如蜜的感觉”。

贺自珍,1909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公历9月28日)出生于永新县万源山下的黄竹岭。在这秋月朗朗、桂花飘香的日子里,父母看着眉眼俊俏的女儿,商量着要给她起一个既好听又美丽的名字。母亲说:桂花迎贵客,明月照金秋。就叫桂圆吧。于是桂圆就成了贺自珍的小名。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