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 释】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指黄河的上游和下游,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á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穿红艳服装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蠃(yíng盈)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俱往矣〕都已过去了。
〔风流人物〕指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人。
【考 辨】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标明为“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的信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记载说:1936年2月8日,毛泽东“在清涧县袁家沟,侦察渡口情况,督促渡河准备”;2月上旬,“遇大雪,作《沁园春·雪》”。但是,日本作家武田泰淳和竹内实在《诗人毛泽东》一书中,引述了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关于《雪》词“在飞机里写的”说法。佩恩在1946年到延安采访毛泽东后写了《毛泽东》一书,说毛泽东对他谈过这首词:“在飞机里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时候的事。我为从空中俯瞰我的国家的壮美而赞叹。”佩恩的说法有两个明显的疑点:一是作者不可能轻易推翻他对柳亚子的说法,即“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所作;二是作者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谈判,那时正值夏秋之交,不可能看到雪景,当然也写不出咏雪词来。也许作者曾说在飞机里看到祖国的壮美河山,触景生情,对《雪》词作了修改,佩恩误听成“在飞机里写的”了。
此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八件。词中“望长城内外”句,有一件手迹作“看长城内外”;“原驰蜡象”句,有一件手迹作“原驰腊象”,有七件手迹作“原驱腊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有一件手迹作“引多数英雄竞折腰”;“一代天骄”句,有一件手迹作“绝代姿容”。
这首词中“蜡象”,原作“腊象”。1957年1月14日,作者找臧克家等人谈诗,臧向作者询问词中的“腊象”作何解释?作者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提议:“如果作‘蜡’比较好讲,‘蜡象’正可与上面的‘银蛇’映对。”作者点头同意:“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已改作“蜡象”。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八件手迹均作“腊象”,说明写成“腊象”并非笔误,真像郭沫若解释的,原意是指真腊象,即白象。作者接受臧克家建议改为“蜡象”,只是出于好讲好懂而已。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在这以前,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参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索句渝州叶正黄〕注),因而被重庆《新民报晚刊》在11月14日传抄发表,以后别的报纸陆续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赏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雄视千古——读《沁园春·雪》
吴欢章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诗词中的辉煌篇章。写作此词时的毛泽东,心中充满胜利的喜悦。这种喜悦的心情,一方面来自党内路线斗争的胜利。经过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终于确立了代表正确路线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长征的胜利。中央红军在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战胜数不尽的艰难困苦,终于完成历史的空前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什么新局面呢?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蒋介石的投降卖国的倒行逆施,由此激发的中国人民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民族革命浪潮的高涨。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担当起救国的重任。就在率领红一方面军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时,毛泽东通过《沁园春·雪》把洋溢在心中的胜利喜悦和革命豪情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词的上半阕,由“雪”入题,以“视通万里”的大手笔,咏唱了祖国的多娇江山。上半阕抒写雪里山河,包含三个层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第一个层次,展现的是一种雄浑苍莽的景象,创造的是一种静穆旷远的境界。作者着重从浑茫旷远的方面去把握北国雪景的美,既显示了宏阔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也流露出静观默察的深思的意态。然而与此形成对照,第二层次的描写却展现了北国雪景另一种形态的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着重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创造了一种洋溢着生机的灵动的境界。作者为了突出北国雪景的不同的美的形态,使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变动为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是化静为动。艺术上用巧而无痕,是因为它们恰好准确而细腻地传达了作者审美感受的微妙的推移和变化。这里写雪景的腾挪飞扬,也折射出作者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写雪里的高原山岭,但也不难想见诗人的胸中丘壑。到了第三个层次,词又峰回路转进入另一番境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个层次又和前两个层次构成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前两个层次是着重描写雪中的北国美景,那么这里则是着重表现雪后的北国美景;前面是用冷色调写出雪中江山的雄浑的美,这里却是以暖色调写出雪后江山的妩媚的美。词的上半阕,以动静结合、冷暖相映的多转折结构,歌赞了北国雪景的丰富多彩的美,也通过美不暇接的感受透露出作者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一切景语皆为情语。古往今来,艺术中所表现的绚烂多姿的自然美,莫不根源于作者不同的个性、气质、素养和境遇。即以咏雪而论,前人诗词大多格局较小,境界不深,而且总带有某种苦寒寂寥的色彩,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所呈现的这种大眼光、大胸襟、大气魄,这种春意盎然的气象,的确是开千古未有之新境界。此词写雪,从形象、语言、色彩等等来看,基调是雄放,但也不乏柔婉;壮美是主要的,但也有优美。这种艺术表现的多侧面性,正显示着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毛泽东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又说:“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但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以上引文均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读范仲淹词二首批语》)毛泽东这些话和《沁园春·雪》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词的下半阕,在上半阕歌赞江山多娇的基础上,以“思接千载”的联翩浮想,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古往今来活跃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英雄人物的评论。说它自然而然,不仅因为它是即景生情,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作者由指点江山到评论人物的心理推移的内在逻辑,是它隐伏于江山咏唱中的情感潜流终于奔涌而出所激起的浪花。下半阕的抒写,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一层次这两句,既是承接上文的过渡,又是领起下文的开端。这两句言简而意赅,可以引发我们的无穷联想:在辽阔美丽的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曾有多少英雄在这里纵横驰骋,曾有多少豪杰在这儿建功立业。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回想中,作者又进而对中国封建社会里几位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集中笔墨作了评判:“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以议论入诗,应当说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毛泽东曾说明这首词的创作意图:“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但是我们须要注意,这里的议论,是全词从江山与人物的辩证关系上所展开的整体艺术境界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又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具体生动的刻画来进行的,因此它是富于诗意的“议论”,是形象化的“批判”。即使在这种对于封建社会的英雄人物的诗化评判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渗透于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第一,这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评判,而不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盘否定。第二,对这几个堪称历史上杰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也只是着重批判他们的一个侧面,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其历史作用。第三,即使对这几个代表人物的评判,因为他们分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寸掌握也有所不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则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至于这里所评判的“文采”、“风骚”云云,只不过是一种诗意的说法,从表面看来,这是指相对于“武功”的“文治”而言,其实它涵盖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虽屡经改朝换代,但这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一个统治集团取代另一个统治集团,其实质仍然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从这个角度来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都只是政治意义上的多娇江山的统治者,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多娇江山的建设者。为何此词此时特别批判封建主义的这个反动侧面,我以为可能有着某种现实的针对性。因为现代中国,不论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各派带有浓厚封建性的新旧军阀,都是凭借武力统治人民的,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杰出人物尚且不能成为多娇江山的建设性力量,蒋介石等辈作为多娇江山的破坏性力量就是不言而喻的了。那么,回顾历史,瞻望未来,究竟谁是与祖国多娇江山相称、相配、相谐的真正主人公和建设者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是的,历数中国历史百千载,真正能在多娇江山上创造一个崭新的美好社会的风流人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一结尾,举重若轻,力拔千钧,其境界犹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气势好像群山逶迤突起一座高峰,江河迂回奔流到浩瀚的大海。
《沁园春·雪》这首词,写景是放眼千里万里,骋目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峻岭高原,神驰雪飘和晴日多彩的雪色;写人,则是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均为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继往开来的更是今天的风流人物。作者借壮丽之景,写俊杰之人,抒发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豪情,表达创造历史新篇章的远大志向,使词章呈现一种雄视千古的崇高风格。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在空间上展开,而下半阕却着重从时间上伸延,这就形成了一种纵横交错而又时空转化的立体结构。眼前的大好山河由于时间的介入而具有历史感,想像中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由于空间的介入而具有现实感,这就使《沁园春·雪》的艺术境界达到十分广阔而又非常深邃的地步。
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雪》的1936年,正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刻;他抄赠柳亚子并得以公开发表的1945年,又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刻。我们可以看出,《沁园春·雪》的写作和发表时间,都处在中国社会历史“大变动的前夜”,因而它是当时革命形势的鲜明反映,是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情绪的集中表现。这首词发表以后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应决非偶然,正是历史的必然因素在起作用。